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阴阳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一、天地阴阳 1
二、四时阴阳 3
三、水火阴阳 4
四、男女阴阳 5
第一章 阴阳学说的内容 6
第一节 阴阳的属性 6
一、阴阳属性 6
二、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复杂性 12
第二节 阴阳学说的基本法则 13
一、对立抗争 13
二、对立制约 14
三、对立互根 14
四、对立消长 15
五、对立转化 16
六、对立平衡 17
第一节 人体的阴阳 19
一、十二经脉的阴阳 19
第二章 阴阳生理 19
二、脏腑的阴阳 21
三、人体上下内外的阴阳 22
四、气血营卫的阴阳 23
第二节 人体的阴阳平衡及调节 24
一、人体的阴阳平衡 24
二、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 25
三、人体阴阳平衡的调节 27
二、肌肉运动的阴阳制约 28
一、精神活动中的阴阳制约 28
第三节 制约生理 28
三、化气与成形的阴阳制约 29
四、升降出入的阴阳制约 29
第四节 转化生理 33
一、气生精和精化为气 33
二、气生血和血为气之母 34
三、凝血和活血的转化 36
四、迟脉与数脉的转化 36
六、饥与饱的转化 37
五、升与降的转化 37
七、人体寒热的转化 38
八、清醒与睡眠的转化 39
第五节 协调生理 39
一、气血协调 39
二、营卫调和 40
三、脏腑表里关系的协调 42
四、心功能的阴阳协调 45
第三章 阴阳病理及病证 55
第一节 阴胜病理及病证 55
一、病机 55
二、常见的症状 56
三、病证举例 57
(一)风寒感冒 57
(二)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寒性咳喘) 59
(三)急性单纯性胃炎(寒湿型) 60
(四)风湿性关节炎(寒痹) 61
一、病机 63
第二节 阳虚病理及病证 63
二、病证举例 64
(一)风湿性心瓣膜病(心阳虚型) 64
(二)支气管哮喘(肺虚寒型) 66
(三)萎缩性胃炎(虚寒性胃脘痛) 68
(四)慢性肾小球肾炎(虚寒型) 69
(五)肝硬化(虚寒型) 71
第三节 阳胜病理及病证 73
一、病机 73
(一)风热感冒 77
二、病证举例 77
(二)肺炎球菌肺炎(邪热壅肺型) 78
(三)感染中毒性休克(真热假寒) 80
第四节 阴虚病理及病证 81
一、病机 82
二、病证举例 83
(一)肺结核(阴虚火旺型) 83
(二)神经衰弱(心阴虚型) 85
(三)糖尿病(脾阴虚型) 86
七、风雨测运 88
(四)脚气病(脾阴虚型) 88
(五)糙皮病(精亏型) 90
第五节 升降病理及病证 91
一、气逆病理及病证 92
(一)病因病机 92
(二)病证举例 94
1.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型) 94
2.胃神经官能症(胃气上逆型) 96
二、气陷病理及病证 97
(一)病因病机 97
(二)病证举例 98
1.晕厥(中气下陷型) 98
2.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阳虚型) 99
第六节 出入病理及病证 101
一、病因病机 101
二、病证举例 102
(一)呼吸衰竭(肺、肾气虚型) 102
(二)静脉阻塞性疾病(脉痹) 103
(三)闭证 104
(四)气脱 105
第七节 阴阳消长病理及病证 106
一、阴盛则阳病 106
(一)病因病机 107
(二)病证举例 107
1.单纯性肥胖症 107
2.阳痿 109
二、阳盛则阴病 110
(一)病因病机 110
(二)病证举例 111
1.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111
2.躁狂症 113
第八节 互根病理及病证 114
一、病因病机 115
二、病证举例 115
(一)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115
(二)溶血性贫血 117
(三)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 118
二、热证转化为寒证 120
第九节 阴阳转化病理及病证 120
一、寒证转化为热证 120
三、常见的阴阳转化 121
四、病证举例 122
(一)男性生殖腺机能减退症 122
(二)失眠症 123
(三)疟疾(正疟) 123
第四章 阴阳在中医诊断方面的应用 125
一、发热 125
第一节 症状的阴阳辨证 125
二、咽痛 127
三、喘 128
四、咯血 131
五、头痛 133
六、阳水与阴水 135
七、阳黄与阴黄 138
八、阳斑与阴斑 140
九、阳褐斑与阴褐斑 145
