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甲编 序 说第一章文献资料 1
第一节基本史料 1
明实录(1) 《皇明宝训》(8) 《大明会典》(10) 《明史》 26
第二节私家著作 58
明人文集(58) 私人修史(63) 笔记 67
专业类书籍 71
第三节地方志 74
明代地方志的修纂(74) 明代地方志举要(78) 明代方志的史料价值 83
第四节明代徽州文书档案 87
徽州文书的由来、收藏与整理(87) 徽州文书的分类(89) 徽州文书的史料价值 103
第五节其他明代档案史料 10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明代档案 105
孔府档案(108) 明代辽东档案 109
第二章研究概况 112
第一节近百年来中国学者研究明史的情况 112
明史研究的兴盛(112) 1949年前的明史研究(114) 新中国建立后的明史研究 118
1978年后的明史研究及其成果(125) 明史研究之不足 145
第二节关于几个专题的研究情况 146
关于明代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146) 关于明代资本主义萌芽问题(153) 关于明末农民战争问题(157) 关于对外关系问题 162
第三章本卷编写旨趣 173
乙编综 述第一章明朝的建立与北元的覆灭 175
第一节元末天下大乱 175
第二节群雄并起 179
地主武装(179) 反元群雄 181
第三节朱元璋的崛起 183
第四节扫平群雄,北伐中原 189
第五节北元的覆灭 193
第二章明朝的兴盛 195
第一节明初政治 196
明初的统一战争(196) 明初各项制度的改革与确立(197) 封诸王,戮功臣 199
第二节“靖难之役”与永乐年间的政治 201
惠帝削藩,燕王起兵(201) 大战四年,朱棣即位(202) 疆域迈汉唐,国名播西洋(204) 迁都北京 207
第三节“仁、宣致治” 208
仁宗治国(208) 宣宗平汉王之乱(210) 任人唯贤,息兵养民 211
第三章明朝的中衰 214
第一节正统至天顺年间的政治 215
“土木之败”英宗被俘(215) 景帝即位与北京保卫战(219) 英宗复辟 221
第二节成化至正德年间的政治 223
宪宗怠政,汪直掌西厂(223) 孝宗求治(227)武宗荒嬉 231
第三节嘉靖年间及万历初年的政治 236
大礼议的风波(236) 革除积弊的新政 239
世宗崇道与严嵩揽权(241) 张居正改革 244
第四章明朝的灭亡 249
第一节皇室疯狂兼并土地 249
第二节万历年间的矿使税监和民变 250
矿使税监的横征暴敛(250) 武昌民变 252
临清民变(254) 云南民变(254) 苏州民变(255)辽东兵变 256
第三节争“国本”和“三案” 257
争国本(257) 梃击案(258) 红丸案 259
移宫案 259
第四节东林党争 260
第五节魏忠贤专权 263
第六节严重的财政危机 265
第一节明初的农民起义 268
第五章明代的农民起义 268
白莲教起义的余波(269) 地方性的农民起义 271
第二节明中期的农民起义 274
正统年间浙闽农民起义(275) 成化年间荆襄流民起义(278) 正德年间各地农民起义(279) 嘉靖年间的农民起义 283
第三节明末农民大起义 284
徐鸿儒、于弘志的白莲教起义(284) 陕北农民起义的崛起(285) 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军 287
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 290
附表明世系表 295
第六章南明政权及各地的抗清斗争 296
第一节清兵入关及大顺政权的抗清斗争 296
清兵入关(296) 大顺政权的抗清斗争 299
第二节弘光政权的建立和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 300
