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腾飞论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东著
  • 出 版 社: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300038565
  • 页数:652 页
图书介绍:

导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构想 15

第一篇 毛泽东思想中的第一大构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大道 15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论的多重铺垫 15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历史铺垫 16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建国大纲的理论铺垫 17

第三节 开国之初新民主主义建设的实践铺垫 23

第二章 《论十大关系》的多重世界历史背景 26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代主题转换的历史先机 27

第二节 原子能和信息化的现代科技革命先机 32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先机 39

第四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先机 45

第三章 《论十大关系》的四大理论创新 54

第一节 可能出现一个和平与发展新时期的新判断 55

第二节 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的十大关系 60

第三节 重点论与两点论和谐结合的对立统一观 64

第四节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 67

第四章 八大前后的百花齐放 71

第一节 毛泽东的六个新论点 72

第二节 刘少奇的新三论 75

第三节 周恩来的七个新观点 81

第四节 陈云的三个新思想 85

第五节 邓小平的六个闪光思想 86

第五章 遗留下的四大难题 90

第一节 工作重心与主要矛盾关系问题 91

第二节 十大关系与体制改革关系问题 92

第三节 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问题 94

第四节 突破苏联模式与转变发展模式关系问题 96

第六章 晚年毛泽东探索中的四大失误 100

第一节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政治路线 102

第二节 以高积累求高速度的发展模式 103

第三节 反修防修 掩盖了体制改革 104

第四节 固守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的僵化观念 106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初探索起点 109

第一节 八大前后探索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局限 110

第二节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继承-扬弃-发展 三重关系 111

第三节 毛泽东的两种探索、两种铺垫 113

第四节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是邓小平理论的源头活水 114

第五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在哪里--双重起点论的新回答 118

第六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双重起点--最初探索起点和正式生成起点 121

第二篇 邓小平理论中的第二大构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起飞之道 127

第八章 邓小平理论与第二大构想形成的思想铺垫:真理标准大讨论 127

第一节 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讨论 128

第二节 内部酝酿阶段的五个回合 130

第三节 公开争论阶段的五个回合 134

第四节 尚待澄清的三个焦点问题:起点、主帅、意义 140

第九章 第二大构想的形成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 147

第一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奠基 149

第二节 重心转移,拨乱反正的政治路线 151

第三节 确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153

第四节 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的失误 155

第五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最初思想奠基 156

第六节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初具雏形 157

第七节 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 的基本思路 159

第八节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总体布局 163

第九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范畴初步形成 165

第十章 第二大构想的大成之作:南方谈话 168

第一节 南方谈话的十个特点 168

第二节 总设计师的最后沉思 175

第三节 僵化模式的彻底突破 177

第四节 要警惕右,更要防止 左 180

第五节 价值观念的根本创新 184

第六节 社会主义本质观的三大突破 190

第七节 体制创新的四大转变 198

第八节 跨世纪的中国发展路线 206

第九节 实践检验的成熟思想 213

第十节 体系纲要的三层结构 224

第十一章 南方谈话中的十五大关系--理解第二大构想的一把钥匙 236

第一节 经济建设与阶级阶级斗争的关系 237

第二节 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238

第三节 体制改革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 239

第四节 姓 社 姓 资 的关系 240

第五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标准中的义利关系 241

第六节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走向共同富裕的关系 242

第七节 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243

第八节 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主体性与开放性的关系 244

第九节 贫穷与富裕、先富与共富、国富与民富的关系 245

第十节 警惕右与防止 左 的关系 246

第十一节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47

第十二节 发展经济与科技教育的关系 248

第十三节 改革开放与惩治犯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249

第十四节 改革开放、加快发展同党的建设、思想建设的关系 250

第十五节 中国前途与世界前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关系 252

第十二章 第二大构想的四大理论创新 255

第一节 世界观、价值观上的新境界 256

第二节 社会主义观上的新水平 278

第三节 时代观上的判断 292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新体系 301

第三篇 江泽民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第三大构想--中国21世纪现代化持续发展之道 311

