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1
序一 1
概述 1
序二 3
凡例 5
大事记 7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境域 45
一、清代及民国时期境域 45
第二节 境域 45
第一节 位置 45
第一章 位置 境域 45
第一卷 建置 区划 45
第二章 建置沿革 46
第三章 行政区划 47
第一节 明清时期区划 47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区划 50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区划 50
第二章 气候 54
第二节 地貌 54
第一章 地质地貌 54
第一节 地质 54
第二卷 自然环境 54
第一节 光能 55
一、日照 55
二、太阳辐射 55
第二节 热量 55
一、气温 55
第四节 降水 56
第三节 霜期 56
二、地温 56
第五节 风 57
第三章 水文 58
第一节 河流 58
一、沙河 58
二、澧河 58
八、黑河 59
六、马拉河 59
七、汾河 59
五、吴公渠 59
四、颍河 59
三、唐河 59
九、枯河 60
第二节 水资源 60
一、地表水 60
二、地下水 61
一、种类与分布 62
第一节 土壤 62
第四章 土壤 生物 62
二、土壤养分及化学性质 65
第二节 生物 65
一、植物 65
二、动物 66
第五章 自然灾害 66
第一节 洪涝 66
第三节 干热风 67
四、秋涝 67
第二节 旱灾 67
二、初夏涝 67
一、春涝 67
三、夏涝 67
第四节 蝗灾 68
第五节 霜灾 68
第六节 雹灾 68
第七节 地震 68
附:自然灾害录 69
第一节 建国前人口 74
第二节 建国后人口 74
第一章 人口数量 74
第三卷 人口 74
第二章 人口分布 76
第一节 地域分布 76
第二节 城乡分布 77
第三章 人口构成 78
第一节 性别 78
第二节 年龄 78
第三节 文化程度 78
第四节 行业 职业 79
第四章 人口控制 79
第一节 宣传教育 79
三、奖励 限制 81
二、节育 绝育 81
第二节 节育措施 81
一、药具避孕 81
第五章 婚姻 家庭 82
第一节 婚姻 82
第二节 家庭 82
一、家庭称谓 82
二、家庭结构 83
三、家庭关系 83
第一节 组织机构 85
一、建国前机构 85
第四卷 政党 85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郾城县地方组织 85
二、建国后机构 86
第二节 历届党的代表大会 87
第三节 组织建设 90
一、党员发展 90
二、干部的培养与选拔 92
一、社会宣传 93
二、党员教育 93
第四节 宣传教育 93
第五节 纪律检查 94
一、机构沿革 94
二、纪检工作 94
第六节 信访 95
一、信访机构 95
二、信访接待 96
第七节 统战工作 96
一、少数民族工作 96
四、知识分子工作 97
三、民族私营工商业者工作 97
二、宗教工作 97
五、侨务及港澳同胞工作 98
六、台务工作 98
七、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工作 99
第八节 县委决策与重大活动 99
一、建国前的决策与重大活动 99
二、建国后县委决策与重大活动 102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郾城县党部 110
附: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郾城分团 110
第一章 职工团体 112
第一节 工会组织 112
第五卷 群众团体 112
第二节 业余教育 114
第三节 职工福利 115
第四节 文体活动 115
一、文娱活动 115
二、体育活动 115
第二章 青少年团体 116
第一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16
一、共青团郾城县委员会 116
三、团的主要活动 117
二、基层团组织 117
第二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 118
第三章 妇女团体 119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19
第二节 主要活动 120
一、革命战争时期的妇女活动 120
二、组织妇女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120
第一节 区农民协会 121
五、妇女参政 121
第四章 农民协会 121
四、精神文明建设 121
三、宣传贯彻婚姻法 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121
