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伦理学的性质和方法 1
1.科学的职能 1
2.科学的对象 2
3.伦理科学 3
4.伦理学的素材 5
5.道德判断的对象 6
6.伦理学的定义 7
7.各门科学的相互联系 8
8.伦理学和心理学 9
9.伦理学和政治学 11
10.伦理学和形而上学 12
11.伦理学的方法 14
12.理论伦理学和实践伦理学 14
13.伦理学的价值 15
第二章 良心的理论 17
1.引言 17
2.神话的观点 18
3.理性直觉论者 19
4.感情直觉论者 23
5.知觉直觉论者 27
6.经验论者 30
7.直觉论和经验论的调和 38
第三章 良心的分析与解释 48
1.心理学的事实 48
2.良心的分析 49
3.义务的感情 51
4.赞成和不赞成的感情 53
5.作为判断的良心 54
6.对直觉论的批评 55
7.对感情直觉论的批评 59
8.良心的起源 60
9.在什么意义上良心是天赋的 64
10.良心的可靠性和直接性 67
11.良心和爱好 68
12.历史的观点和道德 70
第四章 道德评价的最终根据 74
1.作为标准的良心 74
2.神学的观点 75
3.大众的观点 75
4.目的论的观点 76
5.目的论的论据 77
6.目的论的派别 80
7.小结 82
第五章 目的论的观点 83
1.良心和目的论 83
2.绝对命令和假言命令 85
3.实际的效果和自然的效果 86
4.一个假设需要回答的问题 87
5.道德和繁荣 88
6.不完善的道德法典 88
7.道德改革 89
8.道德规范的最后核准 90
9.动机和效果 91
10.目的证明手段 94
11.目的论和无神论 96
12.目的论和直觉主义 97
第六章 快乐主义 100
1.道德的标准和至善 100
2.古希腊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方式 100
3.昔勒尼派 102
4.伊壁鸠鲁 103
5.德谟克利特 105
6.洛克 106
7.巴特勒 107
8.哈奇森 107
9.休谟 108
10.佩利 109
11.边沁 109
12.穆勒 111
13.西季维克及其同代人 113
14.小结 115
第七章 自我实现论 118
1.苏格拉底 118
2.柏拉图 119
3.犬儒派 120
4.亚里士多德 121
5.斯多亚派 122
6.新柏拉图主义者 123
7.霍布斯 125
8.斯宾诺莎 126
9.昆布兰 127
10.沙甫慈伯利 128
11.达尔文 129
12.史蒂芬 130
13.耶林 130
14.冯特及其同代人 132
15.康德 133
16.小结 135
第八章 快乐主义批判 136
1.至善的概念 136
2.作为至善的快乐 137
3.行动的前提 138
4.意志的前提 142
5.结论 143
7.现实或想像的苦乐作为动机 144
6.快乐主义的行为心理学 144
8.现实的苦乐作为动机 150
9.痛苦作为动机 153
10.无意识的苦乐作为动机 154
11.快乐主义心理学的错误 155
12.人类的快乐作为动机 157
13.快乐作为所有行为的目的 157
14.苦乐作为自我保存的一个手段 159
15.苦乐的生理基础 161
16.形而上学的快乐主义 162
17.快乐作为道德目的 163
第九章 至善 164
1.目的或理想的问题 164
2.人类的理想 166
3.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 169
4.行为的效果 169
5.行为的动机 171
6.利己主义批判 172
7.自私和同情 175
8.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 176
9.生物学和至善 180
10.道德和至善 181
11.结论 185
第十章 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 186
1.引言 186
2.主观的悲观主义 187
3.客观的悲观主义 188
4.理性的悲观主义 190
5.感情的悲观主义 191
6.意志的悲观主义 197
第十一章 性格与自由 203
1.德性与邪恶 203
2.性格 204
3.意志的自由 206
4.决定论 208
5.神学的理论 210
6.形而上学的理论 211
7.自由论和决定论的调和 212
8.对非决定论的批评 214
9.自由的意识 217
10.责任 218
11.决定论和实践 219
译后记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