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绪论 1
一、儒家的起源 1
二、儒家与诸子 3
三、儒家学问的特质 7
四、儒家学问的纲领 9
五、如何契会儒家之学 14
第一节 生平行述 21
第一章 孔子的一生及其论赞 21
卷上 孔子之部 21
第二节 夫子自道 30
第三节 感通与仰赞 33
第二章 孔子对文化的贡献 39
第一节 开发内在的人格世界 39
第二节 透显「普遍的人间」之理念 41
第三节 对教育与为学之道的启示 42
第四节 整理古文献、赋予新意义 45
第五节 「道之本统」的再开发 46
第三章 孔子理论的形成与引申 50
第一节 理论发生的背景 50
第二节 理论形成的关节 52
第三节 理论之引申与应用 55
第四章 孔子言「仁」的意义 65
第一节 论语言「仁」之形式的考察 65
第二节 从勉仁之言看仁的实践性 68
第三节 践仁成圣的路道 70
第四节 仁的真实函义 74
第五节 仁的基本特性 78
第五章 仁与众德 83
第一节 德目无穷,皆由仁出 83
第二节 仁与孝弟伦常之德 84
第三节 仁与立身处世之德 87
第四节 仁与外王事功之德 90
第五节 仁与中道、狂狷之德 94
第一节 天命下贯而为性的思想趋势 100
第六章 性与天道 100
第二节 「性相近」之性的意指 104
第三节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106
第四节 孔子知天命及其对天道的遥契 110
附论:所谓默现天与朗现天 114
第七章 义与命 118
第一节 论语言「义」的意指 118
第二节 命令义之命与命定义之命 123
第三节 从尽义知命到义命合一 128
第八章 宗教、义务与自我问题 133
第一节 孔子对原始宗教的态度 133
第二节 略说儒家的宗教性 138
第三节 人伦之道:义务问题的解决 142
第四节 成德之教中的自我问题 145
第九章 孔门弟子及其流派 152
第一节 孔门四科十哲 152
第二节 曾子传道的确切意指 155
第三节 孔门流派简述 160
卷中 孟子之部 173
第一章 孟子的生平及其人格 173
第一节 生平与行迹 173
第二节 充实而有光辉的大人气象 184
第三节 时代使命与人格型范 186
第二章 孟子的心性论 192
第一节 关於性善的三步论证 192
第二节 由人之为不善,反证人性之善 196
第三节 即心言性:以心善见性善 198
第四节 「心性情才」的意指 205
第三章 仁义内在 211
第一节 仁义内在:内在的道德心性 211
第二节 居仁由义、由仁义行 217
第三节 性命对扬 219
第四节 第一义之性与第二义之性 222
第四章 尽心知性以知天 227
第一节 心性天通而为一 228
第二节 过化存神、与天合德 232
第三节 天、命、天道 236
第五章 孟子的修养论 242
第一节 尚志与尚友 242
第二节 存养与充扩 247
第三节 明善诚身、践形成圣 256
第六章 知言与养气 261
第一节 知言:言由心发,以心知言 264
第二节 养气:气由心持,以心养气 267
第三节 从知言养气到不动心 271
第七章 孟子的价值、伦理观 275
第一节 天爵与人爵 275
第二节 义利与生死 278
第三节 独善兼善与狂狷 282
第四节 亲亲仁民爱物 286
附录:儒家伦理思想的反省 291
第一节 推仁心、行仁政 309
第八章 孟子的政治思想 309
第二节 民为贵、重民生 313
第三节 政权转移的轨道问题 316
第四节 由民贵、民本到民主 322
第九章 孟子的学术批评 329
第一节 告子:不识性、不知义 329
第二节 辟杨墨:个体性与普遍性的问题 334
第三节 许行:比同乱天下 340
第四节 子莫:执中无权 342
卷下 荀子之部 349
第一章 荀子的事迹及其时代 349
第一节 生平事迹述略 349
第二节 战国时代的物量精神 355
第三节 荀子对儒学的贡献 362
第二章 荀子的天论 369
第一节 天之自然义 369
第二节 天人之分 372
第三节 天生人成 378
第四节 制天用天与事天 380
第三章 荀子的性论 387
第一节 性之三义 387
第二节 性之内容(性恶) 389
第三节 化性起伪 392
第四节 以心治性 398
第四章 荀子的心论 405
第一节 以智识心 405
第二节 心之主宰义 410
第三节 虚壹静与大清明 413
第四节 蔽与解蔽之道 418
第五章 荀子的名论 429
第一节 名之类别 429
第二节 制名之标准(三标) 434
第三节 制名之告诫(三惑) 443
第四节 名、辞、辩说 446
第一节 隆礼义而杀诗书 453
第六章 荀子「礼义之统」析论 453
第二节 法先王与法後王 456
第三节 知统类与礼义之统 460
第四节 礼义与辨分群 466
第七章 荀子论道德修养 475
第一节 道德与礼乐 475
第二节 学与修养 481
第三节 论儒:人格的等第 490
第八章 论君:荀子政治思想阐微 497
第一节 天子无让说 498
第二节 论君之四义与天子之道德担负 503
第三节 政教分合之问题 506
第四节 综述荀子的政治思想 510
第九章 荀学的新评价 517
第一节 荀学的性格 517
第二节 荀子与朱子之比较 522
第三节 荀学的时代意义 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