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新视角多学样的融汇:中华文化的历史再现与重构 彭定安 1
前言 1
总目 1
◆第一卷◆ 3
绪编 3
导论追寻我们走向世界的历史 3
一从世界文化总体格局的视角审视我们的文化 4
二 中华民族贡献于人类文明的智慧、理念与传统 13
三 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我们走向世界的历史 23
1 交流与传播是文化的本质特征 23
2文化传播的途径、作用机制和功能 27
历史鸟瞰 44
3高潮迭起、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向海外传播的 44
第一章 日出东方:中华文化的最初辉煌及 48
基本特征与品格 48
一发生期的中华文化 50
1 筚路蓝缕:中华先民的文化创造 50
2殷商西周:迈向文明门槛的巨大脚步 53
3春秋战国:动荡中的文化繁荣 59
4 中华文化的原生性与世界文化发生期的基本格局 63
二中华文化:基本特征及其品格 73
三播辉煌于四海:六点提示 78
第二章文化开放:秦汉一统的文化盛世 83
第一编 中华文化向海外的早期开拓 83
一 中华文化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84
二开疆拓土与文化开放 91
第三章 中华文化向朝鲜半岛的早期传播 97
一远古至先秦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文化联系 98
1 关于“箕子走之朝鲜” 98
2 中朝先民文化联系的历史遗存 103
3 先秦时代中国与古朝鲜的交涉往来 108
二秦汉时代中华文化向朝鲜半岛的拓展 113
1远走海东的中国移民 113
2关于卫氏朝鲜 117
3朝鲜半岛的汉置郡县 119
三朝鲜“三国”与中国大陆的交流往来 124
四中华文化对朝鲜半岛的早期影响 132
1 汉字在朝鲜的传播和应用 132
2儒学和中国教育制度在朝鲜的初步传播与影响 139
3佛教在朝鲜的早期传播 146
4 中国天文历学、医学和艺术传入朝鲜及其 154
产生的影响 154
第四章中华文化向日本的早期传播 163
一 中华文化向日本早期传播的踪迹和传说 165
1关于徐福东渡的传说 165
2传说,折射出一段文化传播的久远历史 172
二从两汉到南北朝时代的中日往来 182
1 汉魏与日本的往来 182
2倭五王遣使南朝 188
3秦人和汉人:东渡日本的中国移民 193
三中华文化对上古日本的影响 201
1 汉字、儒学和佛教的早期传播及其对 201
日本精神文化的影响 201
2 中国生产技术、工艺和艺术在日本的早期传播 214
第五章 中华文化在南亚和东南亚初传的踪迹 220
一 中印两大文明的初步接触 220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 233
三 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各国的早期传播 241
1 中国与扶南的交通与文化联系 241
2 中缅人民的“胞波”之情 243
3 华夏文明在千岛之国的初传 247
4从历史遗存看古代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联系 252
第六章西方:对遥远东方帝国的模糊印象 258
一丝绸之路:连接东方与西方的金丝带 259
1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上的“西域” 259
2丝绸之路:连接东方与西方的金丝带 261
3丝绸: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267
早期西传 271
4 国际性的丝绸贸易,丝绸与养蚕制丝技术的 271
二 中华文化走向西方的最初脚步 292
1 中国与西方早期文化联系的历史痕迹 292
2关于周穆王西狩的传说 298
3春秋战国时期开拓中西交通的努力 303
4 民族迁徙与文化传播(一、匈奴人) 307
三 汉王朝在西域的经略与中华文化的西传 314
1张骞通使西域 314
2汉王朝在西域的经略 321
3 中华文化在西域的传播 328
四 中国与波斯的早期文化接触 335
五 中国与罗马:两大帝国的遥相呼应 345
六雾里看花:西方人关于中国的初步知识 353
1 西方人叫的中国名称 353
2古希腊罗马文献中记载的中国 356
第二编 盛唐文化的世界性辉煌 371
第七章盛唐文化与东亚文化秩序的确立 371
一盛唐文化:中华文化的历史巅峰 372
二全面的文化开放:有容乃大与光被四表 378
1盛唐文化与世界文化 378
2唐代的中外交通与文化开放 381
3 长安:国际化的文化大都市 386
三东亚文化秩序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391
1 以唐朝为中心的东亚文化秩序 391
2 中华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399
