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甘华鸣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07820025
  • 页数:413 页
图书介绍:MBAMPA必修公共课程:本书介绍了创新策略基础、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心理操作、创新的非认知调控、创新的障碍及其克服,集思广益群体创新等内容。

第一篇 创新策略基础 3

第一章 问题与创造 3

一、问题及其要素 3

二、问题的类型 4

三、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 8

四、创造 10

二、创造策略的构成 12

一、创造策略模式 12

第一节 创造策略的模式概要 12

第二章 创造策略模式 12

第二节 创造策略的模式简析 14

一、创造的策略 14

二、创造的过程 14

三、创造的心理操作 15

四、创造的非认知调控 17

五、创造的障碍及其克服 17

一、提出问题的策略的流程 21

第一节 提出问题的策略概要 21

二、提出问题的策略的具体技术 21

第三章 提出问题 21

第二篇 创新的过程 21

第二节 提出问题的策略详析 22

一、发散加工 22

二、收敛加工 33

三、运用特殊技巧 35

第四章 寻找资料 40

第一节 寻找资料的策略概要 40

一、寻找资料的策略的流程 40

第二节 寻找资料的策略详析 41

二、寻找资料的策略的具体技术 41

一、发散加工 42

二、收敛加工 47

三、运用特殊技巧 49

第五章 弄清问题 61

第一节 弄清问题的策略概要 61

一、弄清问题的策略的流程 61

二、弄清问题的策略的具体技术 61

第二节 弄清问题的策略详析 62

一、发散加工 64

二、收敛加工 78

第一节 生成方案的策略概要 81

一、生成方案的策略的流程 81

第六章 生成方案 81

二、生成方案的策略的具体技术 82

第二节 生成方案的策略详析 82

一、发散加工 83

二、收敛加工 93

三、运用特殊技巧 94

第七章 寻找标准 112

第一节 寻找标准的策略概要 112

一、寻找标准的策略的流程 112

二、寻找标准的策略的具体技术 112

第二节 寻找标准的策略详析 113

一、发散加工 114

二、收敛加工 116

三、运用特殊技巧 117

第八章 选择方案 120

第一节 选择方案的策略概要 120

一、选择方案的策略的结构 120

二、选择方案的策略的具体技术 120

第二节 选择方案的策略详析 121

一、筛选方案 121

二、精选方案 123

三、改进方案 124

四、运用直觉 125

第九章 接受方案 127

第一节 接受方案的策略概要 127

一、接受方案的策略的流程 127

二、接受方案的策略的具体技术 127

第二节 接受方案的策略详析 128

一、寻找帮助和阻碍 129

二、发现“击中”和“相关” 130

三、潜在问题分析 132

一、实施方案的策略的流程 134

二、实施方案的策略的具体技术 134

第一节 实施方案的策略概要 134

第十章 实施方案 134

第二节 实施方案的策略详析 135

一、制定计划 136

二、执行计划 138

第十一章 回顾总结 145

第一节 回顾总结的策略概要 145

一、回顾总结的策略的结构 145

二、回顾总结的策略的具体技术 146

第二节 回顾总结的策略详析 146

一、验证结果 146

二、回顾解题过程 148

三、更换解题模式 150

四、利用导出结论 153

第三篇 创新的心理操作 165

第十二章 发散加工(一) 165

第一节 图形的发散加工 165

一、图形单位的发散加工 165

二、图形种类的发散加工 166

三、图形关系的发散加工 167

四、图形系统的发散加工 168

五、图形转化的发散加工 171

六、图形涵义的发散加工 172

第二节 符号的发散加工 175

一、符号单位的发散加工 175

二、符号种类的发散加工 175

三、符号关系的发散加工 177

四、符号系统的发散加工 178

五、符号转化的发散加工 179

六、符号涵义的发散加工 180

第三节 语义的发散加工 180

一、语义单位的发散加工 180

