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1
卷一 建置 1
第一章 建置沿革 1
第一节 建置从属 1
第二节 县境变迁 5
第二章 行政区域 6
第一节 明、清、中华民国时期 6
第二节 革命根据地区域 11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2
〔附〕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文件 23
卷二 自然环境 25
第一章 地质 25
第一节 地层 25
第二节 岩石 27
第三节 构造 29
第二章 地貌 30
第一节 山地丘陵 30
第二节 平原 34
第三节 海滩和岛礁 34
第三章 气候 37
第一节 四季特征 37
第二节 气温 38
第三节 降水 40
第四节 日照、辐射 43
第五节 风、湿度、蒸发量 44
第六节 地温、水温、霜、雪 46
第七节 灾害性天气 48
〔附〕有关气象物候谚语 50
第四章 水文 52
第一节 水系 52
第二节 塘河 54
第三节 径流 56
第四节 潮汐 56
第五章 土壤植被 57
第一节 土壤形成特点 57
第二节 土壤类型 58
第三节 土壤养分 63
第四节 土壤利用 64
第五节 植被 64
第六章 自然资源 66
第一节 土地资源 66
第二节 生物资源 67
第三节 矿物资源 73
第四节 水资源 74
第七章 自然灾害 77
第一节 台风和洪涝 77
〔附〕历代重大台风洪涝年表 78
第二节 干旱 84
〔附〕历代重大旱灾年表 84
第三节 大风与冰雹 87
卷三 南雁荡山 南麂列岛 90
第一章 南雁荡山 90
第一节 自然概貌 90
第二节 风景旅游资源与特色 91
第三节 风景名胜 92
第四节 南雁方物 105
第五节 开发与管理 106
第六节 南雁山志、游记、诗词、文献选 107
第二章 南麂列岛 116
第一节 自然概貌 116
第二节 海洋生物 117
第三节 岛上动物植物 121
第四节 风景名胜 121
第五节 开发与管理 124
第六节 诗词文献 125
卷四 人口 128
第一章 人口繁衍 128
第一节 历代人口状况 128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人口状况 131
第三节 城乡人口分布 133
第二章 人口构成 136
第一节 民族构成 136
第二节 性别构成 136
第三节 年龄构成 139
第四节 婚姻构成 141
第五节 文化程度构成 143
第六节 职业构成 146
第三章 人口流动 147
第一节 计划移民 147
第二节 自由流动 148
第四章 计划生育 149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49
第二节 政策措施 150
第三节 实施概况 151
第四节 成效 152
卷五 经济总情与管理 156
第一章 国民经济 156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发展 156
第二节 经济结构的变化 158
第二章 人民生活 159
第一节 农民收入与消费 159
第二节 职工收入和福利 160
〔附〕沙岗、棣头、章坑村人民生活的变化 160
第三章 计划管理 161
第一节 计划管理体制 161
第二节 生产计划管理 162
第三节 流通计划管理 162
第四节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 163
第四章 统计管理 164
第一节 统计管理体制 164
第二节 统计信息技术 164
第三节 统计调查和监督 165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 165
第一节 工商企业登记与管理 165
第二节 商标、广告管理 167
第三节 经济合同管理 168
第四节 个体工商户管理 169
第五节 市场管理 170
第六节 缉私 171
第六章 物价管理 172
第一节 物价演变 172
第二节 物价管理 178
第三节 物价监督与检查 180
第七章 审计监督 181
第八章 计量 182
第一节 度量衡演变 182
第二节 计量管理 182
第三节 标准化 183
卷六 农业 185
第一章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 185
第一节 土地改革 185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 186
第三节 人民公社 187
第四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188
第二章 耕地 生产工具 189
第一节 耕地 189
第二节 农机具 190
第三章 粮油生产 192
第一节 农区布局 192
第二节 耕作制度 194
第三节 良种推广 195
第四节 栽培技术 196
第五节 肥料 197
第六节 植物保护 198
第四章 土特产 199
第一节 茶叶 199
第二节 蔬菜 199
第三节 水果 200
第四节 糖蔗 201
第五节 络麻 202
第六节 食用菌 203
第五章 畜牧 203