一、数脉的阴阳 146
第二节 脉的阴阳辨 146
二、迟脉的阴阳 149
第五章 阴阳治则 153
第一节 对抗治则 153
一、寒者热之 153
二、热者寒之 156
二、补精化气 160
一、益气生精 160
第二节 互用治则 160
三、五脏阴阳生化 161
四、补气摄精 162
五、补气摄血 162
六、补气摄汗 162
七、补气活血 162
八、理气活血 162
十一、气阴两补 163
十、放血降逆 163
九、理气化痰 163
第三节 消长治则 164
一、阳病治阴 164
二、阴病治阳 165
第六章 阴阳对药 166
第一节 互根对药 166
一、党参与玉竹 166
二、人参与生地 170
三、黄芪与何首乌 174
四、枸杞子与肉苁蓉 178
第二节 寒热对药 181
一、干姜与栀子 182
二、半夏与黄芩 185
三、黄连与附子 189
四、麻黄与生石膏 194
第三节 升降对药 197
一、葛根与厚朴 197
二、柴胡与吴茱萸 200
三、桔梗与葶苈子 203
第四节 安神与醒神对药 206
一、远志与菖蒲 206
二、朱砂与冰片 209
第二编 五行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13
一、五方观念与五行学说的形成 213
二、五材与五行学说的形成 216
三、相生理论的形成 217
四、相克理论的形成 218
六、五行中的阴阳和制化理论的形成 219
五、乘侮理论的形成 219
第一章 五行学说的内容 221
第一节 五行的属性 221
一、五行的属性 221
二、五行属性的内容 221
第二节 五行相生相克和制化 223
一、五行相生 223
二、五行相克 225
三、五行乘侮 226
四、五行制化 227
第二章 五行生理 229
第一节 五脏的相生生理 229
一、肝的生理功能 229
二、心的生理功能 240
三、脾的生理功能 258
四、肺的生理功能 276
五、肾的生理功能 285
第二节 相克生理 295
一、肝木克制脾土 295
二、心火克制肺金 297
三、脾土克制肾水 298
四、肺金克制肝木 299
五、肾水克制心火 300
第三章 五行病理 303
第一节 相生病理 303
一、五脏相生病理 303
二、五脏与五体的相生病理 309
一、肝病的相克病理 318
第二节 相克病理 318
二、心病的相克病理 321
三、脾病的相克病理 322
四、肺病的相克病理 324
五、肾病的相克病理 325
第四章 五行在中医诊断方面的应用 327
第一节 五行在望诊中的应用 327
一、望五神 327
二、五脏失强 328
三、望五色 330
第二节 五行在闻诊中的应用 332
一、听声音 332
二、嗅气味 333
第三节 五行在问诊中的应用 334
一、求原因 334
二、求部位 335
三、问发病 335
四、问五脏咳 343
五、问痹 345
六、问痿 347
七、问梦 348
八、五脏病的问诊要点 350
九、五脏阳虚的辨证要点 360
十、五脏气虚证的辨证要点 361
十一、五脏阴虚证的辨证要点 362
第四节 五行在脉诊方面的应用 363
一、五脏脉 363
二、五时脉 374
一、虚则补其母 380
第一节 五行治则 380
第五章 五行学说在中医治疗方面的应用 380
二、虚则补其子 388
三、实则泻其子 390
四、乘侮的治疗法则 396
第二节 五脏的喜恶宜忌 404
一、肝的喜恶及药食宜忌 404
二、心的喜恶及药食宜忌 406
三、脾的喜恶及药食宜忌 408
四、肺的喜恶及药食宜忌 410
五、肾的喜恶及药食宜忌 412
第三节 五行药食法 413
一、肝病的治法及常用药 414
二、心病的治法及常用药 421
三、脾病的治法及常用药 427
四、肺病的治法及常用药 431
五、肾病的治法及常用药 435
第四节 五脏与五味 438
一、五味及五味的调养 438
二、五志相胜法 460
第三编 运气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66
第一章 基本知识 466
第一节 阴阳五行 466
一、阴阳学说 466
二、五行学说 467
第二节 干支 470
一、天干 470
二、地支 471
第三节 观天象 473
一、观察星座的方法 473
二、二十八宿 476
三、七曜 479
四、九宫分野 483
五、五天云色定运 487
六、五星测运 488
第二章 人形 492
第一节 神 492
一、神的概念 493
二、神的产生 493
三、神的营养 494
四、神的调养 496
五、望神知吉凶 501
第二节 五形人 506
一、木形人 506
二、火形人 507
三、土形人 508
四、金形人 508
五、水形人 509
第三节 阴阳人 509
一、阴阳和平人 509
二、太阴人 510
三、少阴人 511
四、太阳人 511
一、忌年 512
五、少阳人 512
第四节 形色相克与忌年 512
二、形色相克 513
三、形色相得 514
第五节 长寿形与体形 514
一、长寿形 515
