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县志》PDF下载

  • 购买积分:2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贵州省天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221029261
  • 页数:933 页
图书介绍:

概述 1

大事记 5

明朝 5

清朝 7

中华民国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

第一篇 地理 44

第一章 建置沿革 44

第一节 元代及以前 44

第二节 明、清时期 44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 48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49

第一节 城关镇 51

第二节 城关区 51

第二章 现行政区概况 51

第三节 邦洞区 53

第四节 蓝田区 56

第五节 远口区 58

第六节 高酿区 61

第七节 白市区 63

第八节 建并撤后的政区 65

第三章 地质 矿产 66

第一节 地层 66

下江群 66

震旦系 66

寒武系 66

二迭系 66

白垩系 66

第四系 66

断裂 67

北西向断裂 67

第二节 地质构造 67

褶曲 67

第三节 矿产 68

金矿 68

铁矿 69

黄铁矿 69

煤 69

磷块岩 69

白云岩 70

第一节 概况 70

第四章 地貌 70

硅石 70

重晶石 70

陶瓷土 70

钾矿 70

石灰石 70

侵蚀剥蚀地貌 71

第二节 类型 71

强烈溶蚀地貌 71

第五章 气候 72

第一节 气温 73

平均气温 73

极端气温 76

积温 76

第二节 太阳辐射和日照 76

太阳辐射 76

日照 76

第三节 雨量 77

第四节 农业气候分区 78

温暖农业区 78

温和农业区 78

温凉农业区 78

冷凉农业区 78

水灾 79

旱灾 79

第五节 灾害性天气 79

冰雹 80

大风 80

倒春寒 80

秋风 81

秋绵雨 81

雨淞 82

第六章 水文 82

第一节 地表水 82

清水江 82

八卦河 82

三门溪 83

朗江 83

三团河 83

鉴江 83

圭大溪 83

汉寨溪 83

硝洞溪 83

摆洞河 83

金井溪 84

姚家溪 84

半溪 84

大溪 84

汶溪河 84

渡马河 84

瓦窑江 84

塘涧溪 84

瓮瓦江 84

松散堆积层孔隙水 86

第二节 地下水 86

基岩裂隙水 86

岩鼓河 86

柳溪河 86

碳酸岩裂隙溶洞水 87

第三节 水质 87

第七章 土地 89

第一节 土地类型及分布 89

土地构成 89

土地类型及分布 89

盆地 90

第二节 土壤 90

土壤形成条件及分布 90

土壤类型 91

第八章 野生植物动物 92

第一节 植被 92

裸子植物门 93

被子植物门 93

第二节 植物 93

第三节 动物 95

第九章 人口 95

第一节 历年人口 95

第二节 民族构成 97

第三节 性别年龄构成 99

第四节 文化构成 100

第五节 职业构成 102

措施及效果 103

第六节 人口控制 103

计划生育机构及技术队伍 103

第二篇 民族 106

第一章 侗族 106

第一节 族称人口社会组织 106

族称 106

人口 106

社会组织 107

婚姆 108

家庭 108

第二节 家庭婚姻丧葬 108

丧葬 109

第三节 习俗 110

生产 110

居住 110

饮食 111

服饰 113

礼仪 114

第四节 节日集会信仰 115

节日 115

歌场集会 117

信仰 121

第二章 苗族 122

第一节 来源人口社会组织 122

来源 122

社会组织 123

人口 123

第二节 家庭婚姻丧葬 124

家庭 124

婚姻 125

丧葬 125

第三节 习俗 126

生产 126

居住 126

服饰 127

饮食 128

礼仪 130

第四节 节日集会信仰 131

节日 131

集会 132

信仰 134

民族经费的使用 136

民族政策的实施 136

第一节 民族政策的实施与民族经费的使用 136

第三章 民族事务工作 136

第二节 侗文苗文的试验推行 141

侗文 141

苗文 143

第三节 民族团结进步 146

第三篇 党派群团 149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党派群团 149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天柱县党部 149