第一节 家畜 203
第二节 家禽 206
第三节 其它饲养业 207
第四节 疾病防治及机构 208
第六章 农场 良种繁育场 210
第一节 农场 210
第二节 良种繁育场 210
卷七 林业 211
第一章 森林资源 211
第一节 林地蓄积 211
第二节 树种 211
第三节 竹类 214
第四节 花卉古木 215
第五节 森林利用 219
第二章 营林生产 221
第一节 采种育苗 221
第二节 植树造林 222
第三节 环境绿化 224
第三章 山林管理 226
第一节 山林权属 226
第二节 山林管理形式 227
第三节 林场 228
第四章 森林保护 230
第一节 护林 230
第二节 防火 231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 232
卷八 水利 235
第一章 河道治理 235
第一节 万全河道治理 235
第二节 小南塘河治理 236
第三节 萧麻河道治理 236
第四节 北港水系治理 237
第二章 蓄水工程 237
第三章 引水工程 241
第一节 北港引水工程 241
第二节 山门引水工程 242
第三节 平阳隧洞引水工程 242
第四章 溪堤海塘 244
第一节 溪堤 244
第二节 江堤 247
第三节 海塘 248
第五章 陡门水闸 249
第六章 海涂围垦 251
第一节 宋埠海涂围垦工程 252
第二节 墨城海涂围垦工程 252
第七章 小水电 253
第八章 水利管理 256
卷九 渔业 257
第一章 南麂渔场 257
第一节 自然条件 257
第二节 水产资源 257
第三节 海洋渔汛 258
第二章 海洋捕捞 259
第一节 渔获量 259
第二节 渔具、渔法 261
第三节 捕捞作业的变迁 263
第四节 安全生产 264
第五节 资源保护 264
第六节 指挥渔业生产 265
第三章 养殖 266
第一节 海水养殖 266
第二节 淡水养殖 267
第四章 水产品加工 269
第一节 咸、干品 269
第二节 冷冻 270
第三节 鱼粉、鱼卤加工 270
第五章 水产品购销 271
第一节 个体运销 271
第二节 鱼行 271
第三节 国营水产供销公司 271
第六章 生产关系变革 272
第一节 个体生产 272
第二节 互助组 273
第三节 生产合作社 273
第四节 人民公社 274
第五节 单船核算 274
第七章 行政管理 275
第一节 明、清时期 275
第二节 民国时期 275
第三节 建国之后 275
卷十 乡镇企业 278
第一章 体制 278
第一节 集体企业 278
第二节 个体联户企业 279
第二章 管理 279
第一节 经营管理 279
第二节 质量管理 280
第三节 劳动工资管理 281
第三章 企业门类 282
第一节 塑料制品 282
第二节 机械制造 283
第三节 纺织 283
第四节 皮革 284
第五节 五金电器 285
第六节 食品 285
第七节 工艺美术品 286
第八节 交通运输及其设备制造 287
第九节 建筑井巷工程业 287
第十节 商业、农业企业 288
卷十一 工业 291
第一章 工业体制 291
第一节 国营工业 291
第二节 二轻工业 291
第二章 工业门类 292
第一节 机械五金 292
第二节 化工 294
第三节 食品 295
第四节 纺织 296
第五节 采掘冶炼 297
第六节 日用工业 299
第七节 建材 301
第八节 造纸 印刷 301
第九节 陶瓷 302
第十节 其他工业 303
卷十二 能源 305
第一章 发电 305
第一节 火力发电 306
第二节 小水电 307
第二章 供电 307
第一节 电网 307
第二节 变电所 309
第三章 用电 310
第一节 用电量 310
第二节 用电结构 311
第三节 用电管理 313
第四章 柴草 沼气 314
第一节 柴草 314
第二节 沼气 314
〔附〕天然气 太阳能 石炭泥土 315
卷十三 交通 316
第一章 交通设施 316
第一节 民间道路 316
第二节 公路 318
第三节 港口 319
第四节 航道 321
第五节 渡口 桥梁 321
第二章 交通运输 323
第一节 运输工具 323
第二节 沿海运输 324
第三节 内河运输 325
第四节 陆路运输 326
第五节 运输行业 327
第六节 运输服务 328
第三章 交通管理 329
第一节 路政管理 329
第二节 航政管理 330
卷十四 邮电 333
第一章 邮政 333
第一节 邮路 333
第二节 业务 334
第二章 电信 338
第一节 电报 338
第二节 电话 340
第三章 经营管理 342
卷十五 城乡建设 344
第一章 县城建设 344
第一节 县城沿革 344
第二节 城池 345
第三节 县署 345
第四节 街道 桥梁 348
第五节 住宅 350
第六节 给水 排水 351
第七节 主要公共建筑 352
第八节 县城绿化和环境卫生 352
第二章 集镇建设 353
第一节 鳌江镇 353
第二节 水头镇 354
第三节 萧江镇 355
第四节 其他集镇 355
第三章 乡村建设 356
第一节 住宅 356
第二节 道路建设 357
第三节 公共设施建设 357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 358