弘光政权的建立(300) 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 303
第三节大西军的抗清斗争 305
第四节南明其他政权的抗清斗争 306
第五节郑成功坚持抗清斗争及收复台湾 310
第一节明朝的行政体制 312
第七章明代军政体制的变化 312
中枢官制(312)地方官制 316
第二节军事制度 317
五军都督府及卫所制(317) 亲军、京军(320) 勾军与清军(321)募兵 323
第三节司法制度 324
刑律的制定(324) 明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326)诉讼制度和审判制度 328
第四节监察制度 331
监察机构的设置(331)《宪纲条例》 332
监察制度的内容和形式(333) 监察机构的作用与缺陷 336
第八章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338
第一节农业的发展 338
第二节手工业的进步 341
第三节商业的繁荣 343
第四节资本主义萌芽 347
第五节人身依附关系的松解 350
第九章明朝的民族关系 354
第一节明与东北民族 354
奴儿干都司(355)后金的兴起(357) 明与后金之战争 359
第二节明与蒙古的关系 365
北征蒙古(365) 北疆的防御(367) 瓦刺的兴起(370)鞑靼的复兴 373
第三节明代的西域和西藏 377
明代的西域(377) 明代的西藏 379
第四节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 381
土司制度(381) 改土归流 383
第十章明朝的对外关系与中西文化交流 385
第一节与朝鲜的关系 386
明初的交往(386) 万历年间援朝抗倭 387
女真与朝鲜的关系 389
第二节与安南的关系 391
用兵安南和交阯(391) 弃交阯后与安南之关系 392
第三节与日本的关系 393
明初中日两国的交往(393) 明初的倭寇(394) 嘉靖时的“倭患” 395
第四节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 400
郑和下西洋(400) 与东南亚各国之关系 402
第五节与帖木儿帝国的关系 405
帖木儿帝国(405) 陈诚出使西域 407
第六节葡萄牙、西班牙与荷兰的入侵 408
葡萄牙占澳门(409) 西班牙迫害华侨 410
荷兰侵占台湾 413
第七节传教士来华与中西文化交流 414
耶稣会士来华(414) 中西文化的交流 416
第十一章明代的学术思想 420
第一节明初对理学的提倡和统治思想的确立 420
三部《大全》的编纂及其目的(421) 宋濂、方孝孺的理学思想(423) 薛瑄与“河东之学” 426
吴与弼与“崇仁之学” 429
第二节王阳明心学的广泛传播及其流派 430
陈献章的“江门之学”(430) 湛若水对“江门之学”的发展与修正(432) 王守仁的心学体系及其影响 434
第三节泰州学派的兴起与李贽的异端思想 439
王艮和泰州学派(439) 泰州后学何心隐(442)李贽的“异端”骇俗思想 443
第四节罗钦顺、王廷相等对理学和心学的批评 447
罗钦顺开批评王学之端(447) 王廷相的“元气”论和“知行兼举”说的理论贡献(450) 黄绾由信奉王学转向批评王学(453) 吴廷翰的气本论和对“知行合一”说的批评(455) 吕坤的“独见之言”和批评精神 457
第五节顾宪成、高攀龙与东林学派 459
东林学派的形成及其特征(459) 顾宪成的“理是主宰”和“道性善”说(461) 高攀龙的理学思想和务实致用学说 463
第六节明末两大师——刘宗周和黄道周 465
刘宗周的思想矛盾和“慎独”、“敬诚”之说(465) 黄道周复杂而矛盾的思想学说 470
第七节实学思潮的兴起 473
明中期的实学思想(474) 明后期实学思潮的兴起 475
第十二章文学艺术 478
第一节文学 478
第二节小说与话本 487
第三节戏曲 498
