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1
序二 1
凡例 1
概述 1
大事记 1
卷一 建置志第一章 沿革 1
第一节 隶属 1
第二节 境域 2
第三节 州厅县城 7
第二章 行政区划 8
第一节 宋夏州 军 堡 寨 8
第二节 明代卫 所 营 堡 8
第三节 清代厅 县 堡 乡 9
第四节 民国区 乡 保 甲 11
第五节 海原解放后区 乡 公社 乡 17
第三章 乡镇简况 22
第一节 中部地区 22
第二节 南部地区 27
第三节 北部地区 29
第四节 村庄名录 33
卷二 自然环境志第一章 地质 地貌 39
第一节 地质 39
第二节 地貌 46
第二章 土壤植被 52
第一节 土壤 52
第二节 植被 55
第三章 气候 58
第一节 四季特征 58
第二节 温度 湿度 冻土 59
第三节 风雨雪霜 61
第四节 日照蒸发 65
第五节 物候 66
第四章 水文 71
第一节 地表水 71
第二节 地下水 71
第五章 自然资源 77
第一节 土地资源 77
第二节 水资源 78
第三节 生物资源 79
第四节 矿产资源 85
卷三 灾害志第一章 干旱 87
第一节 旱象综述 87
第二节 海原解放前的旱灾与赈济 88
第三节 海原解放后的抗旱救灾 89
第二章 霜冻 风沙 94
第一节 灾象述要 94
第二节 灾情 95
第三章 冰雹 洪涝 98
第一节 雹洪灾象 98
第二节 雹洪灾情 100
第四章 地震 107
第一节 震象 107
第二节 震情震害 108
第三节 抗震救灾 114
第五章 鼠雀病虫草害 117
第一节 鼠雀害及防治 117
第二节 病虫草害及防治 119
卷四 人口志第一章 源流 演变 125
第一节 历史人口流变 125
第二节 当代人口增减 127
第三节 人口分布密度 128
第二章 人口构成 132
第一节 民族姓氏 132
第二节 婚姻 家庭 133
第三节 性别 年龄 135
第三章 人口素质 140
第一节 文化 140
第二节 职业 142
第三节 体质 143
第四章 计划生育 144
第一节 政策措施 144
第二节 计生成效 146
卷五 农业志第一章 农业概貌 147
第一节 农业资源 147
第二节 农业区划 148
第三节 农业生产 149
第二章 体制变革 152
第一节 封建土地制 152
第二节 土地改革 152
第三节 互助合作 153
第四节 人民公社 155
第五节 承包责任制 156
第三章 作物种植 158
第一节 作物分布 158
第二节 粮食作物 158
第三节 油料作物 160
第四节 其它作物 160
第四章 农作技术 162
第一节 农作时序 162
第二节 耕种方式 163
第三节 土壤改良 167
第四节 良种引进与推广 168
第五节 旱作农业 170
第六节 肥料施用 173
第七节 农田基本建设 175
第八节 作物保护 177
第九节 农技推广应用 181
第五章 农业管理 184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84
第二节 管理措施 186
卷六 农机志第一章 农作工具 189
第一节 传统农具 189
第二节 农具改良 191
第二章 农机发展 192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92
第二节 农用机械 192
第三章 农机服务 197
第一节 人员培训 197
第二节 农机修造 197
第三节 农机供应 199
第四节 农机推广 200
第四章 经营 效益 203
第一节 经营形式 203
第二节 综合效益 204
第五章 农机管理 20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06
第二节 管理与监理 206
第三节 农用柴油管理 208
第四节 安全管理与事故 208
第五节 农机队伍 209
卷七 畜牧志第一章 畜牧概貌 211
第一节 古代畜牧 211
第二节 现代畜牧 212
第三节 畜牧业区划 215
第二章 草原建设 217
第一节 草原类型 217
第二节 天然草场 218
第三节 人工种草 219
第三章 畜禽养殖 220
第一节 家庭养殖 220
第二节 集体养殖 221
第三节 国营养殖 222
第四章 品种改良 224
第一节 畜禽品种 224
第二节 畜禽改良 225
第五章 疫病防治 229
第一节 主要疫病 229
第二节 预防治疗 230