第一节 公房管理 358
第二节 私房管理 360
第三节 商品房销售 362
第四节 白蚁防治 362
第五章 土地和规划管理 364
第一节 土地管理 364
第二节 规划管理 365
第六章 建筑事业 365
第一节 建筑企业 365
第二节 建筑设备 367
第三节 建筑技术和设计机构 368
第四节 建筑工程管理 370
第七章 环境保护 371
第一节 环境污染 371
第二节 污染治理 373
卷十六 商业 377
第一章 商业网点、市场 377
第一节 集镇街市 377
第二节 集市贸易 377
第三节 “会市”、物资交流会、商品展销会 378
第二章 商品购销 379
第一节 肉食禽蛋 379
第二节 烟、酒、糖 380
第三节 工业日用品 382
第四节 石油 385
第三章 饮食服务 386
第一节 饮食业 386
第二节 服务业 387
第四章 计划分配物资 387
第五章 商业体制 390
第一节 私营商业及其社会主义改造 390
第二节 国营商业 394
第三节 集体商业 397
第四节 个体商业 398
第六章 对外贸易 399
第一节 概况 399
第二节 出口商品 400
第三节 港、台贸易和合资企业 401
卷十七 供销合作社 402
第一章 供销合作发展概况 402
第一节 县供销社 402
第二节 县社所属企业 403
第三节 基层供销社 404
第二章 经营业务 404
第一节 主要农副产品收购 405
第二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410
第三节 生活资料供应 414
卷十八 粮油 415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粮食征收和供应 415
第一节 征收 415
第二节 供应 416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粮食征、购、销 417
第一节 筹募公粮 417
第二节 征收公粮 417
第三节 农村粮食统购统销 417
第四节 城镇粮食供应 419
第五节 粮食议购议销 421
第三章 油脂购销 421
第一节 油脂油料统购 421
第二节 油脂供应 422
第四章 粮油加工 425
第一节 民国时期概况 425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425
第五章 储运 427
第一节 仓储 427
第二节 调运 429
第六章 管理机构 429
卷十九 财政税务 431
第一章 财政 431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 431
第二节 财政收支 433
第三节 建国后财务管理 435
第四节 财政监督 436
第五节 乡级财政管理 437
第二章 税收 438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国税和地方税 438
第二节 建国后的税收 439
第三节 农业税 445
第四节 契税和耕地占用税 448
第三章 财税机构 449
第一节 民国时期机构 449
第二节 建国后机构 449
卷二十 金融 452
第一章 金融企业 452
第一节 钱庄 典当 452
第二节 信用合作社 452
第三节 银行和合作金库 453
第二章 存款 贷款 456
第一节 存款 456
第二节 贷款 456
第三章 金融市场 459
第一节 民间信用 459
第二节 证券 460
第三节 资金拆借 461
第四章 货币 462
第一节 银两 银元 铜币 镍币 462
第二节 法币 金圆券 462
第三节 人民币 463
第五章 金融管理 463
第一节 现金 463
第二节 利率 464
第三节 金银 465
第四节 结算 466
第六章 保险 466
〔附〕会案始末 468
卷二十一 党派社团 472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472
第一节 解放前党的组织和活动 473
第二节 解放后历次党代会 477
第三节 党务工作 482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和其他党团 487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 487
第二节 其他党团 488
第三章 民主党派 489
第一节 中国农工民主党平阳县委员会 489
第二节 中国民主促进会平阳县总支委员会 489
第三节 中国九三学社平阳县支社 489
第四节 中国民主建国会平阳县总支委员会 489
第五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平阳县支部 489
第四章 群众团体 490
第一节 工人组织 490
第二节 农渔民组织 492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 493
第四节 妇女组织 494
第五节 工商业者组织 495
第六节 教育科技工作者组织 496
第七节 文学艺术界组织 497
卷二十二 政务 498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498