二、体形与发病 518
第三章 昼夜 520
第一节 昼夜与生理 520
一、昼夜与脏腑的活动 520
二、昼夜与气血的活动 524
三、昼夜与经络的活动 527
一、阴虚病的昼夜变化 528
第二节 昼夜与疾病 528
二、阳虚病的昼夜变化 529
第三节 昼夜与诊断 530
一、风雨测病 531
二、测五脏病变 531
三、死亡预测 533
四、喜恶 534
第四节 昼夜与治疗 535
一、心的治疗 536
二、肺的治疗 538
三、脾的治疗 540
四、肝的治疗 543
五、肾的治疗 545
二、五运的名称 549
四、平气 549
三、五运与五季 549
第四章 五运 549
一、五运的含义 549
第一节 概述 549
五、太过 550
六、不及 550
七、复气 551
八、郁发 551
第二节 岁运 552
一、概述 552
二、岁运太过 553
三、岁运不及 559
一、客运的含义 563
第三节 客运 563
二、主运与客运的异同 564
三、客运的意义 564
四、推演客运的方法 565
第四节 主运 565
一、概述 565
二、主运的平气 570
三、主运的太过与不及 577
四、主运与客运的关系 582
第五章 六气 583
第一节 主气与客气 583
一、主气 583
二、客气 584
一、子、午年的太过与不及 587
第二节 六气的太过和不及 587
二、丑、未年的太过与不及 589
三、寅、申年的太过与不及 590
四、卯、酉年的太过与不及 592
五、辰、戌年的太过与不及 593
六、巳、亥年的太过与不及 595
第三节 六气的病理病证及治法 597
一、风的病理病证及治法 597
二、寒的病理病证及治法 607
三、火(包括暑、热)的病理病证及治法 617
四、湿的病理病证及治法 629
五、燥的病理病证及治法 639
附1 运气同化 644
附录 644
附2 辛未年运气概况分析 649
附3 《内经》论运气 653
一、《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653
二、《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655
三、《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658
四、《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663
五、《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668
六、《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676
七、《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693
第四编 易学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716
第一章 周易上经卦的浅释 716
一、乾 716
二、坤 720
三、屯 723
四、蒙 727
五、需 730
六、讼 733
七、师 737
八、比 741
九、小畜 744
十、履 747
十一、泰 750
十二、否 754
十三、同人 758
十四、大有 761
十五、谦 765
十六、豫 768
十七、隋 771
十八、蛊 774
十九、临 778
二十、观 782
二十一、噬嗑 785
二十二、贲 788
二十三、剥 791
二十四、复 794
二十五、无妄 796
二十六、大畜 798
二十七、颐 800
二十八、大过 803
二十九、坎 805
三十、离 807
第三章 周易下经卦的浅释 809
一、咸 809
二、恒 811
三、遁 813
四、大壮 814
五、晋 816
六、明夷 818
七、家人 820
八、睽 822
九、蹇 824
十、解 826
十一、损 827
十二、益 830
十三、央 831
十四、姤 834
十五、萃 836
十六、升 838
十七、困 839
十八、井 841
十九、革 843
二十、鼎 845
二十一、震 847
二十二、艮 849
二十三、渐 851
二十四、归妹 853
二十五、丰 855
二十六、旅 858
二十七、巽 860
二十八、兑 861
二十九、涣 863
三十、节 865
三十一、中孚 867
三十二、小过 869
三十三、既济 871
三十四、未济 873
第四章 易学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875
一、易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875
二、易学中的辩证观对中医治疗学的影响 881
三、易学对中医病理学的影响 892
四、易学和五运六气 893
五、八卦与五脏 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