第六章 畜牧管理 232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32
第二节 饲养管理 233
第三节 草原管理 233
卷八 林业志第一章 林业资源 235
第一节 林业概况 235
第二节 林业区划 237
第三节 树木种类 238
第二章 人工造林 241
第一节 采种育苗 241
第二节 造林进程 243
第三节 防护林带 244
第四节 经果林 246
第五节 用材林 247
第三章 林场建设 248
第一节 国营林场 248
第二节 集体林场 251
第四章 林业管理 25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53
第二节 林政管理 253
第三节 灾害防治 255
卷九 水利水保志第一章 治水历史 257
第一节 宋 元 明 清治水 257
第二节 中华民国治水 258
第二章 现代水利 259
第一节 水利用 259
第二节 水质 260
第三节 水能 水面 260
第四节 引客水 261
第三章 蓄水工程 262
第一节 中型水库 262
第二节 小型水库 264
第三节 主要塘坝 267
第四章 渠道工程 269
第一节 库灌渠道 269
第二节 县外水源渠道 269
第五章 提灌工程 272
第一节 机井 272
第二节 小高抽 272
第六章 人畜饮水工程 274
第一节 井、窖、涝池 274
第二节 引水工程 275
第七章 水土保持 278
第一节 水土流失 278
第二节 流失治理 279
第三节 治理效益 280
园河流域“五库一坝”的联合运用 280
第八章 水利管理 282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82
第二节 工程管理 283
第三节 用水管理 283
第四节 水费征收 284
第五节 水利设施管理 284
卷十 工业志第一章 工业体制 285
第一节 私营工业 285
第二节 集体工业 286
第三节 国营工业 289
第二章 工矿企业 295
第一节 采矿业 295
第二节 建材、机械制造业 296
第三节 食品、医药加工业 297
第四节 纺织、缝纫业 299
第五节 木材加工、塑料制品业 300
第六节 金属、化工制品业 300
第七节 皮毛、皮革制品业 301
第八节 陶瓷、玻璃制品业 302
第九节 印刷业 302
第三章 电力企业 304
第一节 变电设施 304
第二节 输电线路 305
第三节 供电、用电 305
第四节 电业管理 306
第五节 电业机构 307
第四章 工业管理 30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09
第二节 经营管理 310
第三节 工业调整、整顿 310
卷十一 交通志第一章 古代道路 313
第一节 古路 313
第二节 驿道 315
第二章 民国道路 317
第一节 大车道 317
第二节 车道整修 317
第三章 公路建设 319
第一节 国道 省道 319
第二节 县道 乡道 320
第三节 桥涵 323
第四节 公路养护 324
第四章 客货运输 326
第一节 运输工具 326
第二节 客运车站 326
第三节 货运车队 328
第五章 交通管理 33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30
第二节 审验考核 331
第三节 路费征收 331
第四节 交通安全 332
卷十二 邮电志第一章 机构 333
第一节 邮驿 333
第二节 邮政机构 333
第三节 电信机构 334
第四节 邮电机构 334
第二章 邮政 338
第一节 邮件 338
第二节 汇兑 储蓄 340
第三节 报刊发行 集邮 343
第四节 传递 345
第三章 电信 348
第一节 电报 348
第二节 电话 349
第三节 网路设备 355
第四章 邮电管理 359
第一节 计划统计管理 359
第二节 财务管理 359
第三节 质量管理 361
卷十三 城建环保志第一章 机构 363
第一节 城建科(局) 363
第二节 下属公司 363
第二章 城镇建设 365
第一节 街道整修 367
第二节 楼房兴建 370
第三节 供水 排水 372
第四节 公共卫生 373
第五节 城镇绿化 374
第六节 公用设施 374
第三章 房产 377
第一节 私有房产 377
第二节 公有房产 377
第三节 房改试点 378