组织机构 149

主要活动 150

第二节 国民党基层组织 151

第三节 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 151

第四节 社会团体 151

农会 151

兵役协会 152

佛教会 152

同善社 152

商会 152

妇女会 152

教育会 152

总工会 152

青年军联谊会 153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天柱县委员会 153

第一节 领导机构 153

县直属机关党委会 156

老干部管理局 156

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办公室 156

政法委员会 156

党校 156

林业部 156

工业交通部 156

财贸工作部 156

农村工作部 156

统战部 156

社会部 156

宣传部 156

组织部 156

办公室 156

第二节 县委办事机构 156

保密委员会 156

第三节 县直机关党组党委 158

部门党组 158

部门党委 158

第四节 派出机构和乡(镇)基层党委 159

中共城关镇委员会 159

中共城关区委员会 159

中共邦洞区委员会 160

中共蓝田区委员会 160

中共高酿区委员会 161

中共远口区委员会 161

中共白市区委员会 162

第五节 县党员代表会议和党员代表大会 163

党员代表会议 163

党员代表大会 164

第六节 县委主要工作 165

建立人民政权 165

剿灭土匪 166

支援抗美援朝 167

镇压反革命 167

“五大任务” 168

土地改革 169

“三反”、“五反”运动 171

社会主义改造 172

整风反右 173

“文化大革命” 174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74

“大跃进”运动 174

经济调整 174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75

乡(镇)企业经济体制改革 176

国营企业经济体制改革 176

第七节 县委各部门工作 177

组织工作 177

宣传工作 180

人民来信来访 181

统一战线工作 181

党史征集研究 182

第八节 纪律检查委员会 183

组织机构 183

纪检工作 183

工会代表大会 184

第一节 工会组织 184

第三章 群众团体 184

工会主要活动 185

第二节 青年组织 187

青年团代表大会 188

青年团主要活动 189

第三节 妇女组织 190

妇女代表大会 191

妇女联合会主要活动 191

第四节 农民协会 贫下中农协会 193

农民协会 193

贫下中农协会 193

第五节 工商联组织 193

第四篇 政权 195

第一章 县 署县政府县参议会 195

第一节 县署 195

县政府 196

第二节 县政府及县参议会 196

附:明、清、民国知县名录 199

县参议会 203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 204

第一节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204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206

