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1
〔目的要求〕 1
〔学习指导〕 1
一、针灸学含义 1
二、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和治病特点 1
三、针灸学的起源、发展和各个时期的主要成就 1
四、针灸学在国外的传播与交流 3
〔附〕绪言自测试卷 3
上篇 经络腧穴 8
第一章 经络总论 8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8
〔目的要求〕 8
〔学习指导〕 8
一、经络、经络学说含义 8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8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9
〔目的要求〕 9
〔学习指导〕 9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 9
二、十二经脉的命名 9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属络关系、交接规律及流注概况 9
四、奇经八脉的含义、分布概况、作用与特点 9
五、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含义、分布特点与主要作用 10
第三节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 11
〔目的要求〕 11
〔学习指导〕 11
一、标本 11
二、根结 11
三、气街 11
四、四海 11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11
〔目的要求〕 11
〔学习指导〕 11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11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2
〔附〕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12
〔目的要求〕 12
〔学习指导〕 12
一、循经感传现象与规律的研究 12
二、体表循经线检测方法的研究 13
三、循经感传形成机制的研究 13
四、经穴脏腑相关及其联系途径的研究 13
五、经络实质的几种主要观点与假说 14
〔附〕经络总论自测试卷 14
第二章 腧穴总论 19
第一节 腧穴的发展、分类与命名 19
〔目的要求〕 19
〔学习指导〕 19
一、腧穴的含义、发展、分类 19
二、腧穴的命名 19
第二节 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20
〔目的要求〕 20
〔学习指导〕 20
一、扪穴检查诊断疾病 20
二、探测穴位诊断疾病 20
第三节 腧穴的治疗作用 20
〔目的要求〕 20
〔学习指导〕 20
一、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 20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20
第四节 特定穴 21
〔目的要求〕 21
〔学习指导〕 21
一、五输穴 21
二、原穴、络穴 21
三、俞穴、募穴 21
四、八会穴 21
五、郄穴 21
六、下合穴 22
七、八脉交会穴 22
八、交会穴 22
第五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22
〔目的要求〕 22
〔学习指导〕 22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22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22
三、指寸定位法 23
四、简便取穴法 23
〔附〕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 23
〔目的要求〕 23
〔学习指导〕 23
一、腧穴形态结构的研究 23
二、腧穴功能特异性的研究 23
三、腧穴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 23
四、经穴与脏腑相关及腧穴在临床诊断上的研究 24
〔附〕腧穴总论自测试卷 24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29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 29
〔目的要求〕 29
〔学习指导〕 29
一、循行分布 29
二、主要病候 29
三、主治概要 29
四、定位与主治 29
五、操作注意事项 29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 30
〔目的要求〕 30
〔学习指导〕 30
一、循行分布 30
二、主要病候 30
三、主治概要 30
四、定位与主治 30
五、操作注意事项 30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 31
〔目的要求〕 31
〔学习指导〕 31
一、循行分布 31
二、主要病候 31
三、主治概要 31
四、定位与主治 31
五、操作注意事项 32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 32
〔目的要求〕 32
〔学习指导〕 32
一、循行分布 32
二、主要病候 32
三、主治概要 32
四、定位与主治 32
五、操作注意事项 33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 33
〔目的要求〕 33
〔学习指导〕 33
一、循行分布 33
二、主要病候 33
三、主治概要 33
四、定位与主治 33
五、操作注意事项 34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 34
〔目的要求〕 34
〔学习指导〕 34
一、循行分布 34
二、主要病候 34
三、主治概要 34
四、定位与主治 34
五、操作注意事项 34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 35
〔目的要求〕 35
〔学习指导〕 35
一、循行分布 35
二、主要病候 35
三、主治概要 35
四、定位与主治 35
五、操作注意事项 36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 36
〔目的要求〕 36
〔学习指导〕 36
一、循行分布 36
二、主要病候 37
三、主治概要 37
四、定位与主治 37
五、操作注意事项 37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 37
〔目的要求〕 37
〔学习指导〕 37
一、循行分布 37
二、主要病候 37
三、主治概要 37
四、定位与主治 37
五、操作注意事项 38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 38
〔目的要求〕 38
〔学习指导〕 38
一、循行分布 38
二、主要病候 38
三、主治概要 38
四、定位与主治 38
五、操作注意事项 39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 39
