《西方七国高峰会议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钱国荣著
  • 出 版 社: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561019130
  • 页数:487 页
图书介绍:

综合分析 1

第二篇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理论和政策研究 1

第三篇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与发展中国家 1

参加国际经济合作的战略 1

目录 1

Introduction 1

第一篇合作与冲突——西方七国高峰会议的 1

内容提要 46

前言 75

1.1.1国际合作的含义 75

高峰会议的起源:兰姆布依菜特会议和波多黎哥会议 76

(1975~ 76

1.1.1.1民族利益和国际合作 77

1.1.1.2国际权力和国际合作 79

1.1.1.3国际体制和国际合作 81

1.1.1.4认识因素和国际合作 82

1.1.1.5国内政策和国际合作 84

1.1.2西方高峰会议和国际合作理论 85

1.1.3高峰会议为什么在七十年代出现 87

1.1.3.1主权与相互依赖 87

1.1.3.2盟主与集体领导 89

1.1.3.3政治领袖与官僚机构 91

1.1.3.4高峰会议——世界经济的缩影 91

1.2.1 70年代的世界经济问题 93

1.2.2高峰会议的起源 95

1.2.3高峰会议的显著特征 97

1.2.4各国的不同态度 99

1.2.5兰姆布依菜特会议的内容 102

1.2.5.1宏观经济政策 102

1.2.5.2国际贸易 103

1.2.5.3国际货币问题 104

1.2.6对兰姆布依菜特高峰会议的评价 107

1.2.7波多黎哥高峰会议(1976.6.27~28) 108

1.2.8对波多黎哥会议的评论及结论 109

1.3.1高峰会议概念的变化 110

高峰会议制度化 110

1.3.2高峰会议的国际筹备过程 111

1.3.3高峰会议的国内筹备过程 115

1.3.4高峰会议制度化的原因 117

1.4.1第一次伦敦会议的背景 119

1.4.4.1宏观经济“停滞”结束了吗? 119

1.4.2唐宁街对话(1977.5.6~8) 121

1.4.3唐宁街会议的事后分析 122

1.4.4伦敦会议后的进展 123

1.4.5通向波恩会议的曲折路程 124

1.4.5.1日本的贡献 125

1.4.5.2大西洋合作的春天 126

1.4.5.3贸易和能源:一揽子计划的其它部分 128

1.4.6波恩会议(1978.7.16~17) 129

1.4.7对波恩会议的评价 131

1.5.1宏观经济政策 133

高峰会议改变方向 133

1.5.2货币关系,贸易和能源 138

1.5.3两轮高峰会议的对比 140

1.6.1高峰会议是国际机构吗?理论和实践 141

高峰会议和国际机构 141

1.6.2高峰会议的参加国和非参加国 142

1.6.2.1高峰会议和欧洲共同体 144

1.6.3其它的国际机构:保证和连续性 147

1.6.3.1高峰会议与国际机构:催化剂、核心小组和 148

平行类比 148

1.6.3.2高峰会议的五种影响 151

1.6.3.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152

1.6.3.4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 154

1.6.3.5关贸总协定 155

1.6.3.6联合国 156

1.6.4小结 157

高峰会议周期的反思 159

1.7.1趋同或协调:经济问题 159

1.7.1.1相互依存的教训 159

1.7.1.2重新开始政策协调 163

1.7.1.3汇率管理 164

1.7.1.4结构调整政策 165

1.7.2.1日本 166

1.7.2集体管理:美国、欧洲和日本 166

1.7.2.2欧洲 167

1.7.2.3美国 169

1.8.1高峰会议与民族利益的模式 171

高峰会议对国际合作理论的影响 171

1.8.2高峰会议与国际力量的格局 172

1.8.3高峰会议与国际体制 174

1.8.4高峰会议与政策主张、历史教训及其它因素 174

1.8.5高峰会议与国内政治 176

对西方七国高峰会议的评价 177

前言 185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基本原理 190

2.2.1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基本含义 190

2.2.2宏观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 194

2.2.3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原理和范围 195

2.2.4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 202

国际经济政策的综合分析 208

2.3.1经济合作的种类 208

2.3.1.1磋商(consultation) 208

2.3.1.2协调(coordination) 210

2.3.1.3协作(collaboration) 211

2.3.1.4小结 212

2.3.2政策协调的实例 214

2.3.2.1布雷顿森林时期的协调 214

2.3.2.2 1978年波恩高峰会议 216

2.3.3政策协调的形式 220

2.3.4政策协调的方法 223

2.3.4.1政策最优方法 223

2.3.4.2维持体制方法 224

2.3.5汇率管理的两种观点 225

2.3.5.1政策最优结构中的汇率 225

2.3.5.2维持体制结构中的汇率 231

2.3.6政策最优结构的限制及协调的障碍 236

2.3.6.1三个限制性假设 237

