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节 位置和面积 1
一、位置 1
二、面积 1
前言 1
第二节 地形 2
一、地形种类 2
二、北德平原 2
三、中德山地 3
五、南德高原 4
四、西南德梯地和山地 4
六、阿尔卑斯山 5
第三节 水域 5
一、河流 5
二、运河 7
三、湖泊 8
第四节 气候 8
一、北温带 8
二、矿藏 9
一、森林 9
二、气温 9
第五节 自然资源和矿藏 9
第六节 人口和居民 10
一、人口和民族 10
二、民族性格 11
三、人口密度和分布 12
四、城市人口发展趋势 13
五、移民和外国人法 14
六、人口结构 16
一、现代德语的形成 17
第七节 语言 17
二、德语国家和地区 18
第八节 宗教信仰 19
一、宗教 19
二、多教派的形成 19
第九节 国家象征 20
一、国歌 20
二、国旗 22
四、国庆 23
三、国徽 23
第一节 从日耳曼人到法兰克王国(至公元10世纪初) 25
一、日耳曼部落 25
二、法兰克王国 26
第二节 德意志国家的建立和德意志帝国的盛衰(911-1500年,德国的封建社会) 28
一、德意志国家的建立 28
二、德意志皇权的衰落 29
三、帝国向外扩张 30
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30
一、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 31
第三节 从宗教改革到德国统一前后(1500-1900年,德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31
二、三十年战争 32
三、普鲁士的兴起和普奥之争 33
四、拿破仑占领下的德国 34
五、1848至1849年的德国资产阶级革命 35
六、德国的统一和俾斯麦的内外政策 36
第四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914-1945) 37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 37
二、十一月革命和魏玛共和国 38
三、德国纳粹主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39
第五节 德国的分裂(1945-1949年) 41
一、波茨坦协定 41
二、非纳粹化运动 43
三、“马歇尔计划”和货币改革 44
四、第一次柏林危杋--柏林封锁 45
五、两个德国的成立(1945-1949年) 46
六、德国分裂的原因 47
第六节 两个德国(1949-1990年) 48
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48
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54
第七节 德国的统一(1990-) 58
一、统一的背景 58
二、统一进程 60
三、统一后的德国 62
第一节 《基本法》 68
一、国家制度 68
二、公民的基本权利 70
三、《基本法》的修改 71
第二节 联邦制与自治 72
一、联邦制的由来 72
二、联邦和州的权限划分 73
三、地方自治--州和地方政府 74
第三节 国家机构 75
一、联邦议院 75
二、联邦参议院 78
三、联邦总统 80
四、联邦政府 82
五、联邦宪法法院 86
第四节 选举制度和选举 88
一、混合选举制 88
二、百分之五限制条款 89
三、选举和竞选活动 90
第五节 政党和群众组织 93
一、政党概貌 93
二、议会内的政党 97
三、议会外的政党 107
四、群众组织 108
第一节 德国外交环境的变化 112
一、德国和欧洲政局的变化 112
二、新外交政策 113
一、与北约的关系 114
第二节 德国与北约和美国的关系 114
二、与美国的关系 116
第三节 德国与欧洲一体化 117
一、欧洲一体化进程 117
二、4个里程碑--“申根条约”、“欧洲统一文件”、“马约”和“阿约” 118
三、欧盟东扩 120
四、德国在欧盟中的地位和作用 121
五、欧盟机构 125
六、欧盟标志、地图和统计表 128
一、发展援助的宗旨 133
第四节 德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133
二、发展援助 134
三、外交侧重点 135
第五节 德国在世界上 136
一、德国与欧洲理事会和欧安会 136
二、德国与联合国 137
三、德国对外文化政策和机构 139
第六节 中德关系 141
一、历史上往来(至1949年) 141
二、1949年后的中德关系 146
第一节 概述 155
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155
二、经济奇迹的由来 161
三、社会市场经济 163
第二节 经济体制的运转 166
一、宏观调控 166
二、原民德地区体制转轨及其困难 168
三、经济发展的阻力 171
一、联邦劳工局 175
第三节 劳工市场 175
二、就业状况 176
三、失业救济 176
四、反失业措施--经济体制改革 177
第四节 工业 180
一、概述 180
二、工业定位因素 183
三、工业区类型 184
四、工业布局和主要工业区 186
五、工业部门 188
二、能源政策 193
第五节 原料和能源 193
一、能源现状 193
三、能源消耗结构变化 195
第六节 手工业 195
一、手工业重要地位 195
二、手工业组织 196
第七节 商业 197
一、商业结构改革 197