第二节 县农民协会 122
第五章 工商团体 122
第一节 商务会 122
第二节 工商联合会 122
第三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122
第六章 其它群众团体 123
第一节 学生联合会 123
第二节 科学技术协会 123
第三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24
第六卷 政权 政协 125
第一章 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125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25
第二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127
第三节 常务委员会 129
第四节 选举 129
第五节 提案 130
第六节 视察 131
第二章 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131
第一节 明清县衙 131
二、参议会 141
第二节 民国县政府及参议会 141
一、县政府 141
第三节 人民政府 144
一、机构设置 144
二、干部 148
三、政务工作 151
第三章 人民政协 153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53
第二节 历届政治协商会议 153
二、视察 155
一、提案 155
第三节 提案 视察 155
第七卷 政法 156
第一章 公安 156
第一节 机构 156
附:清末和民国年间的治安机构 156
第二节 社会治安 157
一、治安防范 157
二、禁毒 禁赌 157
一、户籍管理 158
第三节 治安管理 158
三、取缔娼妓 158
四、取缔反动会道门 158
二、特种行业管理 159
三、易燃易爆物品管理 159
四、枪支管理 159
二、刑事侦察 160
第五节 预审 看守 160
一、预审 160
一、政治侦察 160
第四节 侦察 160
二、看守 161
第六节 消防 161
第二章 检察 161
第一节 机构 161
第二节 刑事检察 162
第三节 经济检察 162
第四节 法纪检察 162
第二节 审判制度 163
第一节 机构 163
第五节 监所检察 163
第三章 审判 163
第三节 刑事审判 164
第四节 民事审判 164
第五节 经济审判 164
第六节 复查甄别 164
第四章 司法行政 165
第二节 法制宣传 165
第一节 机构 165
三、对起义投诚人员判刑的复查 165
二、对“文化大革命”中案件的复查 165
一、对历史案件的复查 165
第三节 律师 166
第四节 公证 166
第五节 民事调解 166
附:重大案例 166
二、国民兵团保安团 168
一、巡缉营武装警察 168
第二节 民国时期地方武装 168
第一节 明清地方武装 168
第一章 地方武装 168
第八卷 军事 168
三、民众自卫总队 169
第三节 人民地方武装 169
一、红枪会 169
二、农民自卫军纠察团 169
三、抗日游击队 169
四、工人破坏队 169
七、县人民武装部 170
六、武装警察 170
五、县大队 170
八、基层人民武装部 171
第二章 驻军 过军 173
第三章 兵役 174
第一节 募兵 征兵 174
一、募兵制 174
二、征兵制 175
第二节 志愿兵役 175
第三节 义务兵役 175
第四章 民兵 176
第一节 组建与发展 176
第四节 预备役 176
第二节 政治教育 177
第三节 军事训练 178
第四节 比武 179
第五节 重大活动 179
一、生产建设 179
二、维护社会治安 180
第六节 历届代表大会 180
二、讨淮西叛军吴元济郾城之战 181
三、宋、金郾城之战 181
第一节 清末以前兵事 181
一、齐桓公会诸侯于召陵 181
第五章 重大兵事活动 181
四、农民起义军在郾城的活动 182
第二节 民国军阀混战时期兵事 183
一、“吴靳内讧”中的郾城战事 183
二、奉军攻占郾城 183
三、北伐军、奉军沙河决战 183
四、中原大战中的郾城战役 185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兵事 186
一、小曹阻击战 188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兵事 188
二、解放郾城 189
三、解放河状寨 190
附:日军侵占郾城暴行录 191
第一节 机构 192
第二节 优抚 192
一、优待 192
第一章 民政 192
第九卷 民政劳动 192
二、褒扬 193
三、抚恤 194
四、拥军优属 194
第三节 安置 195
一、退伍、复员军人安置 195
二、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 195
