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吕氏春秋》及其对汉代学术与政治的影响 1
一、《吕氏春秋》内容之检别 1
二、邹衍学派与《吕氏春秋·十二纪·纪首》 3
(一)有关邹衍的若干考查 4
(二)从邹衍到《吕氏春秋》 5
三、从《夏小正》到《十二纪·纪首》 8
四、《十二纪·纪首》的构造 11
五、明堂的问题 14
六、《十二纪·纪首》中的政令与思想的分配 20
七、《吕氏春秋》中的天人思想 26
八、《吕氏春秋》政治思想之一端 31
九、《吕氏春秋》对汉代学术思想的影响 34
十、《吕氏春秋》对汉代政治的影响 39
十一、《十二纪·纪首》是古代天的观念演变的结果 48
汉初的启蒙思想家--陆贾 53
一、刘邦统治集团中的文化问题 53
二、《新语》的问题 55
三、五经六艺的真实意义 58
四、秦亡的教训及儒道结合等问题 61
五、陆贾启蒙的影响 64
一、时代背景及《贾谊传》 68
贾谊思想的再发现 68
二、《新书》的问题 70
三、贾谊的思想领域 74
四、贾谊由秦所得的历史教训(附贾山) 77
五、贾谊政治思想中的现实性与理想性 81
(一)现实政治问题 81
(二)理想的政制 82
(三)在人民上立基,发挥人民在知人用人上的积极功能 84
六、政治思想中,礼的思想的突出 86
(一)礼的时代意义 86
(二)礼在生活上的实现--容 88
(三)对太子的教育 90
(四)礼的社会意义 91
(五)礼与经济问题 92
七、贾谊的哲学思想 95
(一)道与术 95
(二)从道的创生到六艺 97
(三)《道德说篇》疏释 100
《淮南子》与刘安的时代 108
一、问题的起点 108
(一)政治背景 109
二、时代背景 109
(二)学术背景 113
三、思想的分野 116
(一)在研究方法上新角度的提出 116
(二)老庄思想的分野 118
(三)儒道思想的分野 122
四、道家的天、人、性、命 129
(一)对道的描述 129
(二)道的功用--创生 132
(三)天与人 135
(四)身与天下 137
(五)性与命 140
五、精、神、精神、心 142
(一)精 143
(二)神、精神 145
(三)心及形、神、气的生命的统一 147
六、道家政治理想实现的可能性及思想上的融会贯通 150
(一)政权的基本性格问题 153
(二)贵后与神化 154
(三)无为与法治 155
(五)势与君臣关系 157
(四)因与用众 157
(六)用人与知人 159
(七)君道--儒道法三家的融合 160
七、由儒家所作的全书的总结--《泰族训》的研究 163
(一)边际思想转换之一--法天 164
(二)边际思想转换之二--神化 165
(三)边际思想转换之三--以“因”说明礼的起源 167
(四)边际思想转换之四--由无为到简、大 168
(五)由老庄的道转向儒家的经 169
(六)礼与移风易俗 170
(七)君子小人之辨 173
(八)以“自得”为本 174
(九)学问的重视及学问的方向 174
(十)对当时政治的批评 175
八、结论 176
先秦儒家思想的转折及天的哲学的完成--董仲舒《春秋繁露》的研究 182
一、董氏思想与大一统专制政治之成熟 182
二、董仲舒的生平、人格及社会性 184
三、董氏的著作及《春秋繁露》成立的情形 189
四、《春秋繁露》的真伪问题 192
(一)董氏《公羊春秋》的传承问题 195
五、董氏的《春秋》学之一 195
(二)《公羊传》成立的情形 197
(三)《公羊传》的本来面目 202
(四)董氏《春秋》学的方法问题 203
六、董氏的《春秋》学之二 207
(一)大纲 207
(二)细恶及等差问题 209
(三)君、臣、民的关系 211
(四)受命、改制、质文问题 213
(五)向天的哲学中的升进 217
(一)华夷之辨 222
七、董氏《春秋》学之三 222
(二)复仇与名节 223
(三)正名思想 225
(四)仁义法 226
八、董氏的天的哲学之一 229
(一)天的哲学是《吕氏春秋·十二纪·纪首》的发展 229
(二)天的构造 229
(三)天的性格 230
(四)董氏的《洪范》五行的问题 237
九、董氏的天的哲学之二--方法问题 239
(一)天人一也 242
十、董氏的天的哲学之三--天人关系 242
(二)天与心性 246
(三)天与伦理 251
(四)天与养生 253
十一、天与政治 255
(一)圣人、君道 255
(二)五行与官制 258
十二、余论--《贤良三策》 259
一、《汉书·扬雄传》及其若干问题 270
扬雄论究 270
二、扬雄的时代 278
三、扬雄的人生形态 283
四、扬雄的辞赋 286
五、扬雄的《太玄》 292
(一)草《玄》的动机 292
(二)西汉思想大势及卦气说的出现 294
(三)《太玄》的思想线索 298
(四)《太玄》的构造 300
(五)董仲舒以下之所谓“数”,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之所谓“数”的异同问题 305
(一)《法言》的文体与构成 307
六、扬雄的《法言》 307
(二)《法言》思想的骨干及对五经博士系统的严厉批评 309
(三)《法言》中对孔子把握的限制 312
(四)《法言》中的人性论及其教育思想 315
(五)智性是扬雄真正的立足点,及其对当时迷妄的批评 318
(六)学术性的人物批评 321
(七)哲学家与史学家对蹠之一例 323
(八)扬雄对历史的了解及对历史人物的批评 325
七、扬雄的政治思想 333
一、引言 344
王充论考 344
二、《后汉书·王充列传》中的问题 345
(一)乡里称孝的问题 346
(二)受业太学师事班彪的问题 346
(三)谢夷吾推荐的问题 348
三、王充的遭遇与思想的关联 352
(一)命运论的形成 352
(二)对谗佞的痛恨 354
(三)儒生文吏之争 355
四、王充学术思想的特点 356
(一)重知识不重伦理道德 356
(二)否定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 358
(三)反博士的学术系统 359
五、王充在学问上的目的 363
六、王充的理解能力问题 364
七、王充所运用的方法问题 366
八、王充疾虚妄的效率问题 370
九、王充的天道观 374
(一)天是气抑是体? 374
(二)天道自然 375
(三)天生物的情形 376
(四)天人不相知 378
(五)王充之天道观与老子之天道观 379
(六)王充天道观的目的 381
十、牵涉到的科学与迷信的问题 381
十一、王充的命运观 384
(一)天命与命运的发展与演变 384
(二)王充命运论的特色 384
(三)命之由气而形而骨的实现 386
(四)王充命运论的缺口 388
十二、王充的人性论 389
(一)唯气的人性论 389
(二)人性论上的折衷态度及宿命论的突破 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