第四节音乐、舞蹈 506
宫廷乐舞(506) 民间音乐歌舞(509) 朱载堉与《乐律全书》 511
第五节美术 513
绘画与书法(513) 民间美术 522
丙编典 志第一章农学和农业技术 527
第一节农具和农田水利 528
第二节对耕作技术的认识和提高 531
第三节施肥和改良土壤技术的发展 532
第四节新作物的引种和良种选育 534
第五节棉花栽培技术的进步 538
第六节大田作物的无性繁殖技术 540
第七节园艺、植桑养蚕和畜牧兽医技术 542
第八节农书 547
第二章土地制度 550
第一节明代土地制度的形式 550
第二节编造田籍 554
核田定赋(554) 制定黄册、鱼鳞册 555
鱼鳞图册名存实亡(559) 张居正清丈田土 562
第三节推行屯田 566
明代军屯制度的建立(567) 军屯的管理(570) 军屯制度的破坏(573) 明代的商屯政策(581)商屯的破坏 588
第四节限制庄田 590
皇庄(590) 诸王庄田(598) 勋戚庄田和中官庄田(608) 明代庄田的性质和特点 624
第三章户口制度 629
第一节建立户帖户籍 630
户帖制的颁行(630) 编造赋役黄册 634
第二节抚辑各色人户 638
关于逃户与流民(639) 关于“附籍”与鳏寡孤独 650
第三节调整人口布局 653
明初的移民垦荒(653) 移民的原则和路线 658
第四节户口统计混乱 660
明代户口统计的范围和方法(660) 户口统计混乱不堪(665) 明代人口数据的比较研究 677
第四章赋役制度 688
第一节明初赋役制度的重建 688
以鱼鳞册为经,黄册为纬的赋役制度 688
“配户当差”(691) 正役和杂役(693) “纳粮即是当差” 697
第二节金花银与江南均田均粮活动 698
金花银(699) 江南的均田均粮(705) 周忱的均田均粮改革(708) 周忱以后的均田改革(712) 明中叶以后的田赋改革:官民一则 717
第三节明中叶赋役制度的改革 723
明中叶赋役制度改革的社会政治因素 723
周忱对里甲正役的改革及其影响(727) 均徭法与十段册法的创行与推广 734
第四节万历清丈与一条鞭法改革 740
万历清丈(740) 一条鞭法 748
第五节三饷加派与明代赋役制度的终结 753
万历中后期的财政危机(753) 开矿榷税和三饷加派(754) 明代赋役制度的终结 759
第一节官府手工业 760
第五章官私手工业 760
工部手工业(760) 内府手工业(767) 户部手工业 773
第二节地方官府手工业 780
地方官府手工业(780) 卫所手工业 791
第三节官府对工匠的管理制度 794
工匠管理制度概述(795) 工匠制度的两次重要变化(800) 明廷对工匠的管理 804
第四节民间手工业 807
民间手工业概况(807) 明廷对民间手工业的管理 812
第六章手工业、工程技术 817
第一节建筑 817
都城建设(817) 长城(821) 建筑技术的进步 822
第二节水利 826
第三节纺织 827
官府纺织业与民间纺织业(827) 丝织品的产地及产品(829) 棉织品的产地及产品 832
麻、毛纺织品(834) 纺织工具的改良和织造技术的进步(836) 兴盛发达的印染业 839
第四节采矿 840
探矿知识(840)坑采技术(841)井采技术 842
第五节冶金 843
矿冶业的发展(843)钢铁冶炼技术 844
金属锌的冶炼和黄铜的应用(846) 大型金属铸件 848
第六节机械 849
第七节交通运输 852
造船与航海(852) 陆上交通运输工具 856
第八节兵器 857
第九节造纸 865
第十节印刷 869
刻书之风大盛(869) 雕版印刷(870) 彩印(871) 饾版和拱花(872) 活字印刷 873
第十一节制瓷 875
第十二节漆器 878
髹漆技术的进展(878) 明代漆器和黄成《髹饰录》(880) 中国漆器在国外的流传 883
第十三节煤炭 885
明代采煤业的发展(885) 明代采煤技术(887) 中国古代煤炭技术的发展 891
第十四节石油天然气 892
第七章阶级结构 896
第一节明代社会阶级的构成及其特点 896
