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第1卷 1949-1952》PDF下载

  • 购买积分:2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承明,董志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00551517
  • 页数:1029 页
图书介绍:

导言 1

第一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时的社会经济状况 23

第一章 资源环境 23

第一节 疆域地貌与生态环境 23

一、疆域地貌 23

二、气候与生态环境 25

第二节 自然资源 30

一、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31

二、资源分布不均,相对资源量小 34

三、土地生产力水平差距很大 37

一、人口总量、民族与分布 39

第三节 人口状况 39

二、人口素质 42

第二章 旧中国的经济遗产 45

第一节 生产力发展水平 45

一、农业 46

二、工业 52

三、基础设施 56

四、文教科技 59

五、产业结构 61

六、连年战争对生产力的严重破坏 66

第二节 贸易、金融和市场发展水平 71

一、贸易 71

二、金融 74

三、市场 76

四、战争毁损与通货膨胀 79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成分和资本结构 81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 82

二、经济成分与资本结构 85

第三章 解放区的经济 91

第一节 解放区经济的形成 91

第二节 解放区的农工商贸各业 94

一、农业 94

二、工业 97

三、商业 99

四、对外贸易 104

五、外资企业 110

第三节 解放区的财政和金融 112

一、财政 112

二、金融 117

三、财经工作的逐步统一 120

第二编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27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27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 127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 127

二、1949年以前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29

第二节 1949年以后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全面发展 145

一、以“统一财经”为标志的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管理思想 146

二、以“调整工商业”和保护农民两个“积极性”为特点的协调思想 150

三、以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为目标的经济改革思想 152

四、在工业化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 156

五、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历史作用 158

第五章 国家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 160

第一节 政府经济职能形成的历史条件 160

一、解放区经济管理的特点 160

二、建国前后政府经济职能的强化 162

第二节 政府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和作用 164

一、政府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 164

二、中央与地方经济管理权限的划分 168

三、党对政府经济工作的领导 170

一、计划管理机构的建立 173

第三节 计划管理制度的初步建立 173

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计划管理 175

第六章 国营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186

第一节 国营经济的建立 187

一、没收“官僚资本”,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所有 187

二、以解放区公营经济为基础组建国营金融业与商业 192

三、苏联移交、外国转让及其他来源的国营经济 194

第二节 国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形成 196

一、明确产权,查清资产存量 197

二、国营企业的民主改革 202

三、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及基建财务制度的建立 206

第三节 国营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208

一、政府直接管理企业 209

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加强中央政府的管理权限 210

三、实行“分级管理”,注意调动地方积极性 212

第七章 农村土地改革的完成 215

第一节 土地改革以前新区农村的土地制度 216

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217

二、农民深受剥削和压迫 218

第二节 新区土地改革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220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酝酿和颁布 220

