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哲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欧阳康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307032163
  • 页数:533 页
图书介绍:当代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迅速发展起来并走到科学的前沿,成为当代大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地,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也日益凸现出来并成为当代哲学的重要前沿分支。然而我国哲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严惩滞后,迄今尚少见这方面的专门学术著述。正是有感于此,我们组织编撰了这套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丛书。

第一章 导论:当代大哲学体系中的人文社会科学哲学 1

一、从人文社会科学到人文社会科学哲学 1

二、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基本规定 4

三、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6

四、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基本构架 9

1.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学科界说 9

2.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9

3.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思想 13

4.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些对象性和前提性问题 14

5.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若干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 17

一、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 24

第二章 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哲学概观 24

1.科学主义思潮概观 25

2.人本主义思潮概观 31

二、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哲学讨论的主要问题 37

1.社会事实与自然事实 37

2.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性质与特点 40

3.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 43

4.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 46

5.因果解释与非因果解释 51

6.多元主义方法论 55

7.批判的社会科学 56

8.行动和行动理论 58

1.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 61

三、后现代主义与人文社会科学 61

2.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态度 63

3.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人文社会科学所提出的挑战 66

4.关于后现代主义人文社会科学的简略评价 71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思想概述 74

一、人文社会科学及其哲学基础的批判 74

1.政治经济学及其哲学前提的批判 75

2.历史科学批判 81

二、唯物史观的理论构建 90

1.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结构 90

2.唯物史观的当代意义 94

1.本质科学与事实科学 98

三、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唯物史观 98

2.“统一科学”的基础 101

第四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和对象 107

一、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定位 107

1.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 108

2.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分 116

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 127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128

2.人文社会现象的特殊性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 135

三、人文社会科学的特殊性质 137

1.个体性与社会整体性的统一 138

2.实证性、说明性与理解性、体验性的统一 141

3.批判性、规范性与建构性、创新性的统一 145

4.真理性与可错性的统一 146

5.价值中立性与非中立性的统一 147

第五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结构与功能 156

一、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结构 156

1.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结构 157

2.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结构 166

3.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结构 168

二、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功能 170

1.社会描述和说明功能 170

2.社会理解功能 172

3.社会反思功能 174

4.社会预见功能 175

5.社会批判和规范功能 176

6.社会创新和变革功能 177

三、人文社会科学的功能实现 179

1.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功能误解:万能论与无用论 179

2.人文社会科学功能实现的主要特点 182

3.人文社会科学功能的实现条件 186

四、人文社会科学的结构优化与功能强化 188

1.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结构问题”与“功能反差” 188

2.学科结构的优化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191

3.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组合原则 193

第六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进化发展 199

一、人文社会科学进化发展的界定 199

1.人文社会科学进化发展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199

2.人文社会科学进化发展的内涵及其表现 203

1.人文社会科学的自我扬弃 210

二、人文社会科学进化发展的动力 210

2.社会实践的合理化发展趋势 214

3.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主体的创造、超越与批判 217

三、人文社会科学进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发展模型 222

1.人文社会科学进化发展的内在机制 222

2.概念的历史演进--人文社会科学进化发展的微观模型 229

第七章 人文社会科学家与人文社会科学共同体 239

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主体的层次性 239

1.人文社会科学家及其研究的个体性 240

2.人文社会科学共同体及其研究的群体性 242

1.优秀的思想品质 244

二、人文社会科学家的个人素质 244

2.独立的主体意识 249

3.良好的能力素质 255

三、人文社会科学共同体的基本特征 263

1.共同的学科观和方法论观念 265

2.共同的基本理论假设、原理和观点 266

3.共同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和理论主题 268

4.共同体内部的专业交流 269

5.具有较强的韧性和相对稳定性 270

四、人文社会科学共同体的组织原则、组合方式与内部结构 271

1.组织原则 271

2.组合方式 273

3.内部结构 274

第八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277

一、围绕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争论 278

1.来自科学主义的理解 278

2.来自人本主义的理解 282

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结构分析 285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主体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287

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295

3.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298

4.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结果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300

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主体性的发挥与客观性的实现 302

1.真理的界定 305

一、人文社会科学的真理性 305

第九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真理性与合理性 305

2.透视围绕人文社会科学的真理性的争论 306

3.人文社会科学中真理性的特点 312

二、人文社会科学的合理性 318

1.理性的反思与合理性的凸现 318

2.合理性问题的实质和意义 324

3.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合理性问题 332

三、真理性与合理性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内在统一性 345

1.透视围绕“是”与“应该”的争论 345

2.真理性尺度与合理性尺度的内在差别 348

3.真理性追求与合理性追求的内在统一 348

4.加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350

第十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滞后性与超前性 353

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滞后性 354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滞后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354

2.滞后性研究的主要特征 356

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超前性 359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超前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359

2.超前研究的主要特征 362

三、超前研究与滞后研究相统一的可能途径 365

1.现实是超前研究与滞后研究相互联结的重要环节 365

2.实践是超前研究与滞后研究相统一的内在机制 368

第十一章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说明与理解 372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实质 372

1.说明与理解问题的由来 373

2.问题的意义及其启示 374

二、说明与理解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377

1.说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77

2.理解的独特性及其特点 382

三、说明与理解走向统一的可能途径 388

1.利科尔的“本文”统一论 388

2.说明与理解的“实践”统一论 390

第十二章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认知与评价 396

一、认知与评价问题的由来及其实质 396

1.认知与评价问题的提出 397

2.科学是认知与评价相统一的活动 399

二、社会认知及其科学化 401

1.社会认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402

2.社会认知的科学化 405

三、社会评价及其合理化 408

1.社会评价的本质及其研究意义 408

2.社会评价的合理化 410

四、在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之间保持张力 414

1.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的内在交织 414

2.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统一之根据 418

第十三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 421

一、意识形态的基本规定和基本功能 421

1.意识形态的基本规定 422

2.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及其特性 424

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意识形态性 430

1.意识形态本身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围 431

2.意识形态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 433

3.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意识形态起作用的方式和途径 435

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非意识形态性 438

1.“非意识形态论”批判 439

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在内容的非意识形态性 440

3.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非意识形态性 441

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442

1.走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两难困境 443

2.统一的基础和趋势 447

第十四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范式转换与学科际沟通 453

一、人文社会科学范式的含义和特点 453

1.人文社会科学范式的含义 454

2.人文社会科学范式的特点 457

二、人文社会科学范式的结构与功能 460

1.西方科学哲学中的范式结构观分析 460

2.人文社会科学范式的结构 464

3.人文社会科学范式的功能 468

三、人文社会科学范式转换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471

1.人文社会科学范式转换的内在必然性 471

2.人文社会科学的范式转换在当代的紧迫性 473

四、学科际沟通与人文社会科学范式转换的可能性 478

1.人文社会科学范式转换的困难 478

2.学科际沟通是实现人文社会科学范式转换的重要中介 482

3.学科际沟通的优化及其基本原则 485

4.学科际沟通与人文社会科学范式转换的主要形式 488

第十五章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与检验 496

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对象性特征 497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类型和形式 497

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性质和特点 499

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 504

1.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实质 505

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 509

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检验 518

1.检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可能性与特殊性 518

2.检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具体途径 524

后记 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