第一节 代表选举 498
第二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499
第三节 人大常务委员会 504
第二章 政府 506
第一节 县署 506
第二节 民国时期县政府 512
第三节 县人民革命委员会 514
第四节 县人民政府 515
第五节 基层行政组织 521
第三章 政协 523
第一节 历届委员会 523
第二节 工作组和联络组 526
第三节 主要活动 527
第四章 代议机构 528
卷二十三 军事 530
第一章 驻军 530
第一节 古代驻军 530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 531
第三节 建国后驻军 532
第二章 地方武装 532
第一节 清末民团 532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保卫团、干部队、自卫队、预备队 532
第三节 建国前的人民武装 533
第三章 军事设施 534
第一节 古代军事设施 534
第二节 民国时期军事设施 535
第三节 建国后军事设施 535
第四章 兵役 536
第一节 民国时期兵役 536
第二节 建国后兵役 537
第五章 民兵 538
第一节 组织 538
第二节 训练 539
第三节 活动 540
第六章 兵事 540
第一节 元、明、清兵事 540
第二节 民国初期兵事 543
第三节 日军侵犯 545
第四节 革命战争 546
第七章 军事机构 547
第一节 民国时期军事机构 547
第二节 建国后军事机构 548
卷二十四 公安 司法 551
第一章 人民公安 551
第一节 机构设置 551
第二节 巩固政权 552
第三节 维护社会治安 554
第四节 武警和监所管理 556
第五节 消防 556
第二章 检察 557
第一节 机构设置 557
第二节 刑事检察 558
第三节 经济检察 558
第四节 法纪检察 558
第五节 监所检察 558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559
第三章 审判 559
第一节 机构设置 559
第二节 审判制度 560
第三节 刑事审判 560
第四节 民事审判 561
第五节 经济审判 562
第六节 行政审判 563
第七节 申诉复查 563
第四章 司法行政 563
第一节 司法机构 563
第二节 人民调解 563
第三节 法制宣传 565
第四节 公证工作 565
第五节 律师工作 565
第五章 民国时期司法 565
第一节 警政 566
第二节 检察概况 567
第三节 审判概况 567
卷二十五 民政 569
第一章 优抚 569
第一节 褒扬革命烈士 569
第二节 抚恤 570
第三节 国家补助 572
第四节 孤老烈属、光荣复员军人的赡养 572
第五节 群众优待 572
第六节 拥军支前 573
第二章 安置 574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74
第二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574
第三节 军队退离休干部安置 575
第三章 革命老区建设 575
第一节 革命老区分布 575
第二节 老区补助 577
第三节 支援老区建设 577
第四章 救灾救济 578
第一节 救灾 578
第二节 扶优扶贫 581
第三节 社会救济 582
第四节 民间互济 586
第五章 社会福利 587
第一节 旧慈善机构 587
第二节 弃婴收养 588
第三节 老人福利 588
第四节 残疾人福利 589
第六章 婚姻、殡葬管理与收容遣送 590
第一节 婚姻登记 590
第二节 殡葬改革 590
第三节 收容遣送 591
卷二十六 人事 劳动 592
第一章 干部 592
第一节 干部任用 592
第二节 干部管理 594
第三节 干部退休、离休 599
第二章 劳动 599
第一节 劳动就业 599
第二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600
第三节 劳动报酬 601
第四节 劳保福利 603
第五节 职业培训 605
卷二十七 教育 607
第一章 县学 书院 蒙学 607
第一节 县学 607
第二节 书院 611
第三节 蒙学 614
第二章 幼儿教育 615
第一节 发展概况 615
第二节 几所幼儿园简介 616
第三章 小学教育 617
第一节 发展概况 617
第二节 学制、课程 632
第三节 几所主要小学简介 634
第四章 普通中学教育 636
第一节 发展概况 636
第二节 学制、课程 637
第三节 完全中学简介 637
第五章 专业、职业技术教育 641
第一节 发展概况 641
第二节 几所职业技术学校简介 642
第六章 成人教育 643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 643
第二节 职工业余教育 645
第三节 干部业余教育 645
第四节 其他业余教育 647
第七章 教师 647
第一节 教师队伍 647
第二节 教师待遇 649
第八章 经费、设施、勤工俭学 650
第一节 教育经费 650