2.3.6.2政策协调的收益 239

2.3.6.3违约和承受性 244

2.3.6.4对经济形为看法的分歧 247

2.4.1传统的分析方法 253

钉住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的政策协调 253

2.4.2不同的模型 255

2.4.3外生变化、福利最大点的移动以及汇率体制的排列 275

2.4.3.1两国债券需求的变化 276

2.4.3.2财政政策的变化 277

2.4.3.3商品之间的需求变化 279

2.4.4结论 280

政策协调的实例:美元平衡与世界经济的稳定 285

2.5.1美元的长期均衡 285

2.5.1.1美国的资产头寸和实际汇率 286

2.5.1.2长期均衡趋势 289

2.5.2财政政策和实际汇率 290

2.5.3基本模型中的财政政策 292

2.5.3.1基本模型 293

2.5.3.2财政政策 295

2.5.4名义动态和货币政策 296

2.5.4.1两国动态模型 297

2.5.4.2货币政策 300

2.5.4.3财政政策 301

2.5.4.4财政方案:汇率稳定下的财政收缩 301

2.5.5实证研究:MINIMOD 302

2.5.6不同的政策方案和美元 309

2.6.1 70年代中期后的政策协调 316

2.6.1.1政策协调的形式 316

第一次高峰会议后七国政策协调的评价与实证分析 316

2.6.1.2政策协调的特点 317

2.6.1.3协调承诺的内容 318

2.6.2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效果 319

2.6.2.1波恩高峰会议 320

2.6.2.2《普拉查会议》后的协调 321

2.6.2.3货币政策协调的效果 325

2.6.2.4财政政策和政策组合协调的效果 328

2.6.2.5协调政策对经济实绩的影响和实证分析 331

2.6.2.6国际宏观经济模型的实证分析 332

2.7.1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过去与现在 338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338

2.7.2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原因 341

2.7.3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优势与局限性 344

2.7.4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前景 347

怎样认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依赖 352

3.1.1世界经济中相互依赖产生的必然性 352

3.1.2相互依赖的实际内容 354

3.1.3相互依赖的社会形式 355

3.1.4建立特殊经济合作关系的条件 357

3.1.5相互依赖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359

3.1.6相互依赖与我国的对外经济开放 360

3.2.1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分析 362

3.2.1.1短期波动与长期变化 362

发展中国家对外部经济变化的政策调整 362

3.2.1.2商品市场的变化 363

3.2.1.3资本市场的变化 364

3.2.2可供选择的政策调节手段 366

3.2.2.1外部融资 366

3.2.2.2紧缩性调整 367

3.2.2.3结构性调整 367

3.2.2.4货币贬值 368

3.2.2.5商业转移政策 369

3.2.3调节目标与手段的组合 369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新格局 372

3.3.1区域经济集团的出现 372

3.3.2工业化国家卷入地区集团化的新浪潮 373

3.3.3实现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区域集团化发展的明确目标 374

3.3.4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了向“洲域化”发展的新趋势 376

3.3.5小结 379

我国应该如何参加国际经济合作 381

3.4.1正视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 381

3.4.2注意研究亚太地区的经济动向 383

3.4.3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388

知彼知己,加快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390

3.5.1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再认识 390

3.5.2 90年代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 393

3.5.3我国对外开放中存在的问题与利用外资战略 397

3.5.4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02

3.5.5我国经济发展状态与平衡发展外贸战略 407

附录Ⅰ:五种变化的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 415

附录Ⅱ:两国的基本模型 431

附录Ⅲ:两国动态模型 436

附录Ⅳ:作者硕士论文 444

第一次伦敦高峰会议和第一次波恩会议(1977~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