第二节宗室与勋戚 903
第三节界限分明的官与民 908
第四节农村的阶级对立 916
第五节成分复杂的城镇阶级构成 926
第六节独立的经济群体——商人与商帮 933
第八章商业 941
第一节明代商业的特点 941
第二节市场管理制度 942
市场管理机构(943) 市场管理项目 944
商品质量管理制度(947) 货币规范制度 948
对牙行的限制制度(950) 城乡市集管理制度(953) 商人、商店自定的经营管理制度 955
第三节商税的征收和管理制度 957
商税的征收机构(958) 商税的征课与管理(962) 商税的本色与折色(978) 明代特有的税使制度 981
第四节对商人的管理与控制制度 985
占籍和清审制度(985) 路引、店历制度(990) 商役制度 993
第九章教育、科举与铨选、考核制度 1000
第一节教育制度 1000
私塾与社学(1001)地方各级儒学 1008
国子监 1017
第二节考试制度 1027
岁试与科试(1029) 乡试、会试、殿试 1034
“八股文”取士与南北卷 1040
第三节科举制度 1046
第四节任官制度 1048
第五节任官回避制度 1049
亲族回避(1049) 籍贯回避(1050) 职务回避 1051
第六节官吏的考核制度 1052
考满(1052) 考察(1053) 致仕 1054
第十章明代的宗教 1056
第一节佛教 1057
第二节道教 1063
第三节民间宗教 1070
第四节伊斯兰教 1074
第五节天主教 1083
第一节从行僧到帝王 1091
目 录丁编 传 记第一章明太祖 1091
贫苦家世(1091) 青年流浪(1092) 荣登帝位 1094
第二节皇权的树立 1098
革旧鼎新(1098) 整肃吏治(1101) 斩除荆棘(1103) 专制统治(1106) 取士与文字狱 1108
第三节经济政策 1111
第四节保境安民 1117
都城的建置(1117)用兵漠北(1118)分封诸王(1118)对周边地区和国家的政策 1119
第五节“忧危积心,日勤不怠” 1122
第一节刘基 1124
第二章刘基李善长宋濂胡惟庸 1124
浙东名士(1124) 经画盛世文明之书《郁离子》(1128) 运筹帷幄,决策千里(1132) 治世能臣 1136
第二节李善长 1141
开国功臣(1141) 国定身死 1144
第三节宋濂 1148
出山辅政(1148) 宠遇优渥(1150) 开国文臣之首(1154) 宦海浮沉 1156
第四节胡惟庸 1158
官至左丞相,结党朋欺(1158) 独相数岁,恩威震主(1161) 谋逆被诛,太祖废相 1165
第一节徐达 1169
第三章徐达常遇春沐英蓝玉 1169
投奔朱元璋(1169) 攻占采石、太平、集庆(1170) 统兵东下(1172) 鄱阳湖首战告捷(1174) 讨伐张士诚(1176) 北伐主将 1176
塞上长城 1178
第二节常遇春 1179
南下立功,升任元帅(1179) 西征陈友谅,战功卓著(1181) 东征北伐,攻取元大都 1182
“虽古名将,未有过之” 1183
第三节沐英蓝玉 1185
沐英(1185) 蓝玉 1190
第一节“靖难”取胜,朱棣即位 1195
第四章明成祖 1195
封燕王,就藩北平(1195) “靖难之役” 1197
残杀建文“奸党” 1200
第二节文治武功 1201
恢复洪武旧制,俭朴勤政(1201) 修书(1204) 开边 1205
第三节长驾远驭 1210
迁都北京(1210) 改安南为交阯(1211) 遣郑和出使海外 1214
第四节宫闱 1215
第五节余论 1218
第一节方孝孺 1221
第五章方孝孺解缙 1221
第二节解缙 1225
青年才子(1225) 仕途坎坷(1230) 内阁名臣(1235)惨死狱中 1242
第六章姚广孝夏原吉 1246
第一节姚广孝 1246
第二节夏原吉 1256
第七章郑和 1259
第一节哈只世家 1259
第二节七下西洋 1260
第三节历史影响 1263
第八章宗喀巴 1265
第一节幼年出家 1265
第二节入藏求学 1267
第三节云游和立宗 1269
