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 1
概述 1
第一章地理区位和土地资源 11
第一节地理区位 11
第二节面积 12
第三节土地资源利用 14
第二章古人类文化 17
第一节原始人群 17
第二节母系氏族社会 18
第三节父系氏族社会 19
第四节奴隶制社会 21
第三章建置沿革 24
第一节先秦时期 24
第二节秦汉时期 26
第三节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33
第四节隋唐五代时期 44
第五节宋金时期 50
第六节元明清时期 53
第七节民国时期 60
第八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 63
第四章城市沿革(含县) 69
第一节南京市(含县)沿革 69
第二节苏州市(含县)沿革 74
第三节无锡市(含县)沿革 78
第四节常州市(含县)沿革 81
第五节镇江市(含县)沿革 83
第六节扬州市(含县)沿革 85
第七节南通市(含县)沿革 90
第八节盐城市(含县)沿革 93
第九节淮阴市(含县)沿革 97
第十节徐州市(含县)沿革 102
第十一节连云港市(含县)沿革 105
第一节地质基础 110
第五章地貌 110
第二节矿产资源 113
第三节地震灾害 116
第四节地貌发育史 118
第五节地貌类型 120
第六节地貌分区 133
第六章气候 144
第一节形成因素 144
第二节气候特征 145
第三节气候要素 149
第四节温度带的划分 158
第五节干湿地区的划分 160
第六节气候区的划分 162
第七节气象灾害 171
第七章陆地水 179
第一节河流 179
第二节湖泊 194
第三节水库 203
第四节地下水 204
第八章海岸带、海涂带 210
第一节海域地貌 212
第二节海涂 217
第三节近海水文、水温与海流 219
第四节海盐 221
第五节海洋资源 223
第六节海域环境 226
第七节养殖渔港与捕捞 228
第八节沿海港口 229
第九节海潮灾害 230
第九章土壤 234
第一节土壤类型 234
第二节土壤分布 243
第三节土壤分区 253
第十章植物、动物与自然保护区 270
第一节植物区系 271
第二节植物群落类型 273
第三节植物分布 281
第四节植物分区 284
第五节动物分区 289
第六节 自然保护区 291
第十一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295
第一节环境污染概况 295
第二节水污染与防治 296
第三节大气污染与防治 301
第四节废渣和粉尘污染与防治 305
第五节城市生活垃圾和粪便的治理 307
第六节土壤污染与防治 308
第七节环境噪声与控制 309
第十二章综合自然地理区划 311
第一节 区划划分原则与等级单位系统 311
第二节各级区划单位基本特征 320
第一节人口总量 329
第十三章人口 329
第二节人口分布与密度 338
第三节人口迁移 341
第四节性别构成 343
第五节年龄构成 345
第六节城镇人口 347
第七节文化素质 349
第八节民族构成 353
第十四章江苏经济居全国地位 356
第一节建国前江苏经济居全国地位 357
第二节建国后江苏经济居全国地位 364
第十五章农业 378
第一节农业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 379
第二节农业生产布局的演变 386
第三节生产特点 405
第四节农业分区 409
第五节病虫害 421
第一节工业发展概况 424
第十六章工业 424
第二节工业结构 430
第三节工业布局 434
第四节工业分区 440
第十七章交通运输业 443
第一节水上运输 444
第二节公路运输 457
第三节铁路运输 465
第四节航空运输 469
第五节管道运输 473
第十八章苏南地区经济地理 474
第一节地理条件 475
第二节历史发展 481
第三节经济地位 492
第四节生产特点 499
第五节旅游资源 504
第十九章苏中地区经济地理 511
第一节地理条件 512
第二节历史发展 516
第三节经济地位 518
第四节生产特点 526
第五节旅游资源 529
第二十章苏北地区经济地理 531
第一节地理条件 532
第二节历史发展 539
第三节经济地位 545
第四节生产特点 556
第五节旅游资源 559
第二十一章地理教育与科研 563
第一节地理教育 563
第二节地理科研 565
第三节研究成果与专著 565
第四节著名地理学家简介 568
附录 579
参考文献目录 579
《江苏省志·地理志》编纂始末 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