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针灸治疗作用 1
一、疏通经络 1
二、扶正祛邪 1
三、调和阴阳 2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3
一、清热与温寒 3
二、补虚与泻实 3
三、局部与整体 5
四、治标与治本 5
五、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6
第三节 针灸辨证论治纲要 7
一、八纲证治 7
二、脏腑证治 9
三、气血证治 14
四、经络证治 16
第四节 针灸配穴处方 20
一、选穴原则 20
二、配穴方法 22
三、处方的组成 24
四、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24
第一节 高热 29
第二章 急症 29
第二节 痉证 31
第三节 厥证 33
第四节 脱证 34
第五节 剧痛证 35
一、心绞痛 35
二、胃痉挛 36
三、胆绞痛 37
四、泌尿系绞痛 39
第三章 内科病证 41
第一节 感冒 41
第二节 咳嗽 42
第三节 哮病 46
第四节 喘病 48
第五节 肺痨 51
第六节 疟疾 53
第七节 中暑 55
第八节 呕吐 56
第九节 呃逆 59
第十节 胃脘痛 61
第十一节 泄泻 64
第十二节 痢疾 67
第十三节 便秘 69
第十四节 黄疸 71
第十五节 胁痛 73
第十六节 胸痹心痛 75
第十七节 心悸 77
第十八节 不寐 80
第十九节 郁病 82
第二十节 癫病 85
第二十一节 狂病 87
第二十二节 痫病 88
第二十三节 头风 91
第二十四节 面痛 94
第二十五节 面瘫 95
第二十六节 眩晕 96
第二十七节 水肿 98
第二十八节 淋证 100
第二十九节 癃闭 104
第三十节 消渴 106
第三十一节 中风 108
第三十二节 痹证 113
第三十三节 痿证 115
第三十四节 无脉症 118
第三十五节 遗精 119
第三十六节 阳痿 122
第三十七节 早泄 124
第三十八节 男性不育症 126
第四章 妇科病证 129
第一节 月经不调 129
一、月经先期 129
二、月经后期 130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31
附:功能失调性月经紊乱 133
第二节 痛经 133
附:子宫内膜异位症 136
第三节 闭经 137
第四节 经行乳房胀痛 140
第五节 崩漏 141
第六节 绝经前后诸症 143
第七节 带下病 145
第八节 阴痒 147
第九节 不孕 149
第十节 妊娠恶阻 152
第十一节 滞产 153
第十二节 子痫 155
第十三节 胎位不正 157
第十四节 胞衣不下 158
第十五节 恶露不绝 160
第十六节 恶露不下 162
第十七节 产后血晕 163
第十八节 乳少 164
第十九节 阴挺 166
第五章 儿科病证 169
第一节 急惊风 169
第二节 痄腮 170
第三节 顿咳 172
第四节 疳疾 174
第五节 小儿遗尿 176
第六节 积滞 177
第七节 小儿麻痹后遗症 178
第八节 小儿脑性瘫痪 180
第九节 小儿多动症 182
第六章 皮外骨伤科病证 184
第一节 蛇串疮 184
第二节 湿疮 186
附:四弯风 188
第三节 瘾疹 189
第四节 狐惑病 192
第五节 粉刺 194
第六节 疔疮 196
第七节 丹毒 198
第八节 瘿病 200
第九节 瘰疬 203
第十节 乳痈 205
第十一节 乳癖 208
第十二节 肠痈 209
第十三节 破伤风 211
第十四节 痔疮 213
附:脱肛 215
第十五节 筋疣 216
第十六节 落枕 217
第十七节 肘劳 218
第十八节 漏肩风 219
第十九节 腰脊痛 221
附:坐骨神经痛 222
第七章 五官科病证 224
第一节 麦粒肿 224
第二节 上睑下垂 225
第三节 胞轮振跳 227
第四节 冷泪症 229
第五节 天行赤眼 230
第六节 青盲 232
第七节 暴盲 233
第八节 近视眼 235
第九节 斜视 237
第十节 色盲症 239
第十一节 耳胀、耳闭 240
第十二节 脓耳 241
第十三节 暴聋 243
第十四节 鼻渊 245
第十五节 鼻衄 246
第十六节 咽喉肿痛 248
第十七节 牙痛 249
第十八节 口疮 251
一、子午流注的涵义与源流 254
第八章 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 254
第一节 子午流注 254
二、子午流注纳子法的运用 255
三、子午流注纳甲法的运用 256
四、子午流注推算法 261
第二节 灵龟八法 267
一、八法的起源及由来 267
二、八脉交会八穴 267
三、八脉八穴与九宫八卦 267
四、灵龟八法的运用 268
二、针灸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272
一、针灸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272
第九章 现代研究与针刺麻醉 272
第一节 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 272
三、针灸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274
四、针灸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275
五、针灸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276
六、针灸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277
七、针灸对血液成分及流变性的作用 277
八、针灸对物质代谢的作用 278
九、针灸对免疫系统和防御功能的作用 279
十、针灸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282
十二、针灸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283
十一、针灸对特种感官的作用 283
十三、针灸的镇痛作用 285
十四、影响针灸作用的因素 288
第二节 针刺麻醉 291
一、作用特点 291
二、施术方法 292
三、穴位的选择和组合 293
四、辅助用药 294
五、适应范围 295
六、临床应用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