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上·继承编 11
第一章 传统戏曲服装简述 11
第一节 传统艺术形式 11
第二节 扮相 15
第三节 衣箱制 16
第四节 穿戴规制 17
第二章 传统戏曲服装的构成要素 21
第一节 款式 21
一、戏衣款式 21
二、盔头款式 57
三、戏鞋款式 70
第二节 色彩 78
一、“上五色”与“下五色” 79
二、色彩运用的三大规律 85
第三节 纹样 95
一、以龙、凤为主的纹饰美 96
二、形状、布局及其象征 101
第四节 刺绣 103
一、刺绣的工艺美 104
二、彩绣、金绣、混绣及其象征 106
第五节 面料 107
一、面料的华贵美 107
二、刚柔相济利于舞 108
第三章 传统戏曲服装的艺术内涵 110
第一节 “写意”美学原则 110
一、戏曲服装属于“写意艺术体系” 111
二、写意美学原则的体现 113
第二节 “意象创造”--基本创作方法 117
一、“意象”释义 117
二、意象创造的典型实例 119
一、夸张与变形 124
第三节 表现性艺术手法 124
二、寓意与象征 126
第四节 三大美学特征 128
一、可舞性 128
二、装饰性 132
三、程式性 134
第五节 功能与作用 136
第六节 发展规律 138
第四章 传统戏曲服装临摹法 142
第一节 临摹的目的 142
第二节 临摹的要求 144
第三节 临摹的步骤与方法 145
下·发展编 153
第五章 树立创新意识 153
第一节 为什么要创新 153
一、创新意识的涵义 153
二、创新是内在规律性所决定的 154
三、创新是剧目发展的必然要求 156
第二节 怎样创新 158
一、近、现代戏曲的服装创新概述 158
二、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 164
三、创新三要义 165
第六章 设计创造酝酿 168
第一节 剧本分析 168
一、剧本分析的意义 168
二、剧本分析方法解说与示范 170
第二节 人物分析 185
一、提炼出人物的传神特征 185
二、推断正确的传统穿戴程式 187
三、人物分析方法示范 189
第三节 素材研究 191
一、全方位寻求灵感启示 192
二、积极促进意象之生成 195
第一节 保持三大美学特征 199
第七章 活用程式法 199
一、保持三大美学特征的必要性 200
二、关键是正确对待、灵活处理程式 202
第二节 程式性决定的两种基本设计走向 203
一、维持程式的创新 205
二、突破程式的创新 217
第三节 新排传统剧剧目设计训练 228
一、两种基本设计走向的重点设计 228
二、作业规范与要求 232
第八章 意象创造法 234
第一节 坚持意象思维 234
一、以程式思维为先导 235
二、追求“物、心”结合 236
三、注重意象的物态化过程 239
第二节 意象思维的形象体现 240
一、创作意蕴·艺术形象·色彩线条 240
二、小百花越剧《西厢记》服装--意象创造范例 241
第九章 综合设计法 254
第一节 设计师的合作关系 254
第二节 全剧设计构思 261
一、主角服装的定位 262
二、情绪线的体现 265
三、群体服装的对比协调 268
第三节 设计构思阐述 270
一、阐述重点--意象思维 271
二、设计构思阐述的写作示范 272
第四节 新编历史剧剧目设计训练 277
一、以意象创造为中心的全剧设计 278
二、作业规范与要求 281
【附录】近代史题材剧目服装创作范例 282
第十章 艺术形式多样化的探索 287
第一节 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基本观点 287
一、基本写实 289
第二节 现代剧服装的现有样式 289
二、整体写实 局部装饰美化 290
第三节 坚持写意原则 探索写意样式 293
一、“写意”原则同样适用于现代剧 293
二、来自时装艺术的多维启示 296
三、大胆地运用夸张变形艺术魔法 298
第四节 现代剧剧目设计训练 303
一、以探索写意样式为主的变体设计 303
二、作业规范与要求 304
第十一章 中西服饰文化交融的探索 306
第一节 有并戏曲莎剧设计酝酿的提示 306
第二节 戏曲莎剧设计的三种类型 316
一、洋人洋装 316
二、洋人半洋装 318
三、华人华装 320
二、作业规范与要求 324
一、三种设计类型的变体设计 324
第三节 戏曲莎剧剧目设计训练 324
第十二章 一专多能 327
第一节 表演服装三大样式 327
一、三大样式的类比 328
二、写实服装与非写实服装的成功创造 330
第二节 古典名剧剧目设计训练 338
一、表演服装三大样式的变体设计 338
二、作业规范与要求 338
第十三章 设计艺术风格追求 341
第一节 风格--艺术成熟的标志 341
第二节 毕业设计 343
一、全面检验继承创新设计能力与设计风格追求的综合设计 343
二、检验相应的创伤理论水平 344
三、作业规范与要求 344
后记 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