第四节宗教改革 1271
第五节创立格鲁派 1275
第一节救民于困厄的“佛母” 1279
第九章唐赛儿 1279
第二节山东饥荒与唐赛儿起义 1280
第三节唐赛儿失踪之谜 1283
第十章明仁宗 1286
第一节仁厚之君 1286
第二节夺嫡之争 1288
第三节九个月的仁宗之治 1292
第十一章明宣宗 1300
第一节宣德初政 1300
第二节宽松与务实 1310
第三节任人唯贤 1317
第四节守成之君 1322
第十二章周忱况钟 1330
第一节周忱 1330
第二节况钟 1334
第十三章杨士奇杨荣杨溥 1340
第一节杨士奇 1340
第二节杨荣 1347
第三节杨溥 1351
第十四章明英宗 1356
第一节“委政阁臣”,纲纪未弛 1356
第二节朝政渐乱,宦寺擅权 1360
第三节“土木之变”,英宗被俘 1364
第四节南宫复辟,重登帝位 1366
第十五章于谦 1370
第一节巡抚二省,声著朝野 1370
第二节挺身于危难之中 1372
第三节改革军制 1375
第四节“一腔热血,竟洒何地!” 1376
第十六章明孝宗 1380
第一节弘治初政 1381
第二节从宫廷到朝廷 1383
第三节弘治中兴 1392
第四节兴革与法祖 1404
第一节丘濬 1415
第十七章丘濬李东阳 1415
名重于公卿之间(1415) 《大学衍义补》(1416) 力矫世弊(1420) 学不阿世 1421
第二节李东阳 1422
从学士至首辅(1422) 勉力撑持(1427) 文坛领袖及其他 1433
第十八章王恕马文升刘大夏 1439
第一节王恕 1439
第二节马文升 1444
第三节刘大夏 1448
第一节明武宗 1454
第十九章明武宗汪直刘瑾 1454
第二节汪直 1462
第三节刘瑾 1466
“八虎”之首(1466) 树威(1469) 结党(1471) 查盘(1474) 清丈(1476) 凌迟处死 1480
第二十章王守仁 1482
第一节心忧天下,“格物穷理” 1482
第二节龙场彻悟,“理在心中” 1483
第三节镇压农民起义 1486
第四节平宁王之乱,无功反遭妒 1490
第五节建书院,“致良知之教” 1495
第六节身居闲职,讲学不辍 1500
第二十一章王艮 1505
第一节从灶丁到学者 1505
第二节师生之间 1507
第三节创立泰州学派 1508
第四节王艮的叛逆精神及对后世的影响 1510
第二十二章明世宗 1516
第一节议礼皇帝 1516
第二节“嘉靖新政” 1519
第三节道长皇帝 1521
第四节君臣之间 1525
第二十三章张璁桂萼杨慎 1529
第一节张璁 1529
议礼之争(1529) 改革弊政,抑制宦官(1533) 官场倾轧 1535
第二节桂萼 1536
均平赋役,屡忤官吏(1536) 以正大礼而入阁(1537) 创立一条鞭法(1540) 宦海沉浮 1543
第三节杨慎 1544
青年入仕,宦途坦达(1544) 廷争大礼,获罪遣戍(1546) 著作等身 1549
第二十四章严嵩徐阶高拱 1555
第一节严嵩 1555
入阁之前(1555) 角逐庙堂(1559)议处政事(1563) 盛极而衰 1567
第二节徐阶 1570
谪官与“早达”(1570) 与严嵩的斗争 1573
重吏治、荐贤才、通言路(1580) 宦海余波,晚年著述 1584
第三节高拱 1586
入阁及首次下野(1586) 重为台辅,政绩斐然(1590) 专横招物议,逐归田里(1596) 高拱的学问 1601
第二十五章海瑞 1602
第一节聪敏好学,立志用世 1602
第二节以礼为教,不畏强权 1604
第三节丈田均赋,革弊兴利 1606
第四节冒死上疏,抨击皇帝 1608
第五节巡抚江南,挫抑豪强 1611
第六节退居林下,关心国事 1615
第七节任劳任怨,一生清贫 1617
第一节冲年即位 1621
第二十六章明神宗 1621
第二节励精图治 1623
第三节自毁改革成果 1628
第四节三十年晏处深宫 1633
第二十七章张居正 1638
第一节厚望所寄 1638
第二节从翰林到内阁 1639
第三节从普通阁臣到操纵内阁 1642
