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篇 3
第一章 绪论 3
第一节 发展经济学的由来及其面临的挑战 3
第二节 发展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商榷 8
第三节 经济发展的多维综合启动 18
第四节 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若干理论假设 31
第二章 西方经济发展理论评析 36
第一节 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评析 37
第二节 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评析 46
第三节 对结构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总体评析 54
第一节 独树一帜的发展观 58
第三章 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评析 58
第二节 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代表性理论 59
第三节 对新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评价 70
第四章 唯物史观与经济发展 74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方法论 74
第二节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与经济发展 77
第三节 基础、上层建筑与经济发展 82
第四节 阶级分析理论与经济发展 88
第五章 社会主义与经济发展 90
第一节 前苏联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 91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前提 101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真正本质是什么 107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中应处理好的三大关系 110
第六章 经济发展中的文化问题 119
第一节 经济与文化的基本关系 121
第二节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124
第三节 儒家文化与经济现代化 127
第四节 中国现代新文化的整合问题 131
第五节 东亚经济发展的文化观 137
结构转换篇 151
第七章 知识经济与经济发展 151
第一节 知识与知识经济 151
第二节 知识经济的经济学内涵 157
第三节 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化 160
第四节 机遇与挑战 164
第五节 中国的方略:梯度战略 169
第八章 农业与经济发展 173
第一节 农业贡献论与二元经济模型 173
第二节 农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80
第三节 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模式 185
第四节 迎接新世纪的中国农业发展 195
第九章 农业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发展 198
第一节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国外的实践 198
第二节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生背景与转移现状 205
第三节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与模式 210
第四节 留住新农民与建设新农村 214
第十章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22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城市化理论 220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过度城市化问题 224
第三节 中国地城市化滞后与盲目城市化 231
第四节 中国城市化的模式选择 237
第十一章 多部门协调发展 242
第一节 西方发展经济学的部门发展理论 242
第二节 国民经济结构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248
第三节 中国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258
机制转型篇 267
第十二章 经济发展中的市场与政府 267
第一节 没有终结的争论 267
第二节 功能与缺陷 271
第三节 转型与选择 277
第四节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 279
第五节 有调控的市场经济 284
第十三章 经济发展中的就业问题 287
第一节 理论分析:从凯恩斯到新古典主义 287
第二节 转轨中的就业问题 293
第三节 劳动力的市场配置 297
第四节 政策选择 307
第十四章 经济发展中的对外开放 311
第一节 开放与发展 311
第二节 “两缺口”模型与中国 313
第三节 战略的选择:进口替代?出口导向? 318
第四节 外贸与经济发展:“恶化论”的再认识 326
第一节 收入分配及其度量 331
第十五章 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 331
第二节 倒U模型的评价 335
第三节 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分析 347
第十六章 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 352
第一节 金融深化理论的新进展 352
第二节 中国转轨时期金融体制的缺陷分析 358
第三节 金融深化中的财政货币政策 362
第四节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69
可持续发展篇 379
第十七章 可持续发展观 379
第一节 传统的经济发展观 379
第二节 当代经济发展观的形成 382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综合发展观 385
第十八章 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 395
第一节 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95
第二节 中国的环境状况 399
第三节 加强生态与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404
第十九章 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 412
第一节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12
第二节 中国的人口状况 418
第三节 改善人口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 425
第二十章 资源问题与经济发展 432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32
第二节 中国自然资源状况及利用特点 435
第三节 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441
主要参考书目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