第四节 救济 196
一、生产救济 196
二、社会救济 196
第五节 扶贫 197
三、职工救济 197
第六节 社会福利 198
一、救济院 198
二、农村“五保” 198
三、敬老院 198
第七节 婚姻登记 199
第八节 支前 支边 199
一、支前 199
第二节 就业安置 200
第一节 机构 200
第二章 劳动 200
二、移民支边 200
第三节 工资 201
第四节 劳动保护 202
一、职业病防治 202
二、安全生产和伤亡事故处理 202
三、防暑降温 203
四、女工的特殊保护 203
第五节 劳动管理 203
一、劳力调配 203
三、离休 退休 退职 退养 204
二、职工培训 204
第十卷 经济综述 205
第一章 发展概况 205
第一节 建国前郾城经济 205
第二节 建国后郾城经济 206
一、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206
二、“大跃进”及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207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207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08
第一节 社会生产效益 212
第二章 经济效益 212
第二节 劳动生产率 213
第三节 投资效益 214
第三章 经济结构 215
第一节 产业结构 215
一、农轻重比例关系 215
二、农业结构 215
三、工业结构 216
第二节 商品流通结构 216
一、商品流通行业构成 216
三、商品调入调出构成 217
第三节 劳动力结构 217
二、商品销售对象构成 217
第四章 国民收入 219
第一节 国民收入生产额 219
第二节 国民收入分配 220
一、农业 220
二、工商企业 220
第五章 投资建设 221
第一节 农业经济体制改革 222
第二节 工商企业经济体制改革 222
第六章 经济体制改革 222
一、国家与企业间的经济责任制 223
二、企业内部的经济体制改革 223
第七章 人民生活 223
第一节 建国前人民生活 223
第二节 建国后人民生活 225
一、农民生活 225
二、职工生活 227
三、城镇居民生活 228
一、耕地占有状况 229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229
第十一卷 农业 229
第一章 农业经济体制 229
二、封建剥削 230
第二节 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230
第三节 社队集体所有制 230
第二章 种植业 231
第一节 资源 231
一、耕地 231
二、劳动力 231
一、粮食作物 232
三、耕畜 232
第二节 作物生产 232
二、经济作物 235
三、作物结构 236
四、经济效益 236
五、主要农产品成本专题调查 237
第三节 耕作制度 241
一、熟制变更 241
三、土壤耕作制 242
二、种植方式 242
四、水分管理制 243
第四节 植物保护 243
一、病虫害及其防治 243
二、杂草防治 247
第五节 良种引进与推广 247
一、种子生产、供应 247
二、良种引进、推广 248
一、小麦 250
第六节 栽培管理技术 250
二、玉米 252
三、红薯 253
四、其它 254
第七节 作物区划 255
一、区域划分 255
二、区划实施 258
三、粮瓜菜生产基地 258
第三章 烟草 259
三、育苗及移栽 260
二、良种引进与推广 260
第一节 烟草种植 260
一、烟区分布 260
四、田间管理 261
五、技术引进与队伍培训 262
六、二茬烟 262
第二节 烟叶烘烤 262
第三节 产品经营 263
一、分级 263
二、收购 263
五、储存 264
六、复烤 264
四、成包 264
三、奖售政策 264
第四章 畜牧业 265
第一节 畜禽饲养 265
一、大家畜 265
二、中小家畜 265
三、家禽 265
第二节 畜禽改良 266
第三节 疫病防治 266
一、畜禽疾病 266
第四节 饲料 268
二、防治措施 268
第五章 农机具 269
第一节 耕作机具 270
一、新式畜力犁 270
二、机引犁 270
第二节 排灌机具 271
第三节 收打机具 271
一、畜力收割机具 271
二、机动收打机具 271
第六节 播种机具 272
第四节 植保机具 272
第五节 运输机具 272
第七节 农机管理 273
第六章 林业 273
第一节 树种介绍 274
一、毛白杨 274
二、冬桃 274
三、银杏 274
四、杜仲 274
第二节 植树造林 275
八、柿树 275
五、古槐 275
六、桑树 275
七、松树 275
第三节 育苗 276
第四节 林木保护 277
一、护林法规 277
二、护林组织 277