第四节选用人材——考成法 1646
第五节边事安排 1649
第六节捐上而益下 1653
第七节度田、条编 1655
第八节从“夺情”到抄家 1658
第二十八章戚继光 1662
第一节世袭登州指挥,整饬防务 1662
第二节抗倭于东南沿海 1664
第三节北戍蓟辽 1674
《练兵议》(1664) 防守台州(1666) 组建“戚家军”(1666) 台州大捷(1669) 《纪效新书》(1670) 率师援闽(1671) 平定广东倭患 1674
《请兵破虏四事疏》(1674) 练兵、筑台、修长城(1675) 改革边军(1676) 《练兵实纪》 1678
第四节功大赏薄,晚景凄凉 1678
第二十九章俺答三娘子 1681
第一节俺答 1681
第二节三娘子 1686
第三十章李贽 1692
第一节商人世家子 1692
第二节官场受磨难 1694
第三节著书立“异端” 1699
第四节无辜系狱 1704
第三十一章魏忠贤 1708
第一节独揽朝政 1708
第二节迫害“东林”党人 1711
第三节阉党与生祠 1715
第四节厂卫刑狱 1717
第五节从九千岁到败亡 1719
第三十二章顾宪成李三才杨涟 1722
第一节顾宪成 1722
第二节李三才 1726
第三节杨涟 1734
第三十三章赵南星高攀龙 1741
第一节赵南星 1741
第二节高攀龙 1746
第三十四章张溥张采 1752
第一节张溥 1752
第二节张采 1761
第三十五章刘宗周黄道周 1765
第一节刘宗周 1765
第二节黄道周 1777
第三十六章李梦阳 1786
第一节官场险恶,四度入狱 1786
第二节“今真诗乃在民间” 1789
第三十七章王世贞 1792
第一节身世和宦历 1792
第二节文学理论 1794
第三节史学理论 1797
第三十八章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 1800
第一节罗贯中和《三国志通俗演义》 1800
第二节施耐庵和《水浒传》 1802
第三节吴承恩和《西游记》 1805
第三十九章佚名冯梦龙 1810
第一节佚名 1810
第二节冯梦龙 1811
第一节汤显祖 1815
第四十章汤显祖徐渭 1815
从官场到戏剧舞台(1815) 《临川四梦》(1818) 贫困的晚年 1823
第二节徐渭 1826
考场失意(1826) 书画奇才,“词坛飞将”(1828) 幕僚生涯(1830) 穷愁老病殁 1832
第四十一章归有光袁宏道钟惺 1834
第一节归有光 1834
第二节“公安三袁” 1840
袁宏道(1841) 袁宗道(1846) 袁中道 1848
第三节钟惺附谭元春 1849
第一节董其昌 1854
第四十二章董其昌陈洪绶 1854
第二节陈洪绶 1862
第四十三章唐寅文徽明祝允明沈周仇英 1869
第一节唐寅 1869
第二节文徵明 1874
第三节祝允明 1881
第四节沈周仇英 1884
沈周(1884)仇英 1889
第一节丁鹤年及赛景初等 1893
第四十四章回回诗人 1893
丁鹤年(1893) 赛景初(1900) 吴惟善(1901)杨应奎 1901
第二节金大车等江南诗人 1902
金大车(1902) 金大舆(1905) 锁懋坚(1909)虎伯恭 1909
第三节马继龙等云南诗人 1910
马继龙(1910) 闪继迪(1911) 马上捷马明阳 1914
第四十五章李时珍 1916
第一节出身世医 1916
第二节《本草纲目》的科学成就 1917
第三节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1921
第四节深远的影响 1925
第四十六章徐光启利玛窦 1928
第一节徐光启 1928
信奉天主教的宰相(1928) 科技成就及《农政全书》 1932
第二节利玛窦 1937
青少年时代(1937) 来华始末(1940) 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1947
第一节徐霞客 1954
第四十七章徐霞客宋应星 1954
“万里遐征”,至死不渝(1954) 《徐霞客游记》的学术价值 1957
