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文学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健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0826710
  • 页数:494 页
图书介绍:这是一部具有自由思索和民间立场的和青文学史。作者以坚卓的努力与敏锐识见,从将近半个世纪浩瀚的知青文学资料中,穷本溯源,剥伪存真,精炼出独特于太多流行的、统一的、通俗的言说的真知,形成了这部具有思想含量的中国知青文学史志、缜密、生动、翔实而又富有真相、真况容量。尤为可贵的是作为文化、生命、精神浩劫年代的亲历者,其作其文拒绝讳言知青文学洗生中的自愚、自阉、自锢、自庸、自恋,直逼其深远的历史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直取其血脉、细胞、基因乃至溃疡与脓痛,精剖细析。内中有关奠定知青文学基础的红卫生命文学的卷章,原始资料涌着冷凛的批判意识和拒绝趋奉的执拗的诚实,读来或汗颜或惊警不悦,百感莫辩。

编者的话 希望在于民间文本[岳建一] 1

说明[杨健] 1

[第一卷]20世纪50年代初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知青文学(1953-1966年) 3

第一章 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的知青文学 3

一 城乡分治与前14年的上山下乡运动 3

二 50年代的回乡知青文学 6

三 60年代的回乡知青文学 17

四 20世纪60年代的城市知青文学 31

第二章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新生代文学沙龙 50

一 三年“调整”时期的意识形态斗争 50

二 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中全会后的意识形态 52

三 文艺沙龙和新生代文艺复兴的梦想 54

[第二卷]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文学(1966-1968年) 67

第三章 红卫兵文学 67

一 红卫兵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67

二 中学红卫兵群体的构成 72

三 绝对权威主义对红卫兵文学的影响 77

四 红卫兵的文艺宣传 83

五 中学红卫兵的话剧 89

六 红卫兵诗歌 92

七 红卫兵小说 103

第四章 红卫兵群体向知青群体的历史性过渡(1968-1969) 114

一 红卫兵运动的结束和浪漫主义之风的兴起 114

二 红卫兵群体向知青群体的历史性过渡 117

三 红卫兵运动终结时期的红卫兵文学 137

一 知青文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 159

[第三卷]“文革”时期的知青文学(1969-1978年) 159

第五章 “文革”上山下乡运动初期的知青文学(1969-1971年) 159

二 知青群体的形成--大冲突、大走串、大融合 164

三 知青文学的两种文化形态--组织文学与非组织文学 172

四 城市沙龙中的知青文学 192

第六章 “文革”上山下乡运动中期的知青文学 210

一 上山下乡运动中期知青文学的历史背景 210

二 知青文艺沙龙和民间艺术群落 218

一 上山下乡运动后期知青文学的历史背景 254

第七章 “文革”上山下乡运动后期的知青文学(1973.8-1976.10) 254

二 阴谋集团扶持的知青文学 260

三 后权威主义的红卫兵文艺 278

四 对知青沙龙的围剿与反围剿 283

第八章 过渡时期的知青文学(1976.10-1978.12) 302

一 知青群体的解体与知青文化群落的转型 302

二 民间写作向主流位置的进军与退潮 312

[第四卷]新时期的知青文学(1978-1989年) 319

第九章 新时期前期的知青文学(1978-1984) 319

一 新时期知青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319

二 “改革文学”中的知青文学 321

三 “伤痕文学”主题下的知青文学 324

四 农村知青文学 328

五 “悲壮的青春”--对知青运动的命名 333

六 乡村之恋--价值体系的失落与寻求 336

七 “文革”“地下文学”的公开化 344

一 新时期后期知青文学的历史背景 356

第十章 新时期后期的知青文学(1985-1989年) 356

二 “寻根文学”中的知青小说 360

三 “改革文学”中的知青小说 363

四、“悲壮的青春”--宏大叙事的形成 368

五、“新现实主义”的知青文学--从批判现实主义到新写实主义 373

[第五卷]后新时期的知青文学(1990-2000年) 389

第十一章 思想重建与文艺论争 389

一 后新时期的文学界与理论界 389

二、知青学人与知青作家 395

第十二章 后新时期的知青文学 415

一、对知青运动的再命名 416

二、知青回忆录的出版 420

三 知青文学的影视化和商业化 429

四、“悲壮的青春”叙事的发展 434

五、生存主义的“宏大叙事” 437

六、知青文学“私人叙事”的产生 446

七、晚生代与知青文学 452

后记 463

资料索引 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