人民代表的选举 206

历届会议 208

提案 议案 质询 211

第三节 县人大常委会 213

主任会议 213

常务委员会会议 213

视察 213

第三章 人民政府 214

第一节 县级机关沿革 214

第二节 政府办事机构及直属机关 217

区级行政(派出)机构 226

第三节 派出机构和基层行政机构 226

乡级行政机构 229

第四节 主要政务活动 230

施政方式 230

主要政务 231

第四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柱县委员会 246

第一节 历届县政协委员会 246

第二节 主要活动 252

提案 252

调查 考察 视察 253

会议协商 254

合作共事 255

横向联系与智力支边 255

组织社会办学 256

文史资料征集和整理 257

清代地方军事武装 258

明代地方军事组织 258

第五篇 军事 258

第一节 明、清时期地方军事武装 258

第一章 地方武装 258

第二节 民国时期地方军事组织及驻军 260

天柱县团防局 260

保卫团 260

国民兵义勇壮丁常备队 260

国民兵团 260

自卫集训大队 260

警察局 261

民众自卫总队 261

乡镇自卫大队 261

防剿大队 261

驻军及过境部队 261

公安武警中队 263

县警卫营 263

区武工队 263

县基干大队 263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军事组织及驻军 263

公安消防中队 264

县人民武装部 264

基层武装组织 264

中共天柱县武装委员会 265

解放后驻军及过境部队 265

人民防空战备 265

飞机场 266

训练场 266

第二章 兵役 266

第一节 募兵征兵 266

募兵 266

征兵 267

义务兵 268

第二节 志愿兵 义务兵 268

志愿兵 268

第三章 民兵 269

第一节 组织建制 269

第二节 教育训练 271

第三节 武器装备与管理 273

第四节 重要活动 273

剿匪 273

维护社会治安 273

植树造林 274

兴修水利 274

筑路 274

第四章 战事 275

第一节 抗暴斗争 275

明代 275

清代 275

第二节 姜应芳起义 276

第三节 抗日救国军在天柱活动始末 277

第四节 剿匪 278

棉花坪战斗 278

县城保卫战 279

楞寨战斗 279

十里冲战斗 280

大圭战斗 280

追歼匪首杨松涛 280

瑶江战斗 280

追歼匪首姜弼 281

追歼匪首罗义忠 281

第六篇 公安 司法 282

第一章 解放前的警察司法 282

第一节 警察机构与警务 282

机构 282

第二节 司法 283

警务 283

第二章 人民公安 284

第一节 治安管理 284

户籍管理 284

行业管理 284

枪支管理 285

易燃易爆物品管理 285

交通安全管理 286

治保组织和治安案件查处 286

第二节 打击刑事犯罪 287

第三节 禁毒禁赌 288

禁毒 288

禁赌 289

看守 290

社会改造 290

第四节 预审看守与社会改造 290

预审 290

第五节 镇反运动和打击反革命现行破坏活动 291

镇反运动 291

打击反革命现行破坏活动 292

第六节 消防 293

第三章 人民检察 294

第一节 机构 294

审查批准逮捕 296

第二节 刑事检察 296

审查起诉 297

出庭支持公诉 297

侦查监督 297

审判监督 298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98

第三节 经济检察 298

第四节 法纪检察 299

第五节 监所检察 300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301

第四章 人民法院 302

第一节 机构 302

第二节 刑事审判 304

第三节 民事审判 305

第四节 经济审判 307

第五节 行政审判与执行 308

行政审判 308

执行 309

第六节 控告申诉与案件复查 309

控告申诉 309

案件复查 310

第五章 司法行政 311

第一节 法制宣传 311

第二节 公证业务 313

第三节 律师事务 313

第四节 人民调解 314

第七篇 人事 劳动 民政 315

第一章 人事 315

第一节 干部 315

干部来源 315

干部结构 316

第二节 编制工作 316

人事编制 316

机构编制 317

第三节 干部管理 318

干部任免 318

干部培训 319

落实干部政策 319

第二章 劳动 320

第一节 劳动就业 320

用工制度 320

工人发展状况 321

就业培训 321

第二节 工资 322

第三节 劳动管理 326

职工福利 326

劳动保险 327

劳动安全监察 328

第三章 民政 329

第一节 救济 329

自然灾害救济 329

困难户救济 332

城镇困难户救济 335

其他救济 335

农村火灾救济 336

第二节 优抚安置 338

拥军优属 338

复退军人安置 341

儿童福利 343

第三节 社会福利 343

老人福利 344

残疾人福利 345

第四节 婚姻丧葬 346

婚姻登记 346

殡葬 346

第五节 收容遣送 347

收容 347

城市人口疏散遣送 347

第八篇 农业 水利 乡镇企业 348

第一章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 348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348

第二节 土地改革 349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 350

互助组 350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51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51