第八章 君之子国,有类中华 410
一唐朝与新罗的密切往来 411
1唐朝与新罗的交通和官方往来 411
2 唐朝与新罗的贸易关系和经济交流 414
3唐代走之海东的中国移民 417
4遣唐留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先行者(一) 418
5遣唐留学僧:学习中华文化的先行者(二) 425
二佛教文化在新罗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432
1 中国佛教宗派在新罗的衍生发展 432
2新罗禅宗的兴起 442
3汉文佛典在朝鲜半岛的流布(一) 451
三 新罗对中国教育制度的移植与儒家学术文化的 453
传播 453
四 新罗对唐代政治文化和律令制度的移植 456
五 唐代艺术和科学技术在新罗的传播与影响 460
1唐代艺术在新罗的传播与影响 460
2唐代科学技术在新罗的传播与影响 466
第九章赤县扶桑共此时 470
一 隋代中日交通往来及其对日本政治文化的影响 471
1 圣德太子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与遣隋使的目的 471
2遣隋使四度来华与裴世清出使日本 475
3文化移植与政治创新 481
1 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浓彩重笔 488
二遣唐使:旷世的文化壮举 488
2 日本朝野对遣唐使寄予厚望 496
3历尽劫波的艰难航程 499
4 大唐王朝对遣唐使优礼有加 503
5遣唐留学生:唐文化的优秀传播者(一) 508
6遣唐学问僧:唐文化的优秀传播者(二) 516
三鉴真:日本文化的恩人 526
1 备尝艰辛的六次东渡 526
2鉴真对日本佛教和文化的贡献 532
3其他东渡的中国僧人和移民 542
4晚唐时期的中日贸易 545
1 大化改新:成功的仿唐改革 552
四唐代政治文化和律令制度对日本的影响 552
2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 556
3仿唐的经济措施 562
五汉籍和学术文化在日本的传播 565
1唐代汉籍的东传 565
2 日本对唐朝教育制度的移植与儒学的传播 568
3 中国史学传统影响下的日本修史工作 573
六佛教文化的东传高潮 578
1佛教宗派在日本的衍生发展 578
2汉文佛典在日本的流布(一) 583
3 日本朝廷的佛教政治 584
1 唐代绘画书法和乐舞艺术在日本的传播 588
七唐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在日本的传播 588
2唐代文学的东传与日本汉文学的发展 599
3唐代科学知识和技术在日本的传播 604
八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609
1 日本衣食起居习俗与唐文化的影响 609
2 日本体育娱乐习俗与唐文化的影响 613
3 日本岁时节日习俗与唐文化的影响 616
九从“唐风”到“国风”——附论日本文化的 620
开放性和兼容性 620
1从“唐风”到“国风” 620
2 中日两国的文字因缘 625
3 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作为中华文化圈成员的日本文化 628
十 日本的接受:从改塑到创造 633
第十章岭南华风,形同内地 647
一 中国与越南地区早期文化联系的历史遗痕 649
1 中越早期联系的有关传说 649
2 中原文化向南传播的历史遗存 651
二 “北属”时代:秦汉至唐在越南地区的 655
设郡置县 655
三越南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文明开化 661
1 中原农耕技术与经济制度在越南地区的推广 661
2 华风南渐与文明开化 664
3儒家思想在越南地区的初传 668
4佛教文化在越南地区的初传 672
第十一章唐代文化在南亚和东南亚的传播 675
一唐代的中印交通与佛教文化倒流 676
1 唐代中印交通与王玄策三次使印 676
2西行求法与佛教倒流 679
3 道教及其他中国文化要素在印度的传播与影响 686
二唐代中国在南洋的海上交通 693
三唐朝与东南亚诸国的交往与文化传播 698
第十二章唐代文化的西向传播 706
一隋唐两朝对西域的经略 707
二民族迁徙与文化传播(二、突厥人) 716
1唐朝与吐火罗、波斯的交往 723
三唐朝与吐火罗、波斯、大食的交往和文化传播 723
2唐朝与大食的交往 725
3唐朝与阿拉伯的交通和贸易 729
4住唐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及其对文化传播的 736
贡献 736
5唐代文化在西亚地区的传播 740
6 阿拉伯人对中国的记述 742
四拜占庭与东方 764
五唐朝与非洲国家的交通往来和文化交流 768
1 两大文明的最初接触 768
2唐朝和非洲国家的直接交往 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