二、划分农村阶级的新规定 225

第三节 清匪反霸和减租退押 226

一、清匪反霸斗争 227

二、减租退押斗争 228

第四节 新区土地改革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地开展 231

一、新区土地改革的组织与领导 232

二、土地改革在各新解放区的开展 233

第五节 新区特殊土地问题的解决 238

一、关于城市郊区的土地问题 238

二、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问题 240

三、关于侨乡的土地问题 242

第六节 土地改革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244

一、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244

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46

四、改善了农民生活,活跃了农村经济 247

三、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247

第八章 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体制的确立 249

第一节 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 249

第二节 合作经济的发展 253

一、供销合作经济的整顿与发展 254

二、国家对农业互助合作的鼓励和引导 256

三、合作经济发展情况 259

第三节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外合营企业的发展 262

一、初级“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63

二、公私合营经济的发展 264

三、中外合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变化 267

一、土地改革后农村个体经济的发展 271

第四节 个体和私营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71

二、城市私营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77

第五节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格局的形成 281

第三编 恢复国民经济的重大举措 289

第九章 建国前后的重大经济举措 289

第一节 上海财经会议的重大决策 289

第二节 以人民币占领市场 292

一、建国前后人民币市场面临的严峻形势 292

二、以人民币占领市场的重要措施 295

第三节 调运物资,控制物价 303

一、抑制物价上涨风潮 303

二、调运物资的计划与组织 305

三、调运物资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308

四、调运物资和稳定市场目标的实现 310

第四节 “包下来”的政策和赈灾、救济 312

一、“包下来”的政策及其实施 312

二、农村赈灾 315

三、城市救济 322

第十章 财经工作的统一与调整 326

第一节 建国初期财政的困境 326

一、财政收入增长缓慢 327

二、财政支出浩大 329

三、财政赤字过大,通货膨胀剧烈 332

一、统一财经决策的形成 335

第二节 统一财经 335

二、统一财经的主要内容 337

三、统一财经的实施及其成效 343

第三节 财经体制的调整 349

一、财政体制的调整 349

二、中央与地方其他经济权限的调整 354

第十一章 调整工商业 356

第一节 物价稳定以后私营工商业的困难 357

一、私营工商业的困难状况 357

二、1950年私营工商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359

第二节 私营工商业第一次调整方针的制定与实施 364

一、《共同纲领》关于私营工商业的原则 364

二、工商业调整的具体政策 365

三、第一次私营工商业调整的具体实施 366

四、私营工商业第一次调整的成果和意义 370

第三节 私营工商业的第二次调整 374

一、“三反”、“五反”后,私营工商业面临的新困难 374

二、私营工商业再次发生困难的原因 375

三、私营工商业第二次调整的政策措施与成效 377

第十二章 大力开展城乡物资交流 383

第一节 城乡交流成为活跃经济的关键 384

一、原有城乡流通渠道萎缩 385

二、交通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城乡交流受阻 387

三、物价稳定后城乡供求关系变化 387

四、农村经济有所恢复,农副土特产品积压 388

第二节 促进城乡物资交流的主要措施 390

一、恢复和发展交通运输 390

二、鼓励私商从事城乡间的购运业务 391

三、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商业积极经营土特产品 393

四、举办物资交流会,发展农村集市贸易 396

五、银行增加商业贷款,发展押汇业务,扩大通汇网点 400

第三节 大力开展城乡物资交流的成效 401

一、扩大了商品流通,促进了市场繁荣 401

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403

三、促进了工业生产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04

第十三章 增产节约运动和“三反”、“五反”运动 406

一、增产节约运动的源起 407

第一节 增产节约运动 407

二、增产节约运动的展开 411

第二节 “三反”、“五反”运动 423

一、“三反”运动的缘起与发动 424

二、“五反”运动的发动与经过 426

第三节 增产节约运动的成果 431

一、增产节约运动对生产和改进管理的促进作用 432

二、全国增产节约概况 432

三、增产节约运动的成效与不足 436

第四编 基础设施与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441

第十四章 基础设施的恢复和建设 441

第一节 铁路的恢复和建设 441

一、原有铁路的修复与运输管理 442

二、新线建设 450

第二节 公路交通、水运业的恢复和建设 454

一、公路交通的恢复与建设 454

二、水运业的恢复与发展 459

第三节 人民航空业的建立与发展 467

第四节 邮电业的恢复和发展 470

一、邮电线路的恢复与建设 470

二、邮电业务的发展概况 472

第五节 水利设施建设 478

一、江河治理 479

二、农田水利灌溉工程 483

第六节 城市建设 486

一、城市建设方针与规划 487

二、市政建设 488

三、房屋与住宅建设 492

第十五章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494

第一节 促进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经济政策 495

一、实行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 495

二、发展城乡交流,活跃农村市场 496

三、实行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价格政策 497

四、逐步实行稳定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农业税收政策 499

五、开展爱国丰产和互助合作运动 500

六、实施抗灾救灾政策 502

一、国家财政逐年增加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 503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503

