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怀念冯友兰先生 张岱年 1
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任继愈 4
从大处着眼——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00周年 张岂之 12
存在与境界 杨国荣 18
“新理学”的天人之际思想 汪先全 35
兰生幽谷无人自芳 陈战国 51
冯友兰与唐君毅的人生境界说之比较研究 钱耕森 程潮 64
冯友兰的人生价值观 傅云龙 77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伦理思想摭谈 李承宗 86
冯友兰新理学历史观中的合理因素 丁祯彦 99
“新形上学”评述 宋志明 111
分析的形而上学与形而上学的新实证论——评冯友兰哲学及其与洪谦的一次争论 [俄]罗曼诺夫 125
冯友兰先生的形上学 陈战国 136
冯友兰《新理学》方法论批判 胡军 156
略论新理学哲学体系的方法论问题 李耀仙 171
逻辑分析法与新理学的构建——兼评冯友兰的逻辑观 张斌峰 183
冯友兰论中国哲学的近代化——兼论新理学的方法自觉 陈鹏 198
冯友兰新理学与程朱理学 杨翰卿 212
《中国哲学史》成立篇日译本跋 [日]吾妻重二 222
简论冯友兰先生的船山研究 王兴国 228
冯友兰论魏晋玄学 许抗生 235
冯友兰与中国佛教哲学 (台)黄俊威 245
对历史与文化的哲学思考 李中华齐长立 256
哲学的历史与历史的哲学——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述评 刘东超 269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学术贡献 陈来 279
论冯友兰哲学中的神秘主义 陈来 294
冯友兰与客观性的萌发 [美]孟旦 313
宗教及其命运——略论冯友兰先生的宗教观点 单纯 325
冯友兰之历史哲学 (港)李玉梅 348
论冯友兰先生的史学观 单纯 367
冯友兰先生对辩证法的反思 张翼星 394
冯友兰关于辩证法思想的反思 钱逊 403
冯友兰先生的艺术论和美论 严志明 410
人生目的之有无——简析冯友兰先生人生哲学思想内部的一次转变与完成 杨悦 424
一次转变与完成 杨悦 424
再谈中国学者的中国气派——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片议 雷希 430
看冯友兰先生哲学思想的辩证发展 (台)唐亦男 440
从《中国哲学史》的新旧编 440
冯友兰与文化保守主义 田文军 461
新儒家代表——冯友兰 于奇智 478
评冯友兰的新统——兼论冯友兰哲学的归属问题 陈晓平 492
四通八达的冯友兰 范鹏 508
论冯友兰的思想历程 蔡仲德 522
冯友兰晚年的自我反省与突破 牟钟鉴 563
试论“冯友兰现象” 牟钟鉴 590
冯友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李真 607
“二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试论冯友兰先生的历史地位与晚年的思想变化 羊涤生 618
“圣王合一”——儒家士大夫的“光环”、误区与悲剧——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读后 周继旨 628
境界与境遇——论冯友兰境界说的言说方式与人生指向 任剑涛 647
变与不变的哲学——冯友兰哲学体系与中国哲学精神 刘长城 664
接着讲·借着讲·通着讲——我们向冯友兰学习什么 李慎之 679
融合欧亚文明的思想家冯友兰 [俄]基达连科 688
关于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远见卓识——读《读经尊孔与提倡理工》札记 孙敦恒 696
新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 乔清举 700
两汉经学琐论——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新编》札记 杨炳功 712
宋明理学对中国现代哲学之影响——兼论冯友兰先生哲学思想变迁的两个阶段 刘鄂培 723
张载“四句偈”的申论 (台)张成秋 736
全球危机中的一束阳光——“致良知”与“天地境界” 〔瑞典〕沈幼琴—沙磊白 75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之历史考察 许全兴 768
中西思想在新加坡的融合与矛盾——一个小的个案研究 [新加坡]锺志邦 781
中国哲学与量子力学宇宙观——后现代中国哲学的探讨 〔加〕梁燕城 808
负的方法与意会认识论——贞元书系“接着讲”猜想 刘仲林 823
思维典范的反思与太极建构论的思考 李树尔 838
附录 857
中西哲学与文化的融合与创新——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词 朱伯崑 857
清华大学校长致词 王大中 859
北京大学校长致词 吴树青 861
清华大学文学院部分校友致讨论会贺信 曹禺等 863
讨论会闭幕词 钱逊 866
“中西哲学与文化的融合与创新——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记略 陈为蓬 868
一代文化托命之人——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武才娃 877
冯友兰学术研究会章程 885
冯友兰学术研究会组织机构成员 888
冯友兰学术基金章程 889
编后记 蔡仲德 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