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的原始社会(约200万年前~约前21世纪) 1
第一节 中国历史的开端 1
一 猿人及其社会生活 1
二 古人和古人创造的文化 5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公社 7
— 新人与氏族公社的形成 7
二 母系氏族公社的传说和遗存 10
三 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经济生活 14
四 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社会生活 19
第三节 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21
一 父权制的确立和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 22
二 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和文化艺术 24
三 家庭、私有制的发展和部落战争 29
四 古代传说中的部落和部落联盟 33
第二章 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约前21世纪~前11世纪) 38
第—节 夏王朝的建立 38
一 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国家机构 38
二 夏代的经济和文化 43
三 夏王朝的兴衰 47
第二节 商代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50
一 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 50
二 商代国家机构的发展 55
三 商代社会经济和文化 59
四 商代后期社会矛盾与商的灭亡 66
第三章 西周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约前11世纪中~前771年) 73
第一节 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化 73
— 周王朝的建立 73
二 周初大分封和宗法制、井田制 78
三 西周国家机器的强化 86
第二节 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91
一 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91
二 哲学、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95
三 社会生活 100
第三节 西周中后期的社会矛盾和西周的衰亡 106
一 西周中期社会危机的加剧 106
二 西周王朝的衰亡 111
第四章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前770~前476年) 116
第一节 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 116
一 春秋初年的政治形势 116
二 大国争霸 118
一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27
第二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127
二 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129
第三节 下层民众的反抗和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 137
一 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腐朽统治 137
二 下层民众的反抗斗争 139
三 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 141
第四节 春秋时期的文化 146
一 轻天重民思想的形成与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 146
二 老子和《道德经》 148
三 孔子和《论语》 151
四 孙武和《孙子兵法》 155
五 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157
第五章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前475~前221年) 159
第一节 各国封建政权的建立和变法运动 159
一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 159
二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161
三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162
四 其他诸侯国的改革 165
五 诸侯国中央集权制政体的初步形成 166
第二节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168
一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168
二 农业生产的发展 172
三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74
四 封建社会初期的阶级构成 179
第三节 各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182
一 战国时代封建战争概述 182
二 魏国独霸中原时期 184
三 秦、齐对峙时期 188
四 秦、赵大战时期 191
五 秦统一六国时期 194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197
一 学术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 197
二 史学与文学艺术 208
三 自然科学的发展 211
四 社会生活 213
第六章 秦帝国的建立和秦末农民起义(前221~前207年) 219
第一节 秦帝国的建立 219
一 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219
二 巩固统—的措施 223
三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形成 226
第二节 秦代社会主要阶级构成 229
一 来源不同的两种地主 229
二 农民阶级中的不同阶层 232
三 官、私奴隶 233
四 商人、手工业者和游民 234
第三节 秦末农民起义 236
一 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236
二 陈胜、吴广起义 239
三 项羽、刘邦领导的反秦战争和秦王朝的灭亡 242
第七章 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前207~25年) 246
第一节 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发展 246
一 楚汉战争和西汉王朝的建立 246
二 汉初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 249
三 文景之治 253
四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256
五 昭宣中兴 262
第二节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264
一 农业生产的发展 265
二 手工业的发展 267
三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271
第三节 西汉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 273
一 汉族的形成 273
二 汉与匈奴的关系 274
三 汉与西域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 279
四 汉与西南、东南各族的关系 281
五 汉与东北各族的关系 284
第四节 王莽改制与绿林、赤眉起义 286
一 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 286
二 王莽改制及其失败 289
三 绿林、赤眉起义 293
第五节 西汉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297
一 哲学 297
二 史学、文学和艺术 301
三 科学技术 306
四 社会生活 309
第六节 西汉时期的中外关系 313
一 西汉与中亚各国的密切往来 313
二 汉与东亚、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315
第八章 东汉中央集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25~220年) 318
第一节 东汉前期政治 318
一 东汉王朝的建立与政府职能的调整 318
二 巩固王朝的措施 322
第二节 东汉社会经济 328
一 恢复社会生产的措施 328
二 农业 332
三 豪强地主田庄 335
四 工商业 338
一 匈奴的分裂和班超出使西域 344
第三节 东汉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344
二 东北各族 348
三 南方各族 351
四 西羌与西南各族 352
五 对外关系 355
第四节 东汉中后期的腐朽统治和黄巾军起义 357
一 外戚宦官擅权 357
二 党锢之祸 360
三 阶级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363
四 黄巾大起义 365
第五节 东汉文化和社会生活 367
一 经学与学校教育 367
二 哲学和宗教 369
三 史学、文学、文字学和艺术 375
四 科学和技术 377
五 社会生活 379
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189~581年) 383
第一节 三国鼎立 383
一 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 383
二 魏国对北方地区的重建 391
三 诸葛亮治蜀与蜀国的后期政局 397
四 吴国对江南的进一步开发 401
第二节 西晋的短期统一及其崩溃 404
一 西晋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404
二 晋武帝与“太康之治” 406
三 “八王之乱”和西晋的灭亡 411
一 十六国前期的少数民族政权 418
第三节 东晋十六国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418
二 东晋的建立与门阀制度的确立及发展 425
三 东晋的北伐与淝水之战 428
四 十六国后期的少数民族政权 432
五 东晋的衰亡 434
第四节 南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南方经济的发展 437
一 南朝政权的更替 437
二 南朝中央集权的逐渐强化和门阀制度的渐衰 443
三 东晋南朝时南方经济的发展 447
第五节 北朝经济的缓慢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453
一 拓跋族的兴起和北魏统一北方 453
二 北魏前期的封建化 455
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457
四 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64
五 北魏的分裂和北齐北周的对峙 467
六 北方各族的大融合 475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文化和社会生活 479
一 哲学和宗教 479
二 史学、地理学、文学和艺术 486
三 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492
四 社会生活 495
第七节 魏普南北朝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498
第十章 隋朝:统一帝国的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581~618年) 503
第一节 隋朝前期的政治 503
一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503
二 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505
三 隋朝与周边各族的关系 510
第二节 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513
一 整顿发展经济的措施 513
二 社会经济的短暂繁荣 518
三 营建东都和开通大运河 523
第三节 隋朝的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 526
一 宗教文化 526
二 科学文化的发展 528
三 对外文化交流 531
第四节 农民起义和隋朝灭亡 532
一 社会矛盾的积累、激化 532
二 农民起义和隋朝灭亡 537
第十一章 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618~907年) 543
第一节 唐前期的政治和经济 543
一 唐王朝的建立与统一 543
二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545
三 武周政治 556
四 唐玄宗与“开元之治” 560
五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563
第二节 唐后期的政治和经济 573
一 天宝形势与“安史之乱” 573
二 唐后期的政治斗争 583
三 安史之乱后的经济改革 593
四 经济地理的变化 598
第三节 唐代的民族关系 602
一 突厥及西域诸王国 602
二 薛延陀和回纥 606
三 吐蕃 608
四 南诏 611
五 株鞨族和渤海国 613
第四节 唐末农民大起义 615
— 唐末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黑暗 615
二 黄巢大起义的爆发 619
三 大齐政权的成败 623
四 唐王朝的灭亡 626
第五节 唐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627
一 宗教和哲学 627
二 儒学和史学 635
三 文学 637
四 艺术 642
五 科学技术 646
六 社会生活 649
第六节 唐代的中外关系 656
一 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 656
二 和朝鲜、日本的关系 657
三 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662
四 和中亚、西亚、北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