二、国家银行逐年增加对农业的贷款 504

三、农民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504

四、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 505

五、开垦荒地,增施肥料 505

六、兴办国营农场 507

七、增殖耕畜,增加农业生产动力 507

八、增补农具,推广新式农具 508

第三节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良 509

一、农作物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 509

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 512

三、土壤改良 516

四、耕作技术和栽培技术的改良 517

第四节 农业全面恢复和发展的概况 521

一、农作物业全面的恢复和发展 521

二、畜牧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527

三、渔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528

四、林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529

五、农村副业的恢复和发展 531

六、农业发展速度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532

第十六章 工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537

第一节 恢复和发展工业的基本方针政策 537

一、关于恢复和发展工业的基本方针 538

二、关于工业建设与国防、农业、商业的关系 541

三、关于恢复发展工业的具体方针政策 543

四、政府协调工业产业恢复发展的两项做法 547

第二节 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549

一、生产能力恢复,产量大幅度提高 549

二、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554

三、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558

第三节 工业经济中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 562

一、国营工业的发展 562

二、私营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566

三、国家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 571

四、个体手工业的恢复和合作组织的发展 574

一、建立大行政区,实行中央领导下的区域制 577

第十七章 区域经济恢复概况 577

第一节 党和国家关于区域经济管理的方针政策 577

二、因地制宜,有区别、有重点的区域投资政策 580

三、工业区位配置原则 584

第二节 各大行政区域经济恢复概况 585

一、华北地区经济恢复发展概况 585

二、东北地区经济恢复概况 592

三、华东地区经济恢复概况 600

四、中南地区经济恢复概况 607

五、西南地区经济恢复概况 613

六、西北地区经济恢复概况 620

七、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概况 625

八、西藏经济概况 628

第五编 内外贸易的恢复和发展 633

第十八章 国内商业的恢复与发展 633

第一节 国内商业的方针政策与任务 633

一、统一计划下的贸易自由政策 634

二、打击投机商业,维持物价稳定 635

三、活跃经济,为生产服务 636

第二节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业体制与经营 637

一、国营商业的建立及经营 637

二、合作商业的建立和经营 644

三、私营商业的恢复与调整 651

一、市场管理 660

第三节 市场与物价 660

二、双重价格的形成与牌价、市价的较量 663

三、物价变动形势 666

四、商品的比价与差价 669

第四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 675

一、建国初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贸易状况 675

二、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贸易的方针政策 676

三、少数民族地区商业的恢复与发展 677

第十九章 对外贸易的恢复与发展 680

第一节 对外贸易的方针和政策 681

一、取消帝国主义的特权,收回对外贸易自主权 681

二、新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政策和原则 688

第二节 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体系的建立 691

一、建立统一的国营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体系 692

二、建立合作社系统的对外贸易经营机构 695

三、私营进出口贸易的经营 695

四、进出口贸易组织的合营联营 699

第三节 反对帝国主义封锁、禁运的斗争 702

一、朝鲜战争爆发前反对封锁的斗争 702

二、朝鲜战争爆发后反对封锁、禁运的斗争 706

三、进出口贸易的恢复与发展 714

第六编 财政、金融与投资 723

第二十章 财政、税收及其管理 723

一、财政工作的方针 724

第一节 财政工作的方针和财政重心的转变 724

二、平衡财政收支、稳定物价的对策和措施 727

第二节 国家预算 728

一、国家预算的编制 728

二、预算执行情况 731

三、预算管理的加强 735

第三节 税制的建设、调整与实施 737

一、税制的统一 737

二、农业税制的改善 745

三、工商税收的调整 752

四、税收征管 755

一、地方财政工作的加强 760

第四节 整顿地方财政和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 760

二、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 765

第二十一章 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 767

第一节 国家严格管理金融的方针政策 768

一、货币政策 768

二、接收官僚资本金融机构 772

三、整顿私营金融业 775

四、取消外商金融机构特权 777

第二节 城乡金融业务的展开 778

一、大力开办城乡储蓄 778

二、积极开展信贷业务 781

三、国家对存贷利率的调控 786

四、保险事业的兴办 789

五、发展农村信用合作 792

六、尝试建立长期资金市场 794

第三节 外汇的经营与管理 796

一、外汇收支平衡方针的确立 797

二、外汇经营情况 798

三、外汇管理 802

四、国际收支情况 807

第四节 私营金融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 808

一、国家改造私营金融业的方针政策 808

二、私营行庄的联营 810

三、推动私营金融业公私合营 811

四、私营金融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 814

第二十二章 固定资产投资 816

第一节 基本建设投资方针与建设程序的形成 817

一、基本建设投资方针的确立 819

二、基本建设程序的规定 819

三、按投资限额分类管理基本建设项目的办法 821

第二节 重点恢复与统筹兼顾相结合的投资结构 825

一、优先恢复基础设施和能源、原材料工业 826

二、恢复、改建为主,新建为辅 827

三、统筹兼顾国民经济各业 827

第三节 以东北地区为重点的投资布局 829

一、重点投资东北地区 829

二、因地制宜安排投资结构 833

第四节 资金的筹集 834

一、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资金筹集 835

二、引进外资 838

三、鼓励私人投资 847

第五节 国家对基本建设资金的管理 850

一、实施基本建设项目的计划管理 850

二、委托交通银行办理拨款,监督投资 851

三、组织与领导长期资金市场 852

第六节 基本建设投资效益与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准备工作 854

一、基本建设投资效益 854

二、确立“三年准备,十年建设”的思想 854

三、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准备工作 856

第七编 劳动就业、收入分配与居民消费 863

第二十三章 劳动就业和劳保福利 863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劳动就业问题 863

一、严重的失业问题 863

二、缓解失业压力的政策和措施 869

三、解决失业问题的成就与经验 876

第二节 劳动力的招收与调配 878

一、劳动力招收政策的制定与调整 878

二、建立劳动力的计划调配制度 882

第三节 职工劳动保护制度的建立 887

一、劳动保险制度的建立 887

二、劳动时间的限制和逐步缩短 892

三、保护女工和改善劳动条件 894

第一节 城市居民的收入与消费 898

第二十四章 居民的收入分配与消费 898

一、国家机构与国营企业职工分配制度的演变 899

二、私营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 907

三、城市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变化 911

第二节 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消费 920

一、农民收入的变化 920

二、影响农民收入的其他因素 926

三、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 934

第一节 经济总量的恢复与经济结构的变化 941

一、经济总量的恢复和增长 941

结语 第二十五章 国民经济恢复的总体分析 941

二、经济结构的变化 949

第二节 经济体制变革的特征与作用 959

一、经济体制变革的几个主要特点 960

二、体制变革与经济恢复发展的关系 962

第三节 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的经济分析 965

一、资本投入在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中的作用 965

二、劳动投入在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中的作用 968

三、技术进步对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作用 969

四、注重发挥流通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971

要事年表 976

统计表目录 1014

《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丛书目录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