第四章 环境保护 379
第一节 污染与监测 379
第二节 治理 379
卷十四 商业物资志第一章 经营体制 381
第一节 私营商业 381
第二节 国营商业 384
第二章 业务经营 387
第一节 集市交易 387
第二节 百货 五金 交电 388
第三节 布匹 纺织品 389
第四节 盐 糖 烟 酒 390
第五节 生猪 菜羊 鲜蛋 391
第六节 医药 393
第三章 物资供应 394
第一节 石油 394
第二节 金属材料 394
第三节 建筑材料 395
第四节 木材 396
第五节 机电产品及设备 397
第四章 饮食 服务 400
第一节 饮食业 400
第二节 旅店(社)业 400
第三节 理发业 401
第四节 照相业 401
第五节 修理业 402
第五章 民族贸易 403
第一节 商品供应 403
第二节 民族照顾 403
第六章 商业物资管理 405
第一节 商业管理 405
第二节 物资管理 407
卷十五 供销志第一章 机构沿革 409
第一节 信用合作社 409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 410
第二章 经营范围 413
第一节 农副土特产品 413
第二节 畜禽产品 417
第三节 农业生产资料 418
第四节 废旧物资 419
第五节 日用杂品 420
第六节 工业品 420
第三章 社务管理 422
第一节 民主管理 422
第二节 计划统计管理 423
卷十六 粮食志第一章 粮油市场 425
第一节 斗行 425
第二节 粮市 425
第二章 粮油征购 427
第一节 清代 民国粮草征收 427
第二节 解放后粮食征购 428
第三节 油料(脂)收购 433
第三章 粮油供应 436
第一节 城镇粮油供应 436
第二节 农村粮食供应 440
第三节 其它供应 442
第四章 粮油储运 446
第一节 储藏 446
第二节 调运 450
第五章 机构与管理 452
第一节 机构设置 452
第二节 粮油价格与票证管理 453
卷十七 财政志第一章 机构设置 457
第一节 清代 民国财政机构 457
第二节 海原解放后财政机构 458
第二章 财政收支 459
第一节 盐茶厅时期 459
第二节 海城县时期 459
第三节 民国时期 460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465
第五节 地方重点建设投资 476
第三章 农牧业赋税 481
第一节 地丁 481
第二节 田赋及公荒牧租 482
第三节 农牧业税 483
第四章 公债 国库券 489
第一节 民国公债 489
第二节 解放后的公债 国库券 490
第五章 财政管理 492
第一节 预算管理 492
第二节 财务管理 495
第三节 财政监督 498
卷十八 税务志第一章 机构体制 501
第一节 组织机构 501
第二节 税务体制 502
第二章 税务征收 504
第一节 清代 民国税收 504
第二节 海原解放后的税收 505
第三章 税务管理 511
第一节 税务体制管理 511
第二节 税收稽征管理 513
第三节 计划 会计 统计与票证管理 513
卷十九 银行保险志第一章 金融机构 515
第一节 海原县解放前金融状况 515
第二节 人民银行海原县支行 515
第三节 工商银行海原县支行 517
第四节 农业银行海原县支行 517
第五节 建设银行海原县支行 518
第六节 保险公司海原县支公司 518
第七节 信用社 519
第二章 货币流通 520
第一节 货币 520
第二节 流通 522
第三章 存款 524
第一节 存款总额 524
第二节 个人储蓄 525
第四章 信贷 拨款 528
第一节 信贷 528
第二节 建设拨款 534
第五章 保险业务 536
第一节 保险 536
第二节 赔偿 536
第六章 代理业务 538
第一节 金库 538
第二节 债券 539
第七章 会计 出纳 541
第一节 会计 541
第二节 出纳 544
卷二十 经济管理志第一章 计划 统计 547
第一节 计划管理 547
第二节 统计管理 552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 554
第一节 集市管理 554
第二节 个体工商管理 555
第三节 企业登记管理 557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558
第五节 商标广告管理 559