第二节宋应星 1962
才大学博,勤于著述(1962) 《天工开物》及其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1964) 政论集《野议》和诗集《思怜诗》(1970) 《论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1972
第四十八章朱载堉 1976
第一节家世和主要著作 1976
第二节创建十二平均律 1977
第三节其他方面的科学成就 1978
第四节淡泊名利,辞却王爵 1979
第一节“中兴”之梦 1981
第四十九章崇祯帝 1981
第二节重宦官、轻文臣 1985
第三节急躁与褊狭的性格 1990
第四节孤独的勤政者 1995
第五节煤山自缢 2000
第五十章周延儒温体仁 2006
第一节周延儒 2006
第二节温体仁 2014
第五十一章袁崇焕孙承宗熊廷弼 2022
第一节袁崇焕 2022
第二节孙承宗 2028
第三节熊廷弼 2035
第五十二章陈子龙张煌言 2045
第一节陈子龙 2045
第二节张煌言 2054
第五十三章杨嗣昌史可法 2064
第一节杨嗣昌 2064
第二节史可法 2071
第五十四章李自成张献忠马守应 2078
第一节李自成 2078
第二节张献忠 2098
第三节马守应 2112
第五十五章数学 2122
第一节传统数学研究的衰落 2122
第二节商业数学的发展 2124
第三节珠算术的发展 2126
第四节西方数学的引进 2128
欧氏几何(2129) 三角函数(2130) 笔算(2131) 《崇祯历书》中的数学知识 2132
第五十六章天文学 2133
第一节厉禁和抗禁 2133
第二节历法 2135
第三节天文台 2136
第四节回回天文学 2137
第五节航海天文学 2139
第六节西方天文学的传入 2140
第七节《崇祯历书》 2142
第五十七章物理学 2145
第一节力学 2145
材料力学知识(2145) 风力与水力的利用(2145) 比重的概念及其应用(2146) 对虹吸现象的进一步认识(2147) 传入的西方力学知识 2148
第二节声学 2148
对声的认识及应用(2148) 具有声学特性的建筑(2150) 朱载堉创建十二平均律 2150
第三节光学 2151
传统的光学研究及记载(2151) 传入的西方光学知识 2152
指南针和罗盘广泛应用于航海(2154)摩擦起电现象 2154
第四节电和磁 2154
第五十八章化学 2156
第一节《道藏》中的炼丹术著作 2156
第二节本草学中的化学知识 2157
第三节西方化学知识的传入 2159
第五十九章地理学 2163
第一节郑和航海与域外地理学著作 2163
航海记录(2164) 郑和随行人员撰写的域外地理著作 2165
第二节地方志 2166
第三节地图学 2167
第四节边疆地理和军事地理著作 2169
第五节旅行家及其著作 2170
第六十章生物学 2173
第一节动植物形态和分类知识 2173
第二节动植物习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175
第三节遗传与变异 2176
第四节微生物知识 2177
第五节解剖学知识 2179
第六节《救荒本草》和《闽中海错疏》 2181
第六十一章医药学 2183
第一节医学基础学科的进步 2183
古典医学理论著作的考注(2183) 中药与方剂空前丰富(2184) 诊断技术的进步 2185
第二节临床医学进一步丰富发展 2186
第三节医学革新与求实思想的兴起与成就 2189
传染病病因学说的革新(2189) 人痘接种术的成功(2189) 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杰出成就(2190) 医学学术团体与学术交流 2191
第四节卫生保健管理制度与中外交流 2192
卫生保健管理制度(2192) 中外医学交流 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