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言 1
1.1 《金匮要略》的性质 1
17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2
1.2 《金匮要略》的沿革 2
1.3 《金匮要略》内容概述 3
1.4 《金匮要略》的学术成就 4
1.5 《金匮要略》的学习方法 6
2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0
2.1 病因、发病及预防 11
2.2 病机 16
2.3 四诊举例 16
2.4 治疗原则 19
2.5 预后判断 21
2.6 结语 22
3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23
3.1 痉病 24
3.2 湿病 30
3.3 暍病 38
3.4 结语 40
4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43
4.1 百合病 44
4.2 狐惑病 48
4.3 阴阳毒 51
4.4 结语 52
5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54
5.1 脉证、病机与治则 54
5.2 分类证治 55
5.3 附《外台秘要》 58
5.4 结语 59
6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60
6.1 中风 61
6.2 历节 62
6.3 附方 66
6.4 结语 69
7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71
7.1 血痹 72
7.2 虚劳 73
7.3 结语 84
8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85
8.1 肺痿 86
8.2 肺痈 88
8.3 咳嗽上气 90
8.4 附方 95
8.5 结语 96
9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98
9.1 成因与主症 98
9.2 证治 99
9.3 结语 102
10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103
10.1 胸痹、心痛病机 104
10.2 胸痹证治 105
10.3 心痛证治 112
10.5 结语 114
10.4 附方 114
11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116
11.1 腹满 117
11.2 寒疝 127
11.3 宿食 132
11.4 附方 134
11.5 结语 135
12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137
12.1 五脏中风、中寒证及真脏脉 138
12.2 五脏病证 140
12.3 三焦及大小肠病证 143
12.4 积、聚、漀气的脉证及区别 144
12.5 结语 144
13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45
13.1 成因、脉证与分类 146
13.2 治则 149
13.3 证治 149
13.4 预后 164
13.5 附方 164
13.6 结语 165
14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167
14.1 消渴 168
14.2 小便不利 169
14.3 淋病 172
14.4 结语 172
15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173
15.1 病因病机 174
15.2 分类与辨证 178
15.3 治法 181
15.4 证治 182
15.5 主脉及预后 190
15.6 附方 190
15.7 结语 191
16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192
16.1 病因病机 193
16.2 分类 194
16.3 辨证 195
16.4 证治 197
16.5 误治变证 206
16.6 黄疸预后 206
16.7 附方 207
16.8 结语 208
17.1 惊悸 211
17.2 吐衄下血 213
17.3 瘀血 219
17.4 结语 220
18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222
18.1 呕吐 223
18.2 哕 234
18.3 下利 236
18.4 结语 246
19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248
19.1 痈肿 249
19.2 肠痈 249
19.3 浸淫疮 251
19.4 金疮 252
19.5 附方 252
19.6 结语 253
20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254
20.1 趺蹶病证治 254
20.2 手指臂肿证治 255
20.3 转筋病证治 255
20.4 阴狐疝证治 256
20.5 蛔虫病 256
20.6 结语 258
21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259
21.1 妊娠的诊断及恶阻轻证的治疗 259
21.2 瘤、胎的鉴别与治疗 260
21.3 证治 261
21.4 结语 267
22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269
22.1 产后三病 270
22.2 产后腹痛证治 271
22.3 产后中风证治 273
22.4 产后烦乱呕逆证 274
22.5 产后下利虚极证 275
22.6 附方 276
22.7 结语 277
23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278
23.1 成因、证候与治则 279
23.2 病证及治疗 280
23.3 寒饮误下成痞的先后治法 289
23.4 结语 289
附录 291
模拟试题 300
学习参考书目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