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前言 1
凡例 1
上编 总论 1
第一章 中医妇产科的概况及发展 1
第一节 中医妇产科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1
第二节 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概况 2
第二章 女性的解剖生理特点 5
第一节 女性生殖器官解剖与生理 5
第二节 月经的生理 5
第四节 妊娠与产育 9
第三节 带下的生理 9
第三章 中医妇产科病因病机特点 12
第一节 病因 12
第二节 病机 14
第四章 中医妇产科的诊法特点 18
第五章 中医妇产科的治法特点 25
第一节 补肾法 25
第二节 调肝法 25
第三节 健脾法 26
第四节 调理气血法 27
第五节 温经散寒法 27
第八节 解毒杀虫法 28
第九节 燥湿化痰法 28
第七节 渗湿利水法 28
第六节 清热解毒法 28
第十节 心理疗法 29
第十一节 饮食调治法 29
下编 各论 30
第一章 月经病 30
第一节 月经先期 30
第二节 月经后期 36
第三节 月经先后无定期 43
第四节 月经过多 48
第五节 月经过少 56
第六节 经期延长 64
第七节 痛经 67
第八节 经间期出血 78
第九节 闭经 82
第十节 崩漏 92
第十一节 经行发热 100
第十二节 经行头痛 105
第十三节 经行身痛 112
第十四节 经行泄泻 116
第十五节 经行吐衄 119
第十六节 经行口糜 124
第十七节 经行风疹块 128
第十八节 经行眩晕 132
第十九节 经行浮肿 138
第二十节 经行情志异常 142
第二十一节 经断前后诸证 149
第二章 带下病 156
第三章 妊娠病 167
第一节 妊娠恶阻 167
第二节 妊娠腹痛 174
第三节 胎漏、胎动不安 179
第四节 堕胎、小产 186
第五节 滑胎(附异位妊娠) 192
第六节 胎萎不长 204
第七节 胎死不下 208
第八节 子烦 215
第九节 子肿 219
第十节 子满 227
第十一节 子晕 231
第十二节 子痫 236
第十三节 子悬 242
第十四节 子瘖 246
第十五节 子嗽 249
第十六节 子淋 253
第十七节 妊娠小便不通 259
第十八节 难产 265
第四章 产后病 271
第一节 产后血晕 272
第二节 产后痉证 277
第三节 产后腹痛 282
第四节 产后恶露不绝 288
第五节 产后大便难 295
第六节 产后发热 300
第七节 产后排尿异常 308
第八节 产后自汗、盗汗 315
第九节 产后身痛 320
第五章 乳病 328
第一节 经行乳房胀痛 328
第二节 乳泣 333
第三节 产后缺乳 336
第四节 产后乳汁自出 343
第五节 乳衄 347
第六节 乳痈 352
第七节 乳癖 360
第一节 阴挺 365
第六章 前阴疾病 365
第二节 阴痒 370
第三节 阴疮 377
第四节 阴痛 383
第五节 阴吹 389
第六节 女阴白色病变证 394
第七章 妇科杂病 403
第一节 症瘕 403
第二节 不孕症 411
第三节 热入血室 420
第四节 盆腔疼痛证 427
附篇1 妇科检查 435
附篇2 妇科特殊检查 439
方剂索引 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