二、超市、跳蚤市场和杂货铺 197
一、外贸的重要地位 198
三、营业时间 198
第八节 对外经济 198
二、国际收支 200
三、商品结构和贸易伙伴 200
四、资本输出与输入 202
第九节 农业、林业和渔业 202
一、农业结构变化 202
二、农业自然条件和农畜产品 203
三、农业政策 204
四、农业发展趋势 205
五、林业 206
六、渔业 207
第十节 其他经济部门 208
一、财政 208
二、金融 211
三、邮电 214
四、交通 217
五、旅游业 220
一、社会结构的演变 225
第一节 社会结构 225
二、阶层社会的标志 226
三、社会的结构图 227
第二节 社会群体 229
一、社会组成 229
二、普鲁士公务员制度 231
三、德国公务员制度 231
四、外籍居民 233
第三节 德意志民族主义和排外 235
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形成 235
二、极端民族主义的思想和理论 239
三、两德统一后的排外形势 244
四、德日两国反省历史态度的比较 257
五、德国人和犹太人 260
第四节 德意志民族的特征 274
一、德意志民族的范畴 274
二、日耳曼人、德意志人和德国人 276
三、德意志民族精神 278
四、德国人的性格 281
一、劳资关系 288
第五节 社会伙伴 288
二、劳资协定、斗争与合作 290
三、共同决定权 291
第六节 社会福利 293
一、民主社会主义的宗旨 293
二、社会保障法的发展阶段 295
三、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296
第七节 市政建设和环境保护 304
一、住宅建设与居住环境和条件 304
二、环境保护 308
一、家庭 315
第八节 社会生活 315
二、妇女 317
三、青年 319
四、体育 322
五、宗教团体 324
六、群众业余团体 326
第一节 国防 328
一、国防政策的调整 328
二、联邦国防军 329
三、向海外派兵,参加维和活动 330
四、军事民主 331
五、拒服兵役和民事性劳务 332
第二节 公安 334
一、公安机构 334
二、国家安全机构 335
第一节 教育 338
一、教育体制 338
二、高等教育 343
三、成人教育 355
一、历史和现状 357
第二节 科学研究 357
二、科研政策和机构 358
第三节 文学 360
一、发展简况 360
二、德国现代著名作家 362
第四节 文化生活 364
一、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 364
二、博物馆 365
三、出版社和书籍 366
四、戏剧和音乐 368
五、电影 370
六、宣传媒体 372
七、“主流文化”和“多元文化”之争 379
第一节 社交与礼仪 381
一、作客 381
二、送礼 383
三、小费 384
第二节 饮食文化 385
一、饮食品种 385
二、用餐时间和内容 386
三、宴请 387
第三节 节日 388
一、节日的种类 388
二、除夕与元旦 389
三、狂欢节 390
四、复活节 391
五、劳动节 392
六、圣灵降临节 392
八、圣诞节 393
七、国庆节 393
九、其他节日 395
第四节 习俗种种 397
一、结婚 397
二、出生与洗礼 398
三、生日和上学 399
四、葬礼 399
五、习俗禁忌 400
第一节 巴登--符腾堡(简称巴符州) 401
一、哲学家和思想家之州 401
二、发达的工业 402
第二节 自由州巴伐利亚(简称巴州) 403
一、文化和古迹 403
三、历史 403
二、工业和高科技 404
三、历史 404
第三节 自由汉萨市--不来梅 405
一、大型港口城市 405
第四节 自由汉萨市--汉堡 406
一、通向世界的门户 406
二、历史 406
二、最富的州 407
三、历史 407
第五节 黑森 408
一、经济中心 408
二、历史 409
第六节 下萨克森 410
一、工业博览会 410
二、传统的现代化工业 410
三、历史 411
一、工业中心 412
第七节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简称北威州) 412
二、文化和休闲 413
三、历史 414
第八节 莱茵兰--法耳次(简称莱法州) 414
一、葡萄园和工业 414
二、文化古迹 415
三、历史 415
第九节 萨尔 416
一、工业区 416
一、北欧和中东欧的“转运站” 417
二、历史 417
第十节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简称石荷州) 417
二、经济转轨 418
三、历史 419
第十一节 柏林 419
一、全国的中心 419
二、历史 420
三、展望未来 421
一、普鲁士遗产 422
第十二节 勃兰登堡 422
二、历史 423
第十三节 梅克伦堡--福尔波莫尔恩(简称梅福州) 423
一、千湖之州 423
二、历史 424
第十四节 自由州萨克森 425
一、东部的工业中心 425
二、“易北河畔的佛罗伦萨” 425
一、哈尔茨山的“一颗明珠” 426
第十五节 萨克森--安哈尔特(简称萨安州) 426
三、历史 426
二、工业 427
三、历史 427
第十六节 自由州图林根 428
一、“德国的绿色心脏” 428
二、魏玛--文化中心 429
附录一 部分汉德专门名词和术语译名对照表 430
附录二 部分汉德人名对照表 444
附录三 部分汉德地名对照表 449
参考书目录 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