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教学能力的内容 1
一、分析教材的能力 2
二、教学设计能力 2
三、组织与管理教学的能力 3
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3
五、正确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 4
六、活动课教学的能力 5
七、教学评价能力 5
八、教学研究和教育实验的能力 6
九、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6
第二节 教学能力的基本特点 7
一、专业性 7
二、综合性 8
三、实践性 9
四、发展性 10
五、差异性 10
第三节 教学能力的基础 11
一、学科专业知识是形成教学能力的知识基础 11
二、教育科学知识是形成教学能力的理论基础 13
三、教学技能是形成教学能力的技术基础 15
四、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是教学能力的发展基础 17
第四节 教学能力的作用 19
一、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的保证 20
二、教学能力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条件 23
三、教学能力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重要基础 24
四、教学能力是巩固教师专业思想的重要因素 24
五、教学能力是进行教学改革,开拓教育科学新领域的基本条件 25
第五节 提高教学能力的基本要求 27
一、要突出实用性 28
二、要主动积极参与 30
三、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1
四、要注重目标性和计划性 33
五、要注重全面发展 34
第六节 提高教学能力的方法 34
一、更新观念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前提 35
二、学习运用先进的教学体系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36
三、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是学习和运用的重点内容 37
四、“学、练、用、研、改”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基本环节 38
五、“说、上、评、研、赛”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活动载体 40
六、以“三个提高”为标准 41
一、钻研教学大纲的重要意义 43
第二章 分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 43
第一节 深入研究教学大纲 43
二、钻研教学大纲应把握的主要内容 44
三、把握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50
第二节 分析和处理教材 52
一、钻研教材的主要作用 52
二、分析处理教材的程序与方法 53
三、分析处理教材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 62
四、提高分析和处理教材能力的途径 63
第三章 教学设计能力 67
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说 68
一、教学设计的内涵 68
二、教学设计的依据 68
三、教学设计的原则 71
四、教学设计要素的操作要点 72
五、教学设计的步骤 75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设计 76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与功能 76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 77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 80
第三节 教学结构的设计 84
一、教学结构的整体设计 84
二、教学结构模式的设计 88
第四节 教学方法的设计 98
一、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 98
二、教学方法设计的程序 99
第五节 教学媒体的选用设计 100
三、教学方法设计的要求 100
一、教学媒体的特征 101
二、教学媒体的选用 103
第六节 教学设计方案 109
一、单元教学设计用表的填写与实例 109
二、课堂教学设计用表的填写与实例 113
第七节 提高教学设计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19
一、教学设计能力训练的目标 119
二、教学设计能力训练的途径 120
三、教学设计能力训练的方法 121
第四章 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125
第一节 课堂教学组织能力 125
一、教学组织的作用 126
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127
三、教学组织的原则 128
四、教学组织能力 130
五、提高课堂教学组织能力的方法 137
第二节 课堂教学管理能力 139
一、课堂教学管理的分类 140
二、课堂教学管理的类型及其表现形式 141
三、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因素——教师控制能力 143
四、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能力的方法 148
第五章 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154
第一节 教学语言应具有的特征 154
一、教学语言应具有教育性 155
二、教学语言应具有知识性、科学性 155
三、教学语言应具有针对性 156
四、教学语言应具有简明性 156
一、语音及发音要求 157
五、教学语言应具有启发性 157
第二节 教学语言的构成及其要求 157
二、词及用词要求 158
三、语法及课堂用语要求 160
四、语调、语言节奏、语速、响度及要求 161
第三节 教学语言的分类要求与表达 163
一、导语的要求与表达 163
二、阐释语的要求与表达 165
三、提问语的要求与表达 167
四、应变语的要求与表达范例 168
五、结语的要求与表达 169
第四节 板书和态势语 170
一、板书及其原则、要求 170
二、态势语言要求 172
一、加强口语表达能力的基本功训练 173
第五节 提高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173
二、正确运用教学语言的表达方法 174
三、坚持“三多”训练法 175
第六章 正确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 177
第一节 教学方法的概念 177
一、教学方法的意义 177
二、教学方法的特点 179
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 181
一、教学方法选择的原则 181
二、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182
三、教学方法选择的程序 183
四、教学方法选择的范例 184
一、讲授法 186
第三节 基本教学方法的运用 186
二、谈话法 188
三、演示法 189
四、练习法 189
五、讨论法 192
六、复习法 193
七、实验法 194
第四节 综合教学方法的运用 196
一、尝试教学法 196
二、反馈教学法 197
三、发现教学法 199
四、程序教学法 202
五、掌握学习教学法 204
一、认真学习,全面掌握 206
第五节 提高运用教学方法能力的途径 206
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207
二、加强教和学的整体优化 207
四、注意教学方法的时代特色与现代化走向 208
第七章 活动课教学的能力 209
第一节 活动课的作用 209
一、活动课程是沟通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桥梁 209
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210
三、培养学生的生产和生活技能,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211
四、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211
五、培养学生的交往、环境和审美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212
第二节 活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213
一、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 213
二、活动课程的基本特点 214
一、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系列 216
第三节 活动课教学的基本环节与方法 216
二、活动课的设计和准备 217
三、活动的组织与进行 219
第四节 活动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219
一、必须要有正确、适当的教学目标 220
二、活动内容必须形成科学的系统与序列 220
三、要充分体现学生的活动自主性 221
四、充分做好活动的准备和指导 222
五、要对活动进行科学的组织与管理 223
第五节 提高活动课教学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224
一、提高认识,形成活动课教学的正确指导思想 224
二、形成活动课教学的知识体系 225
四、掌握有关活动课教学的一般方法和主要程序 226
三、形成与活动相关的技能特长 226
五、深入研究与实践 227
第八章 教学评价能力 229
第一节 教学评价概述 229
一、教学评价的意义 229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 231
三、教学评价的原则 233
第二节 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234
一、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234
二、教学评价策略 247
第三节 教学过程评价 251
一、备课评价 251
二、课堂教学综合评价 254
三、考试及试题评价 258
一、训练目标 266
第四节 教学评价能力的训练方法 266
二、训练方法 267
第九章 教学研究与教育实验的能力 270
第一节 教学研究的概念 270
一、什么是教学研究活动 270
二、教学研究的本质 270
三、教学研究的特点 272
四、教学研究的功能 274
第二节 怎样进行教研活动 275
一、日常教研 275
二、专题研究 278
第三节 教育实验的概念 281
一、什么是教育实验 281
一、教育实验课题的选择 282
二、教育实验的类型 282
第四节 教育实验的步骤与方法 282
二、教育实验的步骤与方法 283
三、教育实验报告的撰写 286
第五节 提高教研教改能力的途径 300
一、学理论提高教研教改的素质 300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00
三、坚持重在参与重在付诸实践的原则 301
四、要锻炼提高教研教改的三个能力 301
第十章 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303
第一节 指导学生学习的意义 303
一、指导学生学习是教学的必需 303
二、指导学生学习是时代的要求 304
一、培养学习能力 305
第二节 指导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 305
二、指导学习方法 306
三、养成学习习惯 307
第三节 指导学生学习 307
一、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07
二、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319
三、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22
第四节 提高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328
一、遵循学习指导的原则 328
二、坚持学习指导的几个结合 331
三、抓住学习指导的关键 332
四、掌握学习指导的方法 335
主要参考文献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