第三章 物价审计计量管理 561
第一节 物价管理 561
第二节 审计监督 566
第三节 计量管理 568
第四章 土地管理 570
第一节 土地现状 570
第二节 耕地增减 570
第三节 土地利用 571
第四节 土地监理 573
第五章 农村经济 576
第一节 农经管理 576
第二节 农村调查 579
卷二十一 政党志第一章 国民党县党部 583
第一节 组织沿革 583
第二节 重要活动 584
第三节 三青团 585
第二章 中共海原县委 586
第一节 解放前活动 586
第二节 组建与发展 587
第三节 历次党代会 588
第四节 县委工作机构 594
第五节 基层党组织 597
第三章 党务纪事 599
第一节 工作概要 599
第二节 纪律检查 602
第三节 宣传教育 604
第四节 组织建设 605
第五节 统战工作 606
卷二十二 群众团体志第一章 工会组织 609
第一节 组建与发展 609
第二节 历次会员代表大会 611
第三节 各系统工会 612
第四节 主要活动 613
第二章 青少年组织 616
第一节 青年团 616
第二节 少先队 621
第三章 妇女组织 623
第一节 机构组建 623
第二节 妇女代表大会 623
第三节 主要活动 625
第四章 其他群团 626
第一节 农民组织 626
第二节 商民组织 627
第三节 宗教团体 628
第四节 科协 628
第五节 残联 629
卷二十三 人大志第一章 海原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631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631
第二节 各界常委会 634
第二章 海原县人民代表大会 636
第一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636
第二节 人大常委会 644
第三章 人大工作 647
第一节 选举 647
第二节 代表联络 651
第三节 调查视察 651
第四节 议案信访办理 651
卷二十四 政府志第一章 厅署 县署 653
第一节 盐茶厅署 653
第二节 海城县署 654
第二章 民国公署 656
第一节 机构设置 656
第二节 历任知事 县长 657
第三节 基层组织 658
第三章 人民政府 660
第一节 机构设置 660
第二节 历任领导人 662
第三节 基层政权 664
第四节 信访 665
第五节 外事 665
第四章 政务纪要 666
第一节 农林水牧 666
第二节 文教卫生 667
第三节 工交邮电 668
第四节 民族工作 669
第五节 其它工作 671
卷二十五 政协志第一章 政协机构 673
第一节 组织建制 673
第二节 办事机构 674
第三节 专门委员会 674
第二章 历届会议 676
第一节 会议概况 676
第二节 历任领导人 681
第三章 重要活动 683
第一节 视察 咨询 683
第二节 提案 建议 684
附 民国参议会 684
卷二十六 法院志第一章 人民法院 685
第一节 机构设置 685
第二节 历任院长 686
第二章 审判法则 687
第一节 刑事诉讼 687
第二节 民事诉讼 690
第三节 经济审判制度 691
第三章 法院工作 693
第一节 刑事审判 693
第二节 民事审判 700
第三节 经济纠纷审判 703
第四节 案件复查 704
卷二十七 检察志第一章 人民检察院 705
第一节 机构设置 705
第二节 历任检察长 706
第二章 检察工作 707
第一节 刑事检察 707
第二节 经济检察 712
第三节 法纪检察 715
第四节 监所检察 717
第五节 控告申诉检察 718
第三章 案件举要 721
第一节 控告申诉案例 721
第二节 刑事检察案例 722
卷二十八 公安司法志第一章 公安机构 723
第一节 巡警局 警备队 723
第二节 公安局 723
第二章 专项斗争 725
第一节 收缴枪支 725
第二节 剿匪平叛 725
第三节 镇反肃反 726
第四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 726
第五节 禁烟禁赌 727
第三章 社会治安 729
第一节 建立基层治安组织 729
第二节 户籍管理 729
第三节 特种行业管理 730
第四节 交通管理 731
第五节 监督改造 731
第六节 案件侦破 732
第七节 监所劳改 733
