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相中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64
  • ISBN:14048.2955
  • 页数:229 页
图书介绍:

上篇总论 1

第一章 绪言 1

第二章 阴阳五行 7

第一节 阴阳学说 7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7

二、阴阳在医学上的运用 9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1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11

二、五行在医学上的运用 14

第三章 脏象 15

第一节 五脏 16

一、心 16

〔附〕心包络 17

二、肝 17

三、脾 18

四、肺 19

五、肾 20

第二节 六腑 22

一、胆 22

〔附〕命门 22

二、胃 23

三、小肠 23

四、大肠 24

五、膀胱 24

六、三焦 25

第三节 营卫气血 25

一、气和血 26

二、营和卫 26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27

第四节 津液 27

第四章 经络 27

二、十二经脉 29

三、奇经八脉 30

第五章 病因 31

第一节 外?六淫 31

一、风 31

二、寒 32

三、暑 32

四、湿 32

六、火 33

五、燥 33

第二节 内伤七情 34

第三节 饮食、劳倦 34

第六章 辨证 35

第一节 六经病证 36

第二节 卫气营血和三焦病证 37

一、卫气营血病证 38

二、三焦病证 38

二、小怕病证候 40

一、心病证候 40

第三节 脏腑病证 40

三、肝病证候 41

四、胆病证候 41

五、脾病证候 42

六、胃病证候 42

七、肺病证候 43

八、大肠病证候 43

九、肾病证候 44

十、膀胱病证候 44

一、表里 45

第一节 八纲 45

第七章 诊法 45

二、寒热 46

三、虚实 46

四、阴阳 46

第二节 四诊 47

一、望诊 47

二、闻诊 50

三、问诊 50

四、切诊 52

第一节 治标与治本 56

第八章 治则 56

第二节 正治与反治 57

第三节 八法 57

一、八法的意义与运用 57

二、八法的配合运用 61

第九章 中药的性能 61

第一节 四气、五味 61

第二节 升降浮沉 63

第三节 补泻 64

第四节 归经 65

第一节 炮制的定义和目的 66

第十章 中药的炮制 66

第二节 炮制的内容和方法 67

一、饮片的切制 67

二、药物的炮制 70

第十一章 药物的配伍与应用 74

第一节 配伍 74

第二节 制剂 75

第十二章 剂量与服药法 77

第一节 剂量 77

第二节 服药法 78

下篇 各论 79

第一章 解表药 79

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 80

1.麻黄 80

2.桂枝 81

3.荆芥 82

〔附〕荆芥穗 82

4.紫苏 82

5.白芷 83

〔附〕苏便 83

6.细辛 84

7.防风 85

8.生姜 86

第二节 辛凉解表药 86

1.薄荷 86

2.牛蒡子 87

3.桑叶 88

4.菊花 88

5.蝉蜕 89

〔附〕野菊花 89

6.葛根 90

7.升麻 90

8.柴胡 91

第二章 涌吐药 92

1.甜瓜蒂 93

2.藜芦 94

3.胆矾 94

第三章 泻下药 95

〔附〕西瓜霜 96

2.芒硝 96

第一节 攻下药 96

1.大黄 96

3.巳豆 99

第二节 润下药 100

1.大麻仁 100

2.郁李仁 101

3.蜂蜜 101

第四章 渗湿逐水药 102

1.茯苓 104

〔附〕茯苓皮、赤茯苓、茯神木、茯神 104

第一节 渗湿药 104

2.猪苓 105

3.泽泻 106

4.车前子 106

〔附〕车前草 107

5.木通 107

6.淡竹叶 108

7.薏苡仁 109

8.滑石 109

9.葶苈子 110

1.牵牛子 111

第二节 逐水药 111

2.芫花 112

3.大戟 112

4.甘遂 113

第五章 祛风湿药 114

1.羌活 115

2.独活 115

3.苍术 116

4.五加皮 116

5.威灵仙 117

6.木瓜 118

7.虎骨 119