第五节 林业科技 277
一、良种推广 277
四、病虫害防治 278
二、嫁接 278
三、果树修剪 278
第六节 果园 苗圃场 279
一、果园 279
二、县苗圃场 280
第七节 林业区划 280
第七章 机构 28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80
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81
二、种子公司 281
第二节 企事业机构 281
三、小麦原种场 282
第十二卷 水利 283
第一章 河道治理 283
第一节 沙河治理 284
第二节 澧河治理 286
第三节 颍河治理 288
第四节 唐河治理 289
第五节 吴公渠治理 290
第七节 其它河道治理 291
第六节 稻草湖治理 291
第二章 农田灌溉 292
第一节 井泉灌溉 292
第二节 五虎庙灌区 292
第三节 机电灌溉 293
第四节 喷灌 294
第三章 工程管理 294
第一节 河道管理 294
一、管理组织 294
二、堤防及绿化管理 294
第三节 除涝工程管理 295
三、堤防锥探 295
第二节 灌区管理 295
第四节 机井管理 296
第五节 机电灌站管理 296
第四章 抗洪抢险 296
第一节 1953年抗洪抢险纪实 297
第二节 1956年抗洪抢险纪实 297
第三节 1975年抗洪抢险纪实 297
第四节 1982年抗洪抢险纪实 298
第一节 资源 299
第五章 水产 299
第二节 渔业生产 300
第三节 其它水产 301
第六章 机构 301
第十三卷 工业 305
第一章 所有制结构 305
第一节 全民所有制工业 305
第二节 集体所有制工业 306
一、城镇集体工业 306
二、乡村集体工业 306
第二章 工业行业 307
第四节 私营工业 307
第三节 个体工业 307
第一节 机械工业 308
一、磨粉机 308
二、轧辊 308
三、机床 308
四、农机具 308
五、制砖机 309
六、其它机械 309
第二节 化学 医药工业 310
一、化学肥料 310
第三节 电力工业 312
一、发电 312
二、医药 312
四、其它化工 312
三、塑料 312
二、输电线路 313
三、变电站 313
四、配电设备 314
五、供电用电 314
三、其它建材 315
二、水泥及水泥制品 315
一、砖瓦 315
第四节 建材及冶金工业 315
四、冶金 316
第五节 食品及烟草工业 316
一、面粉加工 316
二、榨油 317
三、酿酒 317
四、糕点罐头 317
六、肉类加工 318
七、烟草加工 318
五、淀粉制品及豆制品 318
第六节 造纸及印刷工业 320
一、造纸 320
二、印刷 320
第七节 纺织工业 321
一、棉织 321
二、丝织 321
三、麻纺 321
四、制线 321
三、制鞋 322
二、制革 322
第八节 服装革鞋工业 322
一、服装 322
第三章 工厂与产品选介 323
第一节 工厂选介 323
一、中原轧辊厂 323
二、第一化肥厂 323
五、中原面粉机械厂 324
六、县造纸厂 324
四、啤酒厂 324
三、第二化肥厂 324
第二节 产品选介 325
一、“企鹅”牌6F—2235型磨粉机 325
二、“钻石”牌磨辊 325
三、“铁牛”牌碳酸氢铵 325
四、“?水”牌12度熟啤酒 325
五、“龙塔”牌42S/3棉蜡光线卷 325
第四章 企业管理 326
第一节 领导体制 326
第二节 经济责任制 326
第三节 计划管理 327
第四节 质量管理 328
第五节 财务管理 328
第六节 管理机构 329
一、工业经济委员会 329
二、城镇集体工业联社 329
第十四卷 乡镇企业 331
第一章 机构 331
第二章 体制 332
第一节 农业企业 333
第三章 行业 333
第二节 工业企业 334
第三节 建筑企业 334
第四节 运输企业 334
第五节 商业及服务业 335
第四章 重点企业和专业化生产基地简介 336
第一节 重点企业简介 336
一、召陵机械厂 336
二、裴城造纸厂 336
第二节 专业化生产基地简介 337
六、城关建筑公司 337
一、羽毛制品生产基地 337
四、万金机械厂 337
三、大刘机械厂 337
五、郾城第一罐头厂 337
二、烟火爆竹生产基地 338
三、建材生产基地 338
四、编织业生产基地 338
五、制伞生产基地 338
六、屠宰及肉类加工生产基地 338
第五章 经营管理 338
第一节 公路 340
一、公路建设 340
第十五卷 交通邮电 340
第一章 交通 340
二、公路养护 342
三、公路桥涵 343
四、公路绿化 344
五、公路运输 345
六、公路交通管理 346
一、过境铁路 348
二、专线铁路 348
第二节 铁路 348
三、车站 349
第三节 水路 349
一、渡口 349
二、运输 350
第二章 邮电 350
第一节 邮政 350
一、邮政线路 350
二、邮政业务 351
一、电报 354
