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序 1
目次 1
第一编 新文学史第一期 3
(一九一八——一九二八的十年间) 3
导论 五四运动之前和五四运动之后的 3
文化思想 3
一 新文化思想与新文学的关系 3
二 辛亥革命前后的文化思想情况 3
三 五四运动前夕的文化思想发展的特征 5
四 五四运动的本质和五四运动在文化革命史上 7
的划时代的意义 7
五 五四文化运动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9
六 五四运动在发展路上的两个潮流 9
注意的四个关键问题 11
七 理解五四前后的文化思想发展过程必须 11
第一章 新文学的五四时期 13
第一节 五四前夕的文学改革运动的性质 13
一 二十世纪初年到辛亥革命之间的资产阶级同 13
文学的关系 13
二 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期中的文学 16
界情况 16
三 一九一七年初《新青年》上的“文学革命”理论 18
的阶级本质 18
四 五四前夕的新文学中的左派和右派以及他 20
们在创作中在理论斗争中所表现的不同态度 20
五 五四前夕的文学改革运动的性质 27
(一)《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作品的思想意义 29
作品 29
一 鲁迅初期作品的特征 29
一 新文学的开端:鲁迅的批判的现实主义 29
义和积极的浪漫主义 29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的主流:批判的现实主 29
(二)《风波》《明天》《故乡》……等作品中的主人公的阶级性 37
(三)鲁迅初期作品在形式上的独创性 42
二 鲁迅初期创作方法的特征 42
(一)鲁迅的创作态度及其所体现的文学观 42
(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根本原则 44
(三)鲁迅的现实主义的革命性及其历史根源和 45
社会根源 45
(四)鲁迅的批判的现实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47
(五)鲁迅的批判的现实主义的历史评价 48
三 五四时期的批判的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48
《阿Q正传》 48
(一)《阿Q正传》的思想性问题 48
(二)《阿Q正传》的艺术性问题 53
(三)鲁迅初期的创作方法在《阿Q正传》中的 58
体现 58
二 积极的浪漫主义,郭沫若初期作品 61
《女神》的特色 61
一 浪漫主义的根本精神和浪漫主义的两种主要 61
形态 61
二 五四时期的小资产阶级浪漫主义作品及其产 63
生条件 63
三 以《凤凰涅槃》为代表的《女神》的特色 64
四 郭沫若的积极的浪漫主义的历史评价 67
第三节 五四时期的一般的进步作家 68
第四节 五四新文学阵营中的右翼的作品的 82
特点 82
第五节 五四新文学的弱点,新文学中的消 92
极因素 92
一 五四时期的进步创作理论的局限性 92
资产阶级批评家的反动政治立场 94
二 文学批评中的资产阶级形式主义观点方法和 94
三 五四时期的创作中的消极因素 100
(一)作品中的封建性和洋奴性 100
(二)作品中的超阶级的人类爱 102
(三)作品中的知识分子的空虚和堕落倾向 104
(四)作品中的对工农兵的歪曲描写 106
(五)作品中的追求形式的倾向 109
四 作品所反映的当时作家们的思想的矛盾情况 111
第二章 新文学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13
前后 113
第一节 新文学运动深入时,古文派的反攻 113
和新文学阵营的分化 113
反封建斗争”之间的分化 116
家对投降主义的抨击 116
一 资产阶级文学家向封建古董投降和革命文学 116
第二节 新文学阵营在“向封建势力和帝国 116
主义势力投降”和“进一步深入反帝 116
二 资产阶级文学家进一步洋奴化和革命文学家 119
对洋奴思想的抨击 119
三 资产阶级文学家进一步发展五四新文学中的 120
消极因素,形式主义向右的发展 120
阶级道路”之间的分化 126
一 分化中的资产阶级道路 126
第三节 文学家在“资产阶级道路”和“无产 126
二 分化中的无产阶级道路:革命的民主主 131
义文学家向马克思主义文学家的初步 131
转变 131
一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与新文学发展的 131
关系 131
(一)五四以后文化生力军的出现和进步的文 131
学家们的文学活动的展开 131
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134
(二)反映在作品中的小资产阶级文学家们所受 134
(三)小资产阶级文学家的初步马克思主义化 140
(四)初步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学作品 146
(五)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革命活动在文学中的 149
反映 149
(六)初步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158
二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鲁迅,他的矛盾 169
及其发展 169
(一)现实主义者的鲁迅的战斗生活和他的一贯 169
的战斗精神 169
(二)鲁迅的悲观怀疑及其产生根源 177
(三)鲁迅的思想和生活中的矛盾的解决 179
(四)表现在文学观的发展中的鲁迅的转变过程 181
(五)鲁迅思想斗争的胜利及其在新文学运动发 186
展上的重要性 186
(一)在分化和破灭中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 187
子的文学作品的特征 187
步作品和他们的开始向共产主义的方向转进 187
三 革命的小资产阶级文学家的反帝反封建的进 187
(二)郭沫若的《卓文君》成仿吾的《欢迎会》等等 188
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 188
(三)茅盾的《三部曲》叶绍钧的《潘先生在难中》 196
等等作品所反映的知识分子 196
(四)利民的《三天劳工底自述》王任叔的《疲惫 201
者》等等作品所表现的创作倾向 201
(五)革命的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学家向马克 206
思主义者的转变 206
四 革命作家的创作方法中的主观主义,五四新 211
文学中的消极因素,形式主义向“左”的发展 211
结束语 218
附录 《文学革命论》及其作者当年的思想 223
后记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