第四章 消防工作 734
第一节 机构设施 734
第二节 预防火灾 734
第三节 火灾及火因 735
第五章 复查旧案 736
第一节 平叛扩大化错案 736
第二节 平反冤假错案 736
第六章 司法行政 738
第一节 司法机构 738
第二节 民事调解 738
第三节 法制宣传 739
第四节 法律顾问 740
第五节 公证业务 741
卷二十九 民政志第一章 优抚安置 743
第一节 拥军优属 743
第二节 抚恤 744
第三节 补助 746
第四节 优待 748
第五节 安置 750
第二章 扶贫济困 752
第一节 赈济救助 752
第二节 农村扶贫 755
第三节 收容遣送(返) 756
第四节 五保户供养 756
附 海原县人民政府关于农村五保供养暂行规定 757
第五节 社会福利 759
第三章 民政管理 761
第一节 民政机构 761
第二节 婚姻管理 762
第三节 殡葬管理 763
第四节 地名管理 764
第五节 社团管理 765
卷三十 劳动人事志第一章 人事机构 767
第一节 清代民国机构简况 767
第二节 解放以后机构设置 767
第二章 干部 769
第一节 队伍状况 769
第二节 干部来源 771
第三节 教育培训 772
第四节 奖惩 773
第五节 裁减 774
第六节 离休退休 774
第七节 干部管理 775
第三章 工人 777
第一节 队伍状况 777
第二节 招工用工 778
第三节 技术培训 779
第四节 退休 退职 780
第四章 劳保福利 781
第一节 劳动保护 保险 781
第二节 福利待遇 781
第五章 工资 784
第一节 清代俸禄 784
第二节 民国薪水 784
第三节 当代工资 785
第六章 劳动就业 787
第一节 精简人员安置 787
第二节 支宁人员安置 787
第三节 知识青年安置 787
第四节 待业人员安置 788
第五节 劳动服务 789
卷三十一 军事志第一章 设施 驻军 791
第一节 设施 791
第二节 驻防 796
第二章 兵役制度 799
第一节 民国兵制 799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制 799
第三章 民兵 802
第一节 组建 802
第二节 训练 803
第三节 政工 805
第四节 重要活动 807
第四章 战事纪要 808
第一节 宋明战事 808
第二节 清代回民起义 810
第三节 红军西征 811
第四节 民国海固回民三次起义 815
第五节 解放海原 820
第六节 剿灭叛匪 820
第五章 地方武装 824
第一节 民国地方武装机构 824
第二节 解放后人民武装机构 825
卷三十二 教育志第一章 普通教育 829
第一节 幼儿教育 829
第二节 小学教育 830
第三节 中学教育 836
第四节 师范教育 839
第五节 职业教育 840
第二章 成人教育 843
第一节 农民扫盲教育 843
第二节 农民技术教育 844
第三节 职工干部业余教育 844
第四节 职工干部技术教育 845
第三章 民族教育 846
第一节 民族学校 846
第二节 措施 成效 847
第三节 回族师生 848
第四节 经堂教育 849
第四章 教师队伍 851
第一节 队伍状况 851
第二节 师资培训 852
第三节 民办教师 852
第四节 教师待遇 853
附 海原县教师世家 854
第五章 教学工作 856
第一节 学制 课程 856
第二节 教学计划 858
第三节 教学研究 861
第四节 德育 863
第六章 教学设施 865
第一节 校舍 865
第二节 设备 866
第七章 教育经费 868
第一节 来源 868
第二节 支出 868
第三节 管理 870
附:勤工俭学 870
卷三十三 科技志第一章 科技组织 873
第一节 区地属科技单位 873
第二节 县属科技单位 874
第二章 科技活动 876
第一节 科技服务 876
第二节 科技项目 879
第三章 科技成果 882
第一节 获奖项目 882
第二节 学术论著 883
第四章 科技队伍 886
第一节 队伍结构 886
第二节 职称评定 886
卷三十四 文化艺术志第一章 机构设置 889
第一节 文化单位 889
第二节 广播站(局) 893
第三节 档案 方志 894
附 西北纪念馆 895
第二章 文学艺术 896
第一节 民间文学 896
第二节 文学创作 903
第三节 艺术创作 909
第三章 文化传播 915
第一节 报刊 通讯 915
