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辐射防护 1
1.1 引言 1
1.2 辐射防护原理 2
第二章 物质与辐射 7
2.1 物质的构造 7
2.2 物质的原子理论 7
2.3 原子的结构 7
2.4 原子核 9
2.5 原子的电子 18
2.6 电磁波 21
2.7 游离 26
第三章 放射性与X射线 28
3.1 放射性 28
3.2 放射性衰变的形式 37
3.3 衰变程度 40
3.4 核反应 42
3.5 产生X-射线 47
第四章 游离辐射与物质之互应作用 52
4.1 辐射衰减与吸收 52
4.2 吸收系数 54
4.3 吸收过程 60
4.4 β-射线与物质之互应作用 66
4.5 α-射线之吸收 68
4.6 中子吸收 69
5.2 辐射单位 70
5.1 引言 70
第五章 辐射剂量测定术 70
5.3 强度、暴露剂量与吸收剂量 72
5.4 剂量等值(R.B.E.剂量) 76
5.5 放射性同位素的辐射暴露 80
5.6 X-射线的照射 86
第六章 游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88
6.1 引言 88
6.2 细胞的构造 88
6.3 细胞的分裂 89
6.4 细胞的游离辐射效应 96
6.5 游离辐射的遗传效应 98
6.6 游离辐射的躯体效应 104
6.7 摘要 106
第七章 辐射防护基本标准 107
7.1 国际放射性防护委员会的劝告 107
7.2 辐射暴露的种类 107
7.3 「最大许可剂量」的观念 110
7.4 职业性暴露(A类)的最大许可剂量 113
7.5 特殊团体的暴露 117
7.6 一般公众所受之暴露 117
第八章 体内辐射的防护 120
8.1 引言 120
8.2 有关体内辐射方面国际放射性防护委员会的劝告 120
8.3 最大许可暴露值的计算 123
8.4 在空气中多水中核种的浓度 125
9.1 引言 130
第九章 体外辐射的防护 130
9.2 X-射线的防护 131
9.3 由密封辐射源放出的伽马射线的防护 136
9.4 操作辐射源时对伽马射线的防护 138
第十章 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之设计 144
10.1 绪论 144
10.2 放射性核种之分类 146
10.3 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之分类 146
10.4 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的设计布置 147
第十一章 辐射防护度量 153
11.1 引言 153
11.2 辐射防护的责任 153
11.3 个人所受到暴露的测量 154
11.4 环境照射之测量 161
附录A 单位 164
附录B 对於辐射问题有关的资料用 166
索引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