第二节 电信 354
二、电话 355
第三节 邮电管理 356
一、财务管理 356
二、质量管理 356
第四节 管理机构 357
第十六卷 城乡建设 358
第一章 县城建设 358
第一节 城建沿革 358
第二节 街道 359
一、供水排水 360
第三节 公共设施 360
二、路灯照明 361
三、供煤 361
第四节 房屋建筑 361
第二章 乡村建设 362
第一节 集镇建设 362
第二节 农村建房 363
第三章 建筑业 364
第一节 建筑队伍 364
第二节 建筑施工 365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 366
第一节 房产管理 366
第二节 土地管理 366
第五章 环境保护 367
第一节 环境污染 367
第二节 污染治理 367
一、治理项目 367
二、排污费征收 367
第六章 机构 368
第一章 经营体制 369
第十七卷 商业 369
第一节 国营商业 370
第二节 供销合作商业 370
第三节 集体商业 371
第四节 个体商业 371
第二章 商品购销 372
第一节 粮油购销 372
一、粮油市场 372
二、统购统销 372
四、议购议销 375
三、合同定购 375
五、粮油储运 376
第二节 日用工业品供销 376
第三节 副食品供应 377
一、肉食品 377
二、糖烟酒 377
三、食盐 杂品 377
四、蔬菜 果品 377
第四节 生产资料购销 379
一、工业生产资料 379
二、农业生产资料 380
一、烟棉麻收购 382
二、干鲜果菜收购 382
第五节 农副产品收购 382
三、肉禽蛋收购 383
四、皮毛收购 383
第六节 废旧物资回收与利用 385
一、回收 385
二、利用 385
第三章 饮食服务业 385
第一节 饮食业 385
第二节 服务业 386
一、旅店 386
二、浴池 386
三、理发 386
四、照像 386
二、畜产品 387
一、肉蛋类 387
三、农产品 387
第一节 出口商品 387
第四章 对外贸易 387
四、工艺品 388
第二节 出口商品基地建设 388
第五章 贸易市场 389
第一节 集市 389
第二节 物资交流会 389
第三节 专业市场 389
一、仓储 390
第二节 储运管理 390
第一节 计划管理 390
第六章 经营管理 390
二、调运 391
第三节 零售管理 391
第四节 财务管理 391
一、资金管理 391
二、费用管理 392
三、利润管理 392
第七章 机构 39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93
第二节 经营机构 394
第一章 财政 398
第十八卷 财税 金融 398
第一节 财政体制 399
第二节 财政收入 401
第三节 财政支出 403
第四节 财政管理 405
一、行政事业财务管理 405
二、国营企业财务管理 406
三、农业企事业财务管理 407
四、公费医疗财务管理 410
六、乡(镇)财政管理 411
五、预算外资金管理 411
第五节 公债 国库券 412
一、公债 412
二、国库券 412
第六节 财政监察 412
第七节 机构 413
第二章 税务 414
第一节 工商税 414
一、清至民国的工商税 414
二、建国后的工商税 415
一、清至民国的田赋 418
第二节 农业税 418
二、解放后的农业税 419
第三节 机构 424
第三章 金融 426
第一节 货币 426
一、硬币 426
二、纸币 427
三、货币管理 428
第二节 储蓄 428
一、农业贷款 430
第三节 信贷 430
二、基建贷款 431
三、工业贷款 431
四、商业贷款 431
第四节 人民保险 431
第五节 机构 432
一、钱庄和银号 432
二、银行 432
四、城市信用合作社 433
五、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郾城县支公司 433
三、农村信用合作社 433
第十九卷 土特产 434
第一章 土产 434
一、召陵樱桃 434
二、黄桃 434
三、西洋梨 434
九、水白牛 435
八、大蒜 435
七、白萝卜 435
六、大白菜 435
五、烤烟 435
四、芦笋 435
第二章 特产 436
一、栗门张木耧 436
二、双王镰 436
三、鸡毛掸 436
四、马店菜刀 436
五、首饰盒 436
十、唐桥鸟笼 437
九、烟火爆竹 437
十一、风湿骨痛药酒 437
七、皇甫店瓦盆罐 437
六、草帽 437
八、于庄布雨伞和太阳伞 437
十二、海南沉香丸 438
十三、大豆系列制品 438
十四、空心挂面 438
十五、芝麻糖 438
第一章 经济计划 439
第一节 计划管理机构 439
第二十卷 经济行政管理 439
第二节 计划管理体制 440
第三节 计划种类 440
第四节 计划制定 441
第二章 统计 442
第一节 统计管理机构 442
第二节 统计工作 442