第二节 广播节目 916
第三节 电视差转 916
第四节 电影放映 917
第五节 图书借阅发行 918
第六节 文艺表演 919
第四章 档案工作 923
第一节 收集整理 923
第二节 档案利用 924
第五章 方志文献 925
第一节 方志纪要 925
第二节 地方文献 926
卷三十五 文物志第一章 遗存 遗址 929
第一节 新石器文化遗存 929
第二节 古墓葬 932
第三节 古建筑 934
第四节 古城堡寨 937
第五节 古烽燧 939
第二章 文物收藏 940
第一节 陶瓷类 940
第二节 玉石类 941
第三节 铜铁类 942
第四节 古钱币及其它 943
第五节 金石 943
第三章 文物管理 947
第一节 机构设立 947
第二节 文物普查与保护 947
卷三十六 医疗卫生志第一章 医疗机构 949
第一节 县城卫生单位 949
第二节 乡镇卫生院 952
第三节 村(队)医疗室(站) 955
第四节 个体诊疗所 955
第二章 卫生队伍 956
第一节 中医 956
第二节 西医 956
第三节 护理 957
第四节 保健 957
第五节 防疫 957
第三章 医疗 药品 959
第一节 医疗 959
第二节 药品 961
第四章 卫生保健 962
第一节 公共卫生 962
第二节 妇幼保健 963
第五章 卫生防疫 966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966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971
第六章 医疗制度 973
第一节 公费医疗 973
第二节 减免费医疗 974
第七章 卫生药政管理 975
第一节 卫生管理 975
第二节 药政管理 976
卷三十七 体育志第一章 机构设施 977
第一节 组织机构 977
第二节 设施 经费 978
第二章 群众体育 980
第一节 学校体育 980
第二节 职工体育 981
第三节 农村体育 982
传统体育项目选介 982
第三章 体育竞赛 984
第一节 县级竞赛 984
第二节 地区级竞赛 986
第三节 区级竞赛 987
第四章 人才培训 992
第一节 业余体校 992
第二节 体育人才 992
卷三十八 民族 风俗志第一章 回族 995
第一节 入居形成 995
第二节 宗教信仰 996
第三节 回族节日 1001
第四节 生活习俗 1003
第五节 生产贸易习俗 1004
第六节 婚丧习俗 1004
第七节 礼节 称谓 1006
第八节 回族禁忌 1006
第九节 民族团结 1007
第二章 汉族 1009
第一节 大户族源 1009
第二节 宗教信仰 1010
第三节 生产习俗 1013
第四节 生活习俗 1017
第五节 婚丧喜庆习俗 1020
第六节 家庭称谓 1024
第七节 传统节日 1026
第八节 汉族禁忌 1028
附:公历节日 1029
第三章 东乡族 1031
第一节 东乡族溯源 1031
第二节 宗教信仰 节日 1031
卷三十九 方言志第一章 语音 1034
第一节 声韵调 1034
第二节 音变 1044
第三节 标音举例 1048
第二章 词汇 1054
第一节 天文 地理 1054
第二节 时令 农事 1055
第三节 植物 动物 1057
第四节 居住 器具 1061
第五节 服饰 饮食 1063
第六节 人际 生活 1065
第七节 文体 游戏 1069
第八节 回族特殊用词 1070
第三章 语法 1072
第一节 子尾 儿尾 1072
第二节 重迭 疑问 比较 被动句 1073
第三节 补语 状语 1074
第四节 给把可字句 1075
第五节 特殊动词体与语助词 1076
第六节 回族专用语 1077
卷四十 人物志第一章 人物传记 1079
第二章 人物简介 1088
第三章 人物名录 1094
第一节 革命烈士名录表 1094
第二节 红军名录表 1096
第三节 劳模先进工作者名录 1098
第四节 高级知识分子名录 1111
第五节 本籍在外闻人 1112
明清举人贡生名录 1115
附录 1
一、乾盐池碑记 1
二、盐茶厅署落成记 3
三、海城八景 5
四、同治十年奏请升州设县疏 6
五、1920年海原大地震史料摘录 7
六、“名垂不朽”碑 14
七、菜园遗存资料转录 15
八、海原县至2000年经济发展规划 17
九、海原县至2000年脱贫致富规划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