三、语义关系的发散加工 182

二、语义种类的发散加工 182

四、语义系统的发散加工 183

五、语义转化的发散加工 184

六、语义涵义的发散加工 187

第四节 行为的发散加工 188

一、行为单位的发散加工 188

二、行为种类的发散加工 189

三、行为关系的发散加工 191

四、行为系统的发散加工 192

五、行为转化的发散加工 192

六、行为涵义的发散加工 193

第十三章 发散加工(二) 196

第一节 发散加工的策略概要 196

一、发散加工的策略的结构 196

二、发散加工的策略的具体技术 197

第二节 发散加工的策略详析 197

一、自由发挥 198

二、追求数量 204

三、思维形象化 208

四、暂缓评价 208

六、不断加工 209

七、持续努力 209

五、吸收异议 209

八、暂时搁置 211

九、适时停止 211

第三节 发散加工的应用举例 212

一、在生成方案正向分析中的应用 212

二、在生成方案逆向分析中的应用 214

一、图形种类的收敛加工 219

二、图形转化的收敛加工 219

第一节 图形的收敛加工 219

第十四章 收敛加工(一) 219

第二节 符号的收敛加工 220

一、符号关系的收敛加工 220

二、符号系统的收敛加工 220

三、符号转化的收敛加工 221

四、符号涵义的收敛加工 221

第三节 语义的收敛加工 222

一、语义单位的收敛加工 222

二、语义种类的收敛加工 222

三、语义关系的收敛加工 223

四、语义系统的收敛加工 223

六、语义涵义的收敛加工 224

五、语义转化的收敛加工 224

第十五章 收敛加工(二) 226

第一节 收敛加工的策略概要 226

一、收敛加工的策略的结构 226

二、收敛加工的策略的具体技术 227

第二节 收敛加工的策略详析 227

一、系统分析 228

二、明确标准 228

三、思路合理化 228

四、注重实施条件 234

八、保持方向 237

九、运用直觉 237

六、正视困难 237

七、避免“消灭本能” 237

五、少下结论 237

十、不轻易满足 238

十一、评估风险 238

第三节 收敛加工的应用举例 238

一、在寻找创意正向分析中的应用 238

二、在寻找创意逆向分析中的应用 239

第十六章 评价 242

第一节 图形的评价 242

二、符号种类的评价 244

一、符号单位的评价 244

第二节 符号的评价 244

三、符号关系的评价 245

四、符号系统的评价 246

五、符号转化的评价 246

六、符号涵义的评价 247

第三节 语义的评价 248

一、语义种类的评价 248

二、语义关系的评价 248

四、语义转化的评价 249

三、语义系统的评价 249

五、语义涵义的评价 251

第四篇 创新的非认知调控 255

第十七章 情绪、动机调控 255

第一节 情绪、动机调控的策略概要 255

一、情绪、动机调控的策略的结构 255

二、情绪、动机调控的策略的具体技术 255

第二节 情绪、动机调控的策略详析 256

一、激励创造动机 256

二、调动创造情绪 261

第一节 个性调控的策略概要 265

一、个性调控的策略的结构 265

第十八章 个性调控 265

二、个性调控的策略的具体技术 266

第二节 个性调控的策略详析 266

一、培养开放性 267

二、重视独立性 268

三、保持严谨性 269

第五篇 创新的障碍及其克服 273

第十九章 认知障碍及其克服 273

第一节 思维定势及其克服 273

一、思维定势 273

二、思维定势的克服 275

第二节 功能固着及其克服 278

一、功能固着 278

二、功能固着的克服 280

第三节 结构僵化及其克服 282

一、结构僵化 282

二、结构僵化的克服 285

第四节 想像力缺乏及其克服 287

一、想像力缺乏 287

二、想像力缺乏的克服 289

第五节 负迁移及其克服 291

一、负迁移 291

二、负迁移的克服 293

一、信息饱和 295

第六节 信息饱和及其克服 295

二、信息饱和的克服 297

第二十章 情绪、动机障碍及其克服 303

第一节 怕担风险及其克服 303

一、怕担风险 303

二、怕担风险的克服 304

第二节 缺乏挑战精神和情绪急躁及其克服 305

一、缺乏挑战精神和情绪急躁 305