第四节 农村人民公社 352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354

第六节 全民所有制一国营农场 355

第二章 种植业 356

第一节 粮食作物 356

第二节 经济作物 361

第三节 耕作制度 367

第四节 栽培技术 369

第五节 农作物保护 375

第三章 养殖业 377

第一节 家畜 377

第二节 家禽 382

第三节 鱼类 384

饲料 387

饲草 387

第四节 饲草饲料 387

第五节 疫病防治 388

疫病种类 388

疫病防治 389

市场检疫 391

第四章 农机具 392

第一节 传统农具 392

人力农具 392

畜力农具 395

第二节 农业机械 395

耕作机械 396

提灌机械 396

收割脱粒机械 397

农产品加工机械 397

运输机械 397

改土造田机械 397

农机供应 399

第三节 农机供应与农机管理 399

农机管理 401

第五章 农业区划 土地管理 403

第一节 农业区划 403

第二节 土地管理 407

第六章 水利 410

第一节 蓄水工程 411

中型水库 411

小(一)水库 412

小(二)水库 414

山塘 417

第二节 引水工程 425

小(一)型引水工程 425

小(二)型引水工程 426

水轮泵提水 429

电力提水 429

机械提水 429

第三节 提水工程 429

第四节 防洪改河工程 430

第五节 水土保持与人畜饮水 431

水土保持 431

人畜饮水 431

第六节 水利管理养护 432

第一节 发展状况 433

第七章 乡镇企业 433

第二节 经营管理 439

生产管理 439

技术管理 439

财务管理 440

安全管理 440

第九篇 林业 442

第一章 森林资源 442

第一节 资源概况 442

第二节 树种及分布 444

第三节 林副产品 447

第二章 森林培育 449

第一节 采种育苗 449

第二节 植树造林 454

人工造林 454

飞播造林 454

点播造林 454

四旁植树和义务植树 454

第三节 更新抚育 459

更新 459

抚育 459

第四节 油桐油茶垦复 460

第五节 良种繁殖 461

火灾与防治 462

第二节 护林防火 462

第一节 护林组织 462

第三章 森林保护 462

制止毁林 463

第三节 封山育林 465

第四节 森林病虫害防治 466

第四章 林场 468

第一节 国营林场 468

第二节 集体林场 470

红旗林场 471

柳溪林场 472

凯寨林场 472

潘寨林场 473

黄田林场 473

大风云林场 473

林业专业户重点户 474

联户林场 474

樟木林场 474

第三节 联户林场与林业专业户重点户 474

第五章 木材经营 477

第一节 采伐 477

采伐方式 477

采伐季节 478

第二节 收购 478

第三节 销售 480

第四节 检量 481

第五节 集材运输 484

集材 484

运输 484

第六节 木材价格 485

第一节 机构设置 486

第六章 林政管理 486

第二节 法规宣传 487

第三节 山林“三定” 488

第四节 调处纠纷 488

第五节 依法治林 489

第七章 林区建设 490

第一节 机械购置 490

加工机械 490

运输机械 490

第二节 贮木场地 491

第三节 基建投资 491

造林育林投资 491

速生基地林建设投资 491

修建林区房屋投资 492

新建木材加工厂投资 492

整治溪河投资 492

机械购置投资 492

运输机械购置投资 492

林区公路桥梁投资 492

国营琳场建设投资 492

林业科研经费投资 492

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投资 492

第十篇 工业 493

第一章 重工业 493

第一节 采矿 493

煤炭开采 493

黄金开采 496

重晶石开采 498

硫磺开采 498

第二节 电力 498

发电 498

送变电 499

第三节 机械 502

第四节 建材 504

天柱县水泥厂 504

天柱县煤矸石砖厂 506

天柱县白市制材厂 507

第五节 森工 507

天柱县木材加工厂 508

天柱县木制品厂 508

木器加工厂 509

第六节 化工与冶铁 509

化工 509

冶铁 510

纺织 511

第二章 轻工业 511

第一节 纺织服装鞋革 511

服装 513

制鞋 514

制革 515

天柱县皮鞋厂 515

天柱县制鞋厂 515

第二节 五金 516

天柱县皮革制品厂 516

第三节 造纸印刷 517

造纸 517

印刷 518

第四节 粮油加工 519

第五节 酿酒制糖 520

酿酒 520

制糖 521

棕丝 522

陶瓷 522

第六节 其它轻工业 522

第三章 经营与管理 524

第一节 经营状况 524

个体 524

集体 525

国营 527

第二节 行政管理 528

生产管理 530

第三节 企业管理 530

计划管理 530

质量管理 531

财务管理 531

安全管理 531

第十一篇 交通 邮电 城乡建设 533

第一章 交通 533

第一节 古道古桥渡口 533

古道 533

古桥 534

渡口 534

第二节 公路建设 534

省道 535

县道 535

乡道 537

专用道路 539

公路桥梁 541

第三节 公路养护 547

第四节 公路运输 549

村道 549

第五节 水道建设 551