第三节 统计管理 442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 443
第一节 市场管理 443
一、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446
第二节 工商企业管理 446
二、个体工商户的管理 447
第三节 经济合同 商标管理 447
一、经济合同管理 447
二、商标管理 448
第四节 管理机构 449
第四章 物价 450
第一节 物价演变 450
第二节 物价管理 452
第二节 审计监督 453
二、财务审计 453
一、财经法纪审计 453
第五章 审计 453
第一节 审计机构 453
第三节 管理机构 453
三、经济效益审计 454
四、专项审计 454
第六章 计量管理 454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54
第二节 度量衡演变 454
第四节 商业计量管理 455
第三节 工业计量管理 455
第一章 普通教育 457
第一节 儒学 书院社学 义学 私塾 457
一、儒学 457
第二十一卷 教育 457
二、景文书院 458
二、社学 458
四、义学 458
五、私塾 458
第二节 学前教育 458
一、发展概况 459
第三节 小学教育 459
二、学制与课程 461
三、重点小学选介 462
第四节 中学教育 463
一、发展概况 463
二、学制与课程 465
三、重点中学简介 466
第二章 专业技术教育 468
第一节 师范教育 468
四、老窝农业中学 469
三、农业技术学校 469
第二节 职业教育 469
一、初等蚕桑学堂 469
二、城乡职业学校 469
五、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470
六、县技工学校 470
七、县卫生学校 470
八、体育中学 470
第一节 农民教育 471
二、建国后的农民教育 471
一、建国前的民众教育 471
第三章 业余教育 471
九、戏校 471
第二节 职工干部教育 472
一、职工教育 472
二、干部教育 472
第四章 教学研究 473
第一节 教研组织 473
第二节 教研活动 473
第五章 教师 475
第一节 教师队伍 475
一、经济待遇 476
第二节 教师培训 476
第三节 教师待遇 476
二、政治地位 477
第六章 教育管理和经费 478
第一节 教育管理 478
第二节 教育经费 478
一、国家拨款 479
二、学杂费 480
三、勤工俭学 480
四、集资办学 481
第七章 学校建设 482
第一节 校舍 482
第二节 实验室建设 483
第三节 电教器材 483
第八章 机构 483
第一节 县级机构 483
第二节 基层机构 484
一、县农业学会 485
第二节 科研团体 48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85
第一章 科研机构 485
第二十二卷 科学技术 485
二、具水利水产学会 486
三、县畜牧兽医学会 486
四、县医药卫生学会 486
五、县烟草学会 486
六、县农机学会 486
第二章 科技队伍 487
第一节 科技人员构成 487
一、专业构成 487
二、层次构成 487
第二节 科技人员管理 487
第三章 科技成果 488
第一节 获奖项目及成果 488
四、瘦肉型猪商品化技术开发 492
三、低产砂姜黑土综合开发 492
六、麦后水稻旱种技术 492
五、新型磨辊的研制 492
一、太阳能利用 492
第二节 推广项目 492
二、玉米高稳优低研究 492
七、夏玉米大面积开发研究 493
八、6FY-2235新型磨粉机 493
九、SJI-50-15/10调容量变压器 493
第四章 科学普及 493
第一节 科普宣传 493
第二节 科技情报 494
第三节 科技培训 494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 495
第二十三卷 文化艺术 495
第一章 群众文化 495
第二节 人民文化馆 496
第三节 文化站 496
第四节 图书馆(室) 496
第五节 工人俱乐部 497
第六节 业余剧团 497
第七节 文化室 499
第八节 个体文化专业户 500
第九节 县城阵地宣传 500
第一节 曲艺 501
第二章 民间艺术 501
一、县说唱队 502
二、县说唱团 502
三、县轻骑队 502
四、杂技 502
第二节 民间舞蹈 502
一、狮子舞 503
二、铜器舞 503
第四节 雕塑、剪纸 504
一、雕塑 504
四、肘个 504
第三节 民间器乐 504
三、龙灯舞 504
二、剪纸 505
第五节 烟火 505
第三章 文艺创作 506
第一节 戏剧创作 506
一、《风雪小店》 506
六、《邻里之间》 507
五、《岗九醒酒》 507
三、《摆宴》 507
二、《赶集》 507
四、《王老实卖粮》 507
第二节 美术创作 508
第三节 书法创作 508