第六章 祛寒药 119

1.附子 120

〔附〕乌头、草乌 120

2.干姜 121

3.肉桂 122

4.吴茱萸 123

5.丁香 124

第七章 清热药 124

1.黄芩 126

第一节 清热降火药 126

2.黄连 127

3.黄柏 128

4.茵陈蒿 129

5.梔子 130

6.石膏 131

7.知母 131

8.芦根 132

1.犀角 133

第二节 清热凉血药 133

2.生地黄 134

3.牡丹皮 135

4.地骨皮 136

5.白头翁 136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137

1.金银花 137

2.连翘 138

3.紫花地丁 139

4.大青叶 139

6.土茯苓 140

〔附〕板蓝根 140

5.射干 140

第八章 止咳化痰药 141

第一节 止咳平喘药 142

1.杏仁 142

2.桔梗 143

3.紫苑 144

4.款冬花 144

1.牛黄 145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 145

5.马兜铃 145

2.贝母 146

3.栝楼 147

〔附〕天花粉 148

4.枇杷叶 148

5.桑白皮 149

第三节 温化寒痰药 149

1.半夏 149

〔附〕法半夏、姜半夏 150

〔附〕胆南星 151

2.天南星 151

3.白附子 152

第九章 理气药 152

1.木香 153

2.香附 154

3.乌药 155

4.砂仁 155

5.陈皮 156

6.青皮 157

7.厚朴 157

8.枳实 158

9.枳壳 159

10.沉香 159

第十章 行血药 160

第一节 活血药 161

1.川芎 161

2.丹参 162

3.赤芍 163

4.益母草 163

5.乳香 164

7.延胡索 165

6.没药 165

8.五灵脂 166

9.郁金 167

第二节 破血药 167

1.桃仁 167

2.红花 168

〔附〕藏红花 169

3.三稜 169

4.莪术 170

5.牛膝 170

7.水蛭 171

6.穿山甲 171

8.蝱虫 173

第十一章 止血药 173

1.白芨 174

2.仙鹤草 174

3.海嫖蛸 175

4.血余炭 176

5.三七 176

6.蒲黄 177

7.地榆 177

8.茜草 178

10.大蓟 179

9.侧柏叶 179

〔附〕小蓟 180

第十二章 补养药 180

第一节 补气药 182

1.人参 182

2.党参 184

3.黄芪 184

4.白术 185

6.甘草 186

5.山药 186

7.大枣 187

第二节 助阳药 187

1.鹿茸 187

2.肉苁蓉 188

3.杜仲 189

4.益智仁 190

5.补骨脂 190

1.熟地 191

第三节 补血药 191

6.菟丝子 191

2.当归 192

3.何首乌 193

4.阿胶 194

5.紫河车 195

第四节 滋阴药 195

1.白芍 195

2.沙参 196

3.天门冬 197

5.石斛 198

4.麦门冬 198

6.黄精 199

7.龟板 199

第十三章 芳香开窍药 200

1.麝香 200

2.菖蒲 201

3.冰片 202

第十四章 安神镇惊药 203

第一节 安神定志药 204

1.酸枣仁 204

3.远志 205

2.柏子仁 205

4.朱砂 206

5.磁石 207

6.琥珀 207

第二节 镇惊熄风药 208

1.羚羊角 208

2.石决明 209

3.天麻 209

5.僵蚕 210

4.钩藤 210

6.金蝎 211

第十五章 固涩药 212

第一节 敛汗涩精药 213

1.浮小麦 213

2.五味子 213

3.山茱萸 214

4.龙骨 214

5.牡蛎 215

第二节 涩肠止泻药 216

1.乌梅 216

6.金樱子 216

2.肉豆蔻 217

3.诃子 218

4.赤石脂 218

第十六章 消导药 219

1.山楂 219

2.麦芽 220

3.神曲 221

4.鸡内金 221

第十七章 驱虫药 222

〔附〕凤凰衣 222

1.槟榔 223

2.使君子 224

3.苦栋皮 224

〔附〕苦栋子 225

4.雷丸 225

第十八章 外用药 226

1.轻粉 226

2.雄黄 227

3.炉甘石 227

4.蟾酥 228

5.硼砂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