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 1
第一节 19世纪末的列强 1
一 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1
二 对华侵略及其矛盾斗争 11
第二节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 22
一 义和团的初期斗争 22
二 义和团的组织特色和行动纲领 28
第三节 清政府的对外对内政策 32
一 清政府的对外态度和军事概况 32
二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 38
第一节 列强威逼清政府取缔义和团 43
第二章 列强策划武装干涉 43
第二节 列强谋划亲自出兵 51
第三节 “使馆卫队”侵入北京 58
第三章 西摩联军的出动与溃败 64
第一节 抢车登程 64
一 中外矛盾的加剧 64
二 西摩联军登程 69
三 列强初争统帅权 73
第二节 受阻与败退 76
一 廊坊之战 76
二 与清军的第一次交锋 80
附图目录 81
附图二 西摩联军北犯、撤退示意图 81
三 西摩联军败退天津 86
第一节 列强在京内肆虐挑衅行为的升级与中国军民的反击 90
第四章 联军夺取大沽炮台 90
附图三 列强“使馆卫队”枪杀中国人民及公使馆区域示意图 92
第二节 大沽激战 98
一 大沽的战略地位与清军的防务 98
二 联军在进攻前的作战部署 99
附图四 大沽之战示意图 103
三 激战的经过 106
四 大沽失守的原因及其影响 112
一 紫竹林租界的新使命 119
第五章 八国联军进犯天津 119
第一节 列强在紫竹林租界的挑战 119
二 联军出击武备学堂 123
附图五 天津之战地理位置示意图 127
一 联军增援紫竹林 129
第二节 联军受困紫竹林租界 129
二 联军摧毁东局子和争夺车站 131
三 联军策划新反扑 136
第三节 联军攻占天津 139
一 联军突围紫竹林 139
二 联军攻占天津城 146
三 天津战役的影响 152
第六章 津城蒙难 156
第一节 “征服者”的暴力 156
第二节 “都统衙门”统治下的天津 161
一 “天津都统衙门”的出台及演变 161
二 “天津都统衙门”的军事殖民统治 169
一 俄国首先强行划界 181
第三节 列强争占租界 181
附图六 天津九国租界区域划分示意图 183
二 英德两国的沉默和英俄两国的军事冲突 186
三 各国抢占租界 189
第七章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194
第一节 列强在进军北京前后的勾心斗角 194
一 列强对增兵问题的争论和行动 195
二 列强对统帅权的继续争夺 203
三 联军对进犯北京的日程争吵不休 210
第二节 联军进犯北京 215
一 北犯联军的兵力部署 215
附图七 八国联军进犯北京路线图 216
二 清政府对联军北犯的态度及清军在津、京间的布防 218
三 北仓、杨村之战 222
四 清军大溃退 226
五 通州—进犯北京的最后一站 229
一 清政府的北京城防及破城前的交涉 233
第三节 北京陷落 233
二 俄军抢先攻城 236
三 日、美军的行动 238
附图八 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示意图 238
四 英军首先迸入使馆区 241
五 清廷“西巡”与皇城之战 243
六 北堂之战 246
第八章 京都悲剧 249
一 焚毁 250
第一节 联军在京城的烧杀淫掠罪行 250
二 杀戮 252
三 淫虐 255
四 劫掠 256
第二节 铁蹄践踏紫禁城与京城的分区占领 274
一 联军示威紫禁城 274
二 京城的分区占领与“管理北京委员会” 275
附图九 七国分占北京城示意图 277
第九章 列强的新矛盾及《英德协定》 284
第一节 议和代表之争 284
第二节 撤军撤使之争 296
第三节 俄、英、德三国关系的新变化 308
一 关内外铁路之争 309
二 《英德协定》的出笼及其影响 314
第十章 联军的骚扰报复和扩大侵略 322
第一节 清廷西逃后的乞和活动及阻击防御 322
第二节 联军在瓦德西到任之前的肆虐活动 328
第三节 联军争夺山海关和关内外铁路 336
一 联军统帅瓦德西到任 336
二 联军对山海关和秦皇岛的争夺 338
三 英俄继续争夺关内外铁路 348
一 南侵保定计划的提出、分歧与落实 357
第四节 联军南侵保定 357
二 四国联军对保定及周围地区的“惩罚” 360
三 “权理保阳司” 369
四 联军进犯山西 373
五 联军兵逼山东 382
第五节 联军北犯张家口 386
第十一章 《辛丑条约》的谈判和签订 394
一 《议和大纲》的提出 394
第一节 关于议和签约的谈判 394
二 关于和约细节的谈判 405
第二节 《辛丑条约》的签订与八国联军撤出中国 423
一《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423
二 八国联军撤出中国 430
结束语 435
附录一 八国联军侵华记事 440
附录二 参考书籍举要 459
附录三 外国人名中外文对照表 470
后记 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