第四节 摄影创作 509
第五节 音乐创作 509
第六节 文学创作 509
第四章 戏剧 516
第一节 豫剧 516
二、四街戏 517
一、五班戏 517
三、景乐班 518
四、下堤于于大妮戏班 518
五、砖桥李虎运豫剧窝班 518
六、三李梆子班 518
七、县豫剧团 519
第二节 曲剧 519
三、二夹弦 520
二、卷戏 520
一、罗戏 520
第三节 越调 520
第四节 其它剧种 520
四、话剧 521
五、京剧 道情 521
第五节 剧目 521
一、传统剧目 521
二、现代剧目 522
第六节 演出场所 522
第五章 民间文学 523
第一节 民间故事 523
一、戏楼 523
三、剧院 523
二、古庙会物资交流会春会 523
黑龙潭 524
枣花馍的来历 524
老和尚驯狮 524
“神医”戒骄记 525
一、农业 526
第二节 谚语 526
三十一孔响铃桥 526
李自成大闹雷音寺 526
二、卫生 529
三、家务 530
四、社交 531
五、其它 531
椿树王 532
单干好比独木桥 532
个个歌唱共产党 532
农民生活真可怜(旧社会) 532
第三节 歌谣 532
联产联住心 533
两口(儿歌) 533
月奶奶(儿歌) 533
小手巾(儿歌) 533
第六章 电影放映 53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33
第二节 放映单位 534
一、县乡电影放映队 534
二、村(大队)电影放映队 534
三、个体户电影队 535
五、电影院 536
四、机关及厂办电影队 536
第七章 图书 档案 537
第一节 图书发行 537
一、新华书店 537
二、供销社、代销点发行 537
三、邮电局发行 537
四、私人书摊 538
第二节 图书阅览 538
第三节 档案 538
第八章 新闻 539
一、广播站 放大站 539
第一节 广播 539
一、档案设施 539
三、档案管理 539
二、馆藏档案 539
二、广播设备 540
三、线路架设 541
四、自办节目 542
二、《警钟日报》 543
一、《扶轮》 543
第二节 通讯 543
五、电视转播 543
第三节 报刊 543
三、《漯河日报》 544
四、《人间事》 544
五、《中州新闻》 544
六、《郾城小报》 544
第二节 县志编纂 545
二、旧志简介 545
一、编纂《郾城县志》 545
第一节 党史资料征集 545
第九章 地方史志 545
七、《郾城报》 545
三、旧志序跋选 546
第三节 地名工作 548
第四节 文史资料征集 549
第十章 文物 549
第一节 文化遗址 549
四、化身台遗址 550
三、城高遗址 550
一、傅庄遗址 550
二、郝家台遗址 550
五、凌云台遗址 551
六、沟李遗址 551
七、裴城遗址 551
八、井李遗址 551
九、邓襄遗址 551
十、召陵故城遗址 552
十一、古城遗址 552
十二、石磙城遗址 552
二、唐王墓 553
第二节 古墓葬 553
一、许慎墓 许冲墓 553
三、归村汉墓 554
四、九女冢 554
第三节 古建筑 554
一、小商桥 554
二、彼岸寺及彼岸寺经幢 555
三、文庙大成殿 556
四、许南阁祠 556
一、许慎墓祠碑4通 557
第四节 古碑碣 557
五、古龙井 557
六、镇河铁牛 557
二、移民碑2通 558
三、重修玄帝庙记碑 558
四、裴晋公祠碑2通 558
五、陈寔墓碑 559
第五节 近现代文物 559
一、烈士陵园 559
一、一级藏品 560
第六节 馆藏文物 560
二、赵伊坪故居 560
二、二级藏品 561
三、三级藏品 562
第七节 文物管理 562
第十一章 文化事业管理 563
第一节 管理体制 563
第二节 文化市场管理 563
第十二章 管理机构 564
第一节 文化局 564
第三节 档案局 565
第二节 广播电视局 565
第二十四卷 卫生 体育 566
第一章 卫生 566
第一节 防病治病 566
一、传染病防治 566
二、地方病防治 568
第二节 医疗 569
一、中医 569
三、医疗科室 570
二、西医 570
四、中西医结合 574
五、护理 574
六、医疗制度 575
第三节 医药 575
一、药品 575
二、药政管理 576
第四节 卫生保健 576
一、爱国卫生运动 576
三、学校卫生 577
二、食品卫生 577
四、工业卫生 578
五、妇幼保健 578
第五节 卫生经费 579
一、经费来源 579
二、经费使用 580
第六节 管理机构 580
一、行政管理机构 580
二、医疗、防疫、保健机构 580
二、化脓性中耳炎 584
三、经期腹疼 584
一、小儿腹泻 584
第七节 民间土单验方 584
四、胃寒疼 585
五、小儿惊风 585
六、慢性肝炎 585
七、急性肝炎 585
八、偏头疼 585
九、伤风 585
一、传统武术 586
第一节 群众体育 586
第二章 体育 586
十二、各部位红肿 586
十一、产后风 586
十、妊娠恶阻 586