第六节 水运 552

第七节 交通监理 556

第二章 邮电 559

第一节 机构 559

第二节 邮政 561

邮路 561

普通邮政业务 563

邮政储蓄 564

机要业务 564

代理业务 564

第三节 电信 564

电报业务 565

电报网路 565

电报设备 565

特别业务 566

电话 566

第四节 管理 569

管理体制 569

经营管理 570

业务管理 570

通信技术管理 571

质量管理 571

物资管理 572

教育培训 572

第三章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573

第一节 县城建设 573

房屋街道 573

环境卫生管理 576

供水 576

城镇规划 577

第二节 乡镇建设 578

乡镇办公用房建设 578

乡镇规划 578

第三节 农房建设 579

第四节 建筑队伍 580

县建筑公司 580

乡镇建筑队 580

外地建筑队 580

施工队伍管理 581

第五节环境保护 581

第十二篇 商业贸易 583

第一章 经济成份 583

第一节 私营商业 583

第二节 集体商业 584

第三节 国营商业 585

第一节 工业品供应 586

针棉纺织品 586

第二章 生活资料经营 586

百货 589

五交化商品 591

民族服装 593

少数民族照顾商品 593

首饰 593

第二节 民族商品供应 593

第三节 烟酒食品供应 594

烟类 594

酒 595

食糖 595

水果糖糕点 595

食盐 596

食品 597

肉食销售 598

第四节 日用杂品供应 599

第一节 中小农具与新式农具 600

中小农具 600

新式农具 600

第三章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600

第二节 肥料与农药农械 601

肥料 601

农药 601

农械 601

第三节 计划管理物资 603

第四章 农副土特产品经营 604

第一节 发展生产与经营政策 604

生产状况 604

经营政策 604

收购品种 605

收购业务 605

第二节 收购 605

第三节 外贸商品经营 607

第五章 饮食服务 609

第一节 饮食业 609

第二节 服务业 609

旅店业 609

理发业 610

照相业 610

粮食征收 611

第六章 粮油经营 611

第一节 粮食收购 611

粮食统购 612

粮食议购 615

第二节 粮食销售 615

城镇粮食供应 615

农业口粮供应 616

补助用粮供应 616

饲料用粮供应 617

第三节 油脂购销 618

茶籽 油菜籽收购 619

桐籽收购 619

城镇食油供应 620

农村食油供应 621

粮食仓容 622

粮油储藏 622

油脂仓容 622

第四节 粮油储存调运加工 622

中价议价油供应 622

粮食保管 623

油脂(料)保管 624

粮油调运 624

粮食加工 626

饲料加工 627

第五节 粮食市场 627

农业税 628

第一节 财政收入 628

第十三篇 财税金融 628

第一章 财政 628

工商税 629

企业收入 629

预算外收入 630

第二节 财政支出 632

经济建设类支出 633

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类支出 635

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类支出 636

行政管理费类支出 637

其他支出 637

第三节 管理体制 638

县财政管理体制 639

区、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639

第一节 机构 640

第四节 债券 640

第二章 税务 640

第二节 征收 641

农业税 642

工商税 645

第三节 税政管理 650

第三章 金融 653

第一节 机构 653

第二节 货币 655

第三节 存款 656

第四节 贷款 658

第五节 结算 667

存款 668

贷款 668

第六节 农村信用合作社 668

股金 668

第七节 保险 670

第十四篇 国民经济管理 673

第一章 计划 统计 673

第一节 国民经济计划实施情况 673

统计管理体制 676

定期统计 676

第二节 统计工作 676

统计调查 677

抽样调查 677

统计服务 677

第二章 物价管理 677

第一节 物价变化情况 677

第二节 物价管理与检查 681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 683

第一节 集市 683

邦洞集市 684

城关集市 684

蓝田集市 685

远口集市 686

高酿集市 687

白市集市 687

瓮洞集市 687

石洞集市 687

第二节 市场管理 688

第三节 工商登记管理 689

企业登记 689

个体工商业户管理 690

第四节 经济合同与商标广告管理 692

经济合同管理 692

商标管理 693

广告管理 694

第五节 工商监督检查 695

第四章 标准计量管理 696

第一节 标准化管理 696

第二节 计量管理 697

第五章 审计 698

第一节 企业审计 698

第二节 行政事业审计 699

第十五篇 教育 700

第一章 私塾 县学 书院 700

第一节 私塾 700

第二节 县学与社学义学 701

县学 701

社学义学 701