第十三章 《十二大关系论纲》:跨世纪中国发展构想的探索起点 311

第一节 《十二大关系论纲》的思想主旨 311

第二节 《十二大关系论纲》的理论意义 313

第三节 跨向21世纪的新智慧 318

第十四章 不惑之道的第三大构想 320

第一节 四十不惑的上下求索 320

第二节 支撑全局的四个基点 323

第三节 四大难题的根本解决 332

第十五章 一以贯之的思想主线--《十二大关系论纲》的内在结构 344

第一节 纵横交错的双线结构 344

第二节 总揽全局的基本方针 346

第三节 发展之道的四大关系 346

第四节 改革之道的四大关系 348

第五节 稳定之道的三大关系 351

第六节 两大转变--一盘活棋两个眼 354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辩证法的三个新观念--第三大构想的哲学底蕴 35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辩证法的三大核心观念 356

第二节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的新世界观 358

第三节 寻求矛盾统一体和谐结合、共同发展的新矛盾观 365

第四节 社会有机体全面协调持续的新发展观 374

第十七章 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协调机制论 390

第一节 现代化求索的不惑之道 392

第二节 现代化--宏大目标 394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保证 398

第四节 改革开放--革新之路 400

第五节 中国现代化、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的三位一体 404

第六节 把握大局的关键问题 407

第七节 最为根本的历史经验 408

第八节 三者统一的协调机制 413

第九节 稳定经济的四大尺度 415

第十八章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控制数量、提高素质双管齐下论 422

第一节 中国人口问题:关键地位与十个难题 424

第二节 人口爆炸超前,经济起飞滞后--中国近现代化失机的三次历史教训 428

第三节 建国初期的历史教训与可贵探索 434

第四节 生产力革命和人口革命--中国现代化的双翼起飞论 438

第五节 控制人口的三道防线,提高素质的积极方针--双管齐下的 人的革命 442

第十九章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关系:中国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论 447

第一节 中国资源的独特矛盾 448

第二节 土、水、林、能--中国四大稀缺资源 451

第三节 中国资源节约型新发展道路的六大原则 455

第四节 资源节约原则 458

第五节 开源节流原则 461

第六节 天人平衡原则 464

第七节 探测先行原则 466

第八节 综合利用原则 471

第九节 精心保护原则 474

第一节 马克思40年代两大创新:唯物史观和《共产党宣言》 479

第二十章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天人和谐新型生态文明论 479

第一节 中国生态问题的三大特点 480

第二节 生态环境:劳动实践的外部前提与自然基础--新实践论 484

第三节 防害于先和综合治理 488

第四节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494

第五节 天人和谐的新型生态文明--天人关系的三大历史形态 500

第二十一章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关系:综合创新论 506

第一节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文化创新的九大成果 507

第二节 三大问题的理论反思 512

第三节 中华文明的综合创新与现代复兴 517

第四节 21世纪世界新型文明的东方曙光 525

第二十章 科技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科技创新龙头论 527

第一节 科技创新论源头在哪里--马克思与熊彼特比较研究 528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中的古今中外法和综合创新论 534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中的综合创新文化观 551

第四节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科教兴国论与全面创新论 560

第五节 四元综合的创新主体论 570

第六节 多元综合的创新体系论 572

第二十三章 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关系: 三个代表 的党建创新关键论 578

第二节 列宁最后构想的三大创新:文化革命、新经济政策、党的创新 582

第三节 党的建设:毛泽东思想中的三大法宝之一 588

第四节 关键在党:邓小平理论重要支点 590

第五节 世纪之交的世界历史性大转变 593

第六节 多重历史经验的理论总结 601

第七节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606

第八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608

第九节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09

第十节 用人民监督保证 三个代表 --防治官僚腐败的根本途径 611

第十一节 三个代表 的思想精髓--党的建设创新关键论 627

第十二节 经济建设是重心,党的建设是关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最新实践经验 631

第十三节 立足之本,执政这基,力量之源--党的领导权与政权合法性根据 632

第十四节 三大振兴的历史使命 634

第十五节 三个代表 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 638

后记 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