二、农村体育 587
三、职工体育 587
四、老年人体育 587
第二节 学校体育 587
第三节 人才培养 588
第四节 体育竞赛 588
第六节 管理机构 591
第五节 体育设施 591
第二十五卷 民族 宗教 592
第一章 民族 592
第一节 民族现状 592
第二节 民族来源 592
第三节 少数民族 592
一、民族政策 592
二、回族经济事业 593
三、回族教育事业 593
第二章 宗教 593
第三节 基督教 594
第一节 佛教 594
第二节 伊斯兰教 594
第四节 天主教 595
第五节 道教 595
第二十六卷 风土民情 596
第一章 习俗 596
第一节 生活习俗 596
一、饮食 596
二、服饰 596
四、用具 598
三、居住 598
五、礼节 599
六、娱乐 599
第二节 生产习俗 600
第三节 时令节日 600
一、传统节日 600
二、公历新节日 601
第四节 婚嫁 丧葬 602
一、婚嫁 602
二、丧葬 603
四、过生日 604
三、挪波 604
第五节 礼仪喜庆 604
一、添箱 604
二、送粥米 604
第一节 传统美德 605
二、舍己救人 605
一、拾金不昧 605
三、医德 605
第二章 道德风尚 605
六、请年酒 605
五、贺新居 605
第二节 社会新风 606
一、好婆媳 606
二、计划生育 606
三、红白理事协会 606
四、致富不忘乡邻 606
五、顾客之家 606
二、赌博 607
第一节 陋习 607
一、吸毒 贩毒 607
七、文明单位 607
六、“五好”家庭 607
第三章 社会弊病 607
三、娼妓 608
四、蓄发 裹脚 608
五、弃婴 608
六、不正之风 608
第二节 迷信 禁忌 608
一、迷信 608
二、禁忌 609
一、声母 610
第四章 方言 610
第一节 语音系统 610
二、韵母 611
三、声调 611
四、音变 612
五、合音字 613
六、姓氏在地名中的变读 613
第二节 声韵配合规律及音节 614
一、声韵配合规律 614
二、音节 614
一、声母的比较 619
第三节 郾城话语音与普通话语音比较 619
二、韵母的比较 621
三、声调的比较 623
第四节 语汇 626
一、天文 地理 时令 626
二、亲属 指代 627
三、婚丧 生育 628
四、人体 疾病 629
七、动物 植物 630
六、房舍 服饰 起居 630
五、器具 饮食 630
八、行业语汇 632
九、动作 描绘 632
十、方位 数量 637
十一、其它 638
第五节 语法举要 638
附:标音符号 639
第一章 传记 640
许慎 640
第二十七卷 人物 640
范滂 642
缪肜 643
陈翔 643
掌禹锡 643
王榖 644
赵应式 644
陈金台 644
王锡臣 645
赵伊坪 646
赵明 647
田方 648
支天雷 648
董震寰 649
罗进才 649
李廉士 649
谢徵 650
田金凯 650
蔡永令 651
梁冠英 651
王拱璧 653
张万春 653
刘东成 655
吉合 656
吕付根 657
孟法根 658
朱玉琴 659
常寿峰 660
潘子茂 661
陶子扬 661
第二章 简介 662
马仁甫 662
陈济武 662
侯再甫 662
苏进 662
路经伦 663
林恺 663
宋盘铭 663
赵晓舟 664
姚凤梧 664
海观澜 664
张化一 664
赵松岩 665
王荣嘉 665
应荣华 665
沈甸之 665
麻继先 666
杨应辰 666
胡文良 666
韩克迪 666
师凤翔 666
王箴三 667
赵挑妮 667
梁孟先 668
宛涛 668
侯文理 669
董国庆 669
武秀梅 669
周庆昌 669
吕鸿儒 670
王秀玲 670
王怀德 670
王禄庆 670
权海明 671
宋春岭 671
张西方 671
陈成友 671
袁席箴 672
曹国铭 672
栗金峰 672
第三章 革命烈士名录 673
第四章 人物表 691
郾城籍县团级及其以上干部情况表 692
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及其以上科技人物表 694
省级以上先进人物表 701
第二十八卷 乡镇简况 703
城关镇 703
商桥镇 704
孟庙镇 705
三周乡 706
李集乡 707
裴城乡 708
新店乡 709
十五里店乡 710
大刘乡 712
空冢郭乡 713
阴阳赵乡 714
老窝乡 715
召陵乡 717
黑龙潭乡 718
青年村乡 719
万金乡 721
邓襄乡 722
附:关于郾城县更改张庄等三十一个大队名称的批复 723
附录 725
一、中央领导人视察郾城 725
二、重要体制改革文献 727
三、母骡产驹纪实 733
四、表(图)索引 734
补记 740
县领导成员更迭名录(1988~1996年) 740
国民经济发展概况(1988~1995年) 743
编纂始末 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