第二节 校舍设备 652
第三节 勤工俭学 652
卷二十八 科学技术 654
第一章 科技组织 654
第一节 科研机构 654
第二节 民办科研机构 654
第三节 学术团体 655
第四节 科技队伍 656
第二章 科技服务 656
第一节 科普宣传 656
第二节 情报交流 657
第三节 咨询服务 657
第四节 星火计划 658
第三章 科技成果 659
卷二十九 文化 662
第一章 群众文化 662
第一节 县文化馆 662
第二节 区、乡文化站 663
第三节 基层俱乐部 664
第二章 图书馆 书店 664
第一节 县图书馆 664
第二节 县新华书店 665
第三章 电影发行放映 666
第一节 发展概况 666
第二节 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666
第三节 主要电影院简介 667
第四章 文学艺术 667
第一节 戏剧 667
第二节 曲艺 670
第三节 文学戏剧创作 672
第四节 音乐 舞蹈 672
第五节 书法 篆刻 673
第六节 美术 674
第七节 摄影 676
第五章 文物古迹 676
第一节 文物管理与普查 676
第二节 历史文物 677
第三节 革命文物 681
第六章 档案事业 684
第一节 档案与设施 684
第二节 收集与利用 684
第三节 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 685
卷三十 新闻广播电视 686
第一章 报纸 报道 686
第一节 报纸 686
第二节 报道 688
第二章 广播电视 688
第一节 有线广播 688
第二节 无线广播 691
第三节 电视 692
卷三十一 卫生 695
第一章 医疗 695
第一节 机构 695
第二节 医生 697
第三节 技术 697
第四节 设备 698
第五节 制度 698
第二章 防疫保健 699
第一节 公共卫生 699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701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703
第四节 妇幼保健 704
第三章 药业 705
第一节 药材、药品、药械 705
第二节 药品经营 708
第三节 药业和药政管理 709
第四章 医学教育与科研 710
第一节 医学教育 710
第二节 医学科研 711
卷三十二 体育 712
第一章 群众体育 712
第一节 民间传统体育 712
第二节 学校体育 713
第三节 职工体育 714
第四节 农民体育 715
第二章 场地设施 715
第三章 人才培养 716
第一节 业余少体校 716
第二节 训练点和传统校 716
第四章 体育比赛 717
卷三十三 少数民族 华侨 723
第一章 少数民族 723
第一节 少数民族概况 723
第二节 畲族乡和畲族村 731
第三节 畲族的风俗习惯 734
第四节 畲族的语言和歌谣 739
第二章 华侨 742
第一节 侨情 742
第二节 侨务 748
卷三十四 宗教 751
第一章 佛教 751
第一节 佛教的流传 751
第二节 佛教现状 753
第二章 道教 756
第一节 道教的流传 756
第二节 道教现状 759
第三章 天主教 760
第一节 天主教的传播 760
第二节 天主教现状 762
第四章 基督教 763
第一节 基督教的传播 763
第二节 基督教现状 766
卷三十五 风俗 768
第一章 生产习俗 768
第一节 农业 768
第二节 手工业、商业 770
第三节 其他经济生活 770
第二章 生活习俗 771
第一节 饮食 771
第二节 服饰 772
第三节 用具 773
第四节 居住 774
第五节 交通工具 774
第三章 礼仪习俗 775
第一节 称谓 775
第二节 婚嫁 775
第三节 生育 778
第四节 寿诞 779
第五节 丧葬 780
第六节 析产 782
第七节 宗教 782
第八节 交际 783
第四章 岁时习俗 783
第五章 信仰习俗 788
第一节 诞辰 788
第二节 释难 788
第三节 禁忌 790
第六章 新风尚 790
第七章 劣风陋俗 791
〔附〕生活谚语 792
卷三十六 方言 797
第一章 概况 797
第一节 两种主要方言 797
第二节 瓯语的特点和内部差异 798
第三节 闽语和瓯语的异同 800
第二章 语音 802
第一节 城关瓯语声韵调 802
第二节 北港闽语声韵调 805
第三节 昆阳音系同音字汇 806
第三章 语汇 813
第一节 名称 813
第二节 动作和性状 814
第三节 位置和数量 814
第四节 语法例句 815
卷三十七 人物 817
第一章 列传 817
第二章 人物简介 894
第三章 名录 908
第一节 革命烈士英名录 909
第二节 抗日阵亡将士名录 934
卷三十八 文献著述 936
第一章 古代经籍综述 936
第二章 近代著述 946
第三章 现代著述 971
第四章 现代论文篇目选 988
第五章 历代文献及诗文选录 1008
附录 1071
平阳建县考 1071
平阳历代修志概述 1073
前《平阳县志》序跋选 1077
编纂始末 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