〔目的要求〕 39
〔学习指导〕 39
一、循行分布 39
二、主要病候 40
三、主治概要 40
四、定位与主治 40
五、操作注意事项 40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 40
〔目的要求〕 40
〔学习指导〕 41
一、循行分布 41
二、主要病候 41
三、主治概要 41
四、定位与主治 41
五、操作注意事项 41
第十三节 督脉 42
〔目的要求〕 42
〔学习指导〕 42
一、循行分布 42
二、主要病候 42
三、主治概要 42
四、定位与主治 42
五、操作注意事项 42
第十四节 任脉 43
〔目的要求〕 43
〔学习指导〕 43
一、循行分布 43
二、主要病候 43
三、主治概要 43
四、定位与主治 43
五、操作注意事项 44
第十五节 常用奇穴 44
〔目的要求〕 44
〔学习指导〕 44
一、定位与主治 44
二、操作注意事项 45
〔附〕经络腧穴各论自测试卷 45
中篇 刺灸法 50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50
〔目的要求〕 50
〔学习指导〕 50
一、刺灸法的意义 50
二、刺炙法的作用 50
三、刺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50
四、九针的形状与用途 51
五、刺灸法的现代研究 52
第五章 刺灸法各论 54
第一节 毫针刺法 54
〔目的要求〕 54
〔学习指导〕 54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藏 54
二、针刺的练习 54
三、针刺前的准备 54
四、毫针刺法 55
五、行针与得气 56
六、针刺补泻 57
七、留针与出针 58
八、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59
九、针刺注意事项 60
第二节 灸法 61
〔目的要求〕 61
〔学习指导〕 61
一、灸法的意义和施灸原料 61
二、灸法的作用 61
三、灸法的种类 61
四、施灸的注意事项 63
第三节 拔罐法 63
〔目的要求〕 63
〔学习指导〕 63
一、拔罐法的意义及罐的种类 63
二、拔罐法的操作方法 63
三、拔罐法的应用 64
四、拔罐法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64
五、起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64
第四节 三棱针法 皮肤针法 皮内针法 电针法 穴位注射法 65
〔目的要求〕 65
〔学习指导〕 65
一、三棱针法 65
二、皮肤针法 66
三、皮内针法 66
四、电针法 67
五、穴位注射法 68
第五节 头针 68
〔目的要求〕 68
〔学习指导〕 68
一、头穴线的定位、主治 69
二、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69
三、适应范围 70
第六节 耳针 70
〔目的要求〕 70
〔学习指导〕 70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70
二、耳穴的定位、主治 71
三、选穴原则 72
四、操作方法 73
五、注意事项 74
〔附〕刺灸法自测试卷(A) 74
〔附〕刺灸法自测试卷(B) 78
下篇 针灸治疗 84
第六章 治疗总论 84
第一节 八纲脏腑经络证治 84
〔目的要求〕 84
〔学习指导〕 84
一、八纲证治 84
二、脏腑证治 85
三、经络证治 86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87
〔目的要求〕 87
〔学习指导〕 87
一、标本缓急 87
二、补虚泻实 88
三、三因制宜 88
第三节 针灸治疗作用 88
〔目的要求〕 88
〔学习指导〕 88
一、调和阴阳 88
二、疏通经络 88
三、扶正祛邪 88
第四节 配穴处方 89
〔目的要求〕 89
〔学习指导〕 89
一、取穴原则 89
二、配穴方法 89
第五节 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 89
〔目的要求〕 89
〔学习指导〕 89
一、五输穴的内容和应用 89
二、俞募穴的内容和应用 90
三、原络穴的内容和应用 90
四、八脉交会穴的内容和应用 90
五、八会穴的内容和应用 90
六、郄穴的内容和应用 90
七、下合穴的内容和应用 91
八、交会穴的内容和应用 91
〔附〕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概况 91
〔目的要求〕 91
〔学习指导〕 91
一、镇痛作用 91
二、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整作用 91
三、防御免疫作用 92
〔附〕治疗总论自测试卷 92
第七章 治疗各论 97
第一节 内科病证 97
〔目的要求〕 97
〔学习指导〕 97
中风 97
眩晕 98
高血压 99
头痛 99
三叉神经痛 100
面瘫 100
腰痛 101
胁痛 101
痹证 102
小儿麻痹后遗症 102
痿证 103
痫证 104
癫狂 104
不寐 105
脏躁 105
惊悸、怔忡 106
感冒 106
咳嗽 107
哮喘 107
肺痨 108
疟疾 108
呕吐 109
胃痛 109
腹痛 110
黄疸 111
泄泻 111
痢疾 112
便秘 112
脱肛 113
癃闭 113
水肿 113
遗精 114
阳痿 114
〔附〕内科病证自测试卷(A) 115
〔附〕内科病证自测试卷(B) 119
第二节 妇儿科病证 123
〔目的要求〕 123
〔学习指导〕 123
月经不调 123
痛经 124
经闭 124
崩漏 125
带下病 125
胎位不正 126
滞产 126
乳少 126
阴挺 127
遗尿 127
小儿惊风 127
疳积 128
小儿食积 128
小儿脑性瘫痪 129
第三节 皮外科病证 129
〔目的要求〕 129
〔学习指导〕 129
风疹 129
疔疮 130
痄腮 130
乳痈 131
乳癖 131
肠痈 132
痔疮 132
疝气 133
扭伤(附:落枕) 133
肘劳 134
腱鞘囊肿 135
丹毒 135
蛇丹 135
扁平疣 136
神经性皮炎 136
痤疮 137
斑秃 137
第四节 五官科病证 138
〔目的要求〕 138
〔学习指导〕 138
目赤肿痛 138
麦粒肿 138
近视 139
耳鸣、耳聋 139
鼻渊 140
牙痛 140
咽喉肿痛 141
口疮 141
第五节 急症 142
〔目的要求〕 142
〔学习指导〕 142
晕厥 142
虚脱 142
高热 143
抽搐 143
急痛 144
出血 145
〔附〕其他症证自测试卷(A) 147
〔附〕其他病证自测试卷(B) 151
针灸学自测试卷(A) 157
针灸学自测试卷(B) 162
附录 自测试卷参考答案 167
绪言自测试卷答案 167
经络总论自测试卷答案 167
腧穴总论自测试卷答案 168
经络腧穴各论自测试卷答案 169
刺灸法自测试卷(A)答案 170
刺灸法自测试卷(B)答案 171
治疗总论自测试卷答案 172
内科病证自测试卷(A)答案 172
内科病证自测试卷(B)答案 173
其他病证自测试卷(A)答案 174
其他病征自测试卷(B)答案 175
针灸学自测试卷(A)答案 176
针灸学自测试卷(B)答案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