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南渡 3
第一章 精神传统的初步确立 3
一 南岳山中 3
二 内在的思想理路 13
三 国民政府的战时文化政策 24
第二章 重新理解和想像“民间” 29
一 采风者的眼光 29
二 民族生命力的追寻 33
三 现代“鲁滨逊”的足迹 36
四 沉入民间 48
第二编 沉潜 57
第三章 校园氛围 57
一 龙云治下的云南 57
二 梅贻琦的大学理念与联大体制 66
三 反抗与妥协中的艰难生存 74
附录 关于导师制、精神总动员的档案资料 83
第四章 日常生活 86
一 衣食住行 86
二 精神盛宴 96
三 课余活动 106
四 战时风景 113
五 教授生活 121
第五章 中文系、外文系的课程设置与目标 126
一 中外文系与新文学创造关系的论争 126
二 “大一国文”课本引起的变革 133
三 新的文学资源、精神空间的开拓 149
附录 联大中文系毕业生论文题目及导师 158
一 冯至:学院写作 165
第六章 教师个体的写作 165
二 创造民族经典的努力 193
(一)沈从文:“美育代宗教”的初步尝试 193
(二)卞之琳:现代小说文体的自觉营造 210
第七章 被激发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221
一 文学社团、杂志与期刊 221
二 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 239
(一)理论构造 239
(二)创作实绩 252
(三)哲学的观照 277
三 小说新试验 284
(一)吴讷孙 284
(二)汪曾祺 289
附录 298
第三编 走出院墙 319
第八章 校园风气的转变 319
一 生计问题 319
二 不同的选择 333
三 闻一多的“变” 339
第九章 动荡时代的文学新趋向 361
一 节日的五月 361
二 悲悼季节 368
三 朗诵诗:群体与行动的艺术 378
四 分水岭 394
大事记 404
主要参考校史资料文献书目 436
后记 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