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本卷导论 1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述评 11
第一节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13
第二节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16
第三节区位理论分析方法 23
第四节分析方法评论 26
第二章 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 57
第五节分析方法再论 57
第一节联系因素之一:食粮 58
(一)人口与食粮 59
(二)食粮与经济活动的区位化 63
(三)收入与对粮食的需要 65
第二节联系因素之二:原料 72
(一)加速原理与周期变动 72
(二)原料成本与工业区位 79
第三节联系因素之三:劳动力 83
(一)人口与劳动力供给 84
(二)人口的职业转移——劳动力自农村转入工商业以及自工商业转入农业 89
第四节农民作为买者与卖者 95
(一)农民作为买者 96
(二)农民作为卖者 100
第五节农业对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作用 104
第六节农产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111
第七节关于“需求弹性”的概念和公式渊源的探讨 117
第一节工业化与产业革命 139
第三章 工业化的理论 139
第二节 工业演进中的发动因素与限制因素 151
(一)发动因素:企业创新管理才能及生产技术 155
(二)限制因素:资源及人口 160
第三节工业化的类型 166
(一)工业化的开始 167
(二)工业化的程序和阶段 171
(三)工业化的速度 182
第四节关于“工业化”定义的重新表述及其说明 190
第五节 “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联系 194
第六节智力投资或“人力资本”投资 200
第七节关于工业化“起步”或经济“起飞”问题 206
第四章工业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 215
第一节 工业发展与农业改良 216
第二节当作生产单位的农场 221
第三节农业机械化 230
(一)机械化的方式 230
(二)机械化的条件 233
(三)机械化对于生产的影响 237
第四节农作方式的重新定向 247
第五节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 255
第六节土地改革是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266
第五章工业化对于农场劳动的影响 281
第一节关于“补偿作用”的诸种学说 282
第二节劳动在农业收入中所得的份额 291
第三节劳动力从农场到工厂的转移 298
(一)关于行业间及区域间劳动力转移的学说 298
(二)机器代替农场劳动力 305
(三)工业对于农场劳动力的吸引和吸收 309
第六章 农业国的工业化 317
第一节农业与中国的工业化 319
(一)简释 319
(二)农业在工业化中的作用 322
(三)农业上的调整 324
第二节从工业国到农业国的资本移动 329
(一)农业与工业之间贸易的特征和转变 340
第三节农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贸易 340
(二)农业国与工业国的贸易条件 344
(三)农业国工业化对于老工业国的影响 347
第四节外贸、外资与经济发展 351
结语 367
附录(一)对“工业”概念的探讨 375
附录(二)农业作为一种“工业”与农业对等于工业 380
参考书目 385
英汉人名对照 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