第三节 书院 702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 707

第一节 学前教育 707

发展概况 707

幼儿园选介 709

清末及民国时期小学教育 710

第二节 小学教育发展概况 710

解放后小学教育 714

第三节 小学学制及课程 719

学制 719

课程 719

第四节 小学教育教学 720

教育 720

教学 722

体育 723

卫生保健 724

第三章 中学教育 729

第一节 发展概况 729

课程 734

教材 734

学制 734

第二节 学制课程教材 734

第三节 教育教学 735

教育 735

教学 737

体育 738

第四章 中等师范教育 745

第一节 发展概况 745

第二节 学校管理 747

第三节 学制及课程设置 748

第四节 教育教学 748

教育 748

教学 749

师范生待遇 751

毕业生分配 751

第五节 学生 751

文体活动 751

第五章 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 752

第一节 职业技术教育 752

发展概况 752

职业技术学校选介 753

第二节 成人教育 757

农民教育 757

职工教育 762

第六章 教师 764

第一节 教师来源与发展 764

第二节 教师培训 766

第三节 教师待遇 767

教师社会地位 767

教师经济待遇 771

区乡组织 776

县级组织 776

第一节 教育行政组织 776

第七章 教育行政 776

第二节 教育视导 777

视导组织 777

视导内容及方法 778

第三节 教育教学科研 778

教研活动 778

教研成果 780

第八章 教育经费 781

第一节 经费来源 781

明清时期教育经费 781

解放后教育经费 783

勤工俭学 787

第二节 校舍与设备 787

校舍 787

教学设备 789

科研机构 790

第一节 科研组织 790

学术团体 790

第十六篇 科技文化 790

第一章 科学技术 790

第二节 科技人员 792

第三节 科技活动 792

第四节 科技成果 795

农业科技成果 795

林业科技成果 798

工业科技成果 800

医药卫生科技成果 801

其他科技成果 801

第二章 文化艺术 802

第一节 群众文化 802

民众教育馆 802

民族文工队 803

文艺演出 803

文化站 803

第二节 民间文艺 804

民间文学妁搜集整理 804

民歌 804

民间灯会 807

民间乐器和乐曲 807

歌场 808

民间故事 809

谚语 809

俗语 810

民间工艺美术 810

民间戏剧 810

第三节 图书与电影 811

图书发行 811

图书阅鉴 812

电影放映 812

第一节 文学创作 813

第三章 文学艺术 813

第二节 音乐创作 814

第三节 美术书法摄影 816

美术 816

书法 817

摄影 817

第四章 文物名胜 818

第一节 文物 818

第二节 名胜 821

第五章 新闻广播电视 824

第一节 新闻 824

《天柱县报》 824

县新闻协会 824

通讯工作 824

第二节 广播 825

天柱县广播站 825

广播宣传 826

区乡广播站 826

第三节 电视 827

电视差转台 827

卫星地面接收站 828

第四节 音像管理 828

第六章 档案 829

第一节 设施与馆藏 829

设施 829

馆藏 829

第二节 档案利用 833

第三节 档案管理 834

业务指导 834

档案收集 834

档案整理 834

档案保管 835

第一章 卫生机构经费及设施 836

第一节 卫生机构 836

第十七篇 医药卫生体育 836

第二节 卫生经费 838

第三节 卫生设施 839

第二章 卫生防疫 841

第一节 传染病类防治 841

第二节 地方病类防治 844

地甲病 844

地氟病 845

第三节 公共卫生 845

工业卫生 845

食品卫生 845

学校卫生 846

环境卫生 846

饮水卫生 847

第四节 预防接种 848

第一节 新法接生 849

第三章 妇幼保健 849

第二节 妇女保健 850

第三节 儿童保健 850

第四章 医疗 851

第一节 中医 851

技术队伍 852

医疗技术 852

第二节 西医 853

民国时期县卫生院 853

天柱县人民医院 853

皮肤病防治站 855

区卫生院 856

第三节 民间医疗 857

侗医 857

草医 858

手术质量 859

节育手术 859

第四节 节育技术 859

技术队伍 859

第五章 医药 861

第一节 中药 861

种植 861

收购经营 862

第二节 草药 863

第三节 西药 864

第四节 药政管理 865

药政 865

药检 865

二中运动场 866

职工体育 866

第二节 群众体育 866

民族师范学校运动场 866

城关一小球场 866

县城灯光球场 866

第一节 设施 866

第六章 体育 866

民族中学运动场 866

农民体育 867

民间传统体育 867

田径 870

游泳 870

第四节 体育竞赛 870

第三节 学校体育 870

球类 871

象棋 871

人物 873

人物传 873

革命烈士名录 901

人民功臣名录 910

解放后天柱籍地师级以上干部名录 920

附录 921

修志始末 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