一、容不得“混乱” 306

二、缺乏挑战精神和情绪急躁的克服 306

第三节 容不得“混乱”及其克服 306

二、容不得“混乱”的克服 307

第四节 创造动机不强及其克服 307

一、创造动机不强 307

二、创造动机不强的克服 308

第五节 创造动机过头及其克服 310

一、创造动机过头 310

二、创造动机过头的克服 312

第一节 文化禁忌及其克服 313

一、文化禁忌 313

第二十一章 文化环境障碍及其克服 313

二、文化禁忌的克服 315

第二节 从众心理及其克服 316

一、从众心理 316

二、从众心理的克服 317

第三节 家庭阻扰及其克服 320

一、家庭阻扰 320

二、家庭阻扰的克服 321

第二十二章 头脑风暴法 326

第一节 头脑风暴法简介 326

第六篇 集思广益群体创新 326

第二节 头脑风暴法的基本原则与特点 327

一、基本原则 327

二、头脑风暴法的特点 329

第三节 头脑风暴法的实施程序 331

一、明确头脑风暴法小组的组成 331

二、热身会 332

三、确定议题 332

四、提出设想 332

五、记录设想 335

六、评价 335

二、“BS法”的适用范围 336

一、“BS法”的误区 336

第四节 头脑风暴法的适用范围 336

第五节 头脑风暴法的变式 338

一、A·D·里透法——以抽象主题寻求卓越设想 338

二、角色风暴法 341

三、笔写式头脑风暴法 342

四、SIL方法 343

五、图画刺激法 344

六、贺卡法 345

七、超级主人公法 345

八、笔式头脑风暴法 346

第一节 综摄法简介 352

第二十三章 综摄法 352

第二节 综摄法的基本原则与特点 353

一、综摄法的机制 353

二、创造的心理状态 356

三、综摄法的特点 357

第三节 综摄法的实施程序 358

一、确定综摄法小组的构成 358

二、提出问题 361

三、专家分析问题 361

四、净化问题 361

八、类比的研究 362

七、类比的选择 362

五、理解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 362

六、类比的设想 362

九、适应目标 363

十、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363

第四节 综摄法的相关操作技巧 365

一、直接类比 366

二、切身类比 367

三、象征类比 368

四、荒诞类比 369

第六节 使用综摄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370

第五节 综摄法的适用范围 370

附录 375

附录一 与创造有关的若干术语 375

一、表象 375

二、表象训练 376

三、尝试——错误说 376

四、抽象思维 377

五、动机 377

六、顿悟说 378

十、个性 379

九、反从众 379

八、发散思维测验 379

七、发散思维 379

十一、功能固着 380

十二、功能性解决 380

十三、吉尔福德智力三维结构模式 381

十四、记忆 381

十五、记忆表象 382

十六、收敛思维 383

十七、具体思维 383

十八、类推 383

二十、联想 384

十九、立体思维 384

二十一、灵感 385

二十二、盲从 385

二十三、能力 386

二十四、逆向推理 387

二十五、迁移 387

二十六、强化 387

二十七、情感 388

二十八、情绪 388

二十九、群体压力 389

三十一、想像 390

三十、算法 390

三十二、形象思维 391

三十三、元认知 391

三十四、直觉 391

附录二 创造性人格特征 393

一、一般的创造性人格特征 393

二、自然科学家的人格特征 393

三、社会科学家的人格特征 394

四、作家的人格特征 395

六、教师的人格特征 396

五、建筑师的人格特征 396

附录三 个案分析——航空公司的决策 398

一、提出问题 398

二、寻找资料 399

三、弄清问题 401

四、生成方案 402

五、寻找标准 404

六、选择方案 406

七、接受方案 407

八、制定计划 408

参考文献 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