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编 地理 71
第一章 建置区划 71
第一节 位置面积 71
第二节 建置沿革 71
第三节 行政区划 73
附记:区域变迁 81
第四节 乡镇 82
第五节 村寨名录 103
第二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 126
第一节 人口 126
第二节 计划生育 134
第三章 地质地貌 138
第一节 地质 138
第二节 地貌 142
第四章 气候 144
第一节 四季气候特点 144
第二节 气象要素 145
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 151
第五章 山脉水系 154
第一节 山脉 154
第二节 水系 158
第六章 土壤植被 165
第一节 土壤 165
第二节 植被 176
第七章 自然资源 178
第一节 野生植物 178
第二节 野生动物 185
第三节 水资源 187
第四节 矿产资源 189
第八章 自然灾害 192
第一节 水灾 192
第五节 旅游资源 192
第二节 旱灾 196
第三节 风灾 198
第四节 雪、冰雹灾害 200
第五节 蝗灾 202
第六节 地震 202
第一章 农业生产关系与体制变革 205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205
第二编 农林水 205
第二节 土地改革 206
第三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210
第四节 人民公社 213
第五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8
第二章 农业 219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19
第二节 耕地 220
第三节 粮食作物 222
第四节 经济作物 225
第五节 甘蔗 233
第六节 农田基本建设 234
第七节 耕作制度改革 237
第八节 农业技术改革 237
第九节 农作物保护 241
第十节 农业技术培训与实验研究 245
第三章 林业 250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52
第二节 林业生产经营体制 253
第三节 林业生产 258
第四节 森林保护 262
第五节 林业科学技术 265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67
第四章 畜牧业 267
第二节 品种产量 268
第三节 优良品种引进与推广 270
第四节 经营管理 271
第五节 兽医工作 273
第二节 水产资源与利用 275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75
第五章 渔业 275
第三节 淡水养殖 276
第四节 淡水捕捞 280
第二节 水利工程 282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82
第六章 水利水电 282
第三节 水电工程 291
第四节 投资与效益 292
第六节 水利水电科技 294
第五节 工程管理 294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95
第七章 农业机具 295
第二节 农机具革新 296
第三节 机械管理 299
第六节 农机监理 301
第五节 农机研究推广 301
第四节 技术培训 301
第八章 乡镇企业 302
第七节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站 302
第二节 企业经营 30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03
第三节 企业生产结构与产品 304
第四节 企业管理 307
第二节 三叶农场 308
第一节 机构设置 308
第九章 农垦 308
第三节 岗美华侨农场 309
第二节 民国时期工业、手工业 312
第一节 古代手工业 312
第三编 工业 312
第一章 建国前工业 312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313
第二章 建国后工业 313
第三节 国民经济“大跃进”和调整时期 314
第二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314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 315
第五节 改革开放时期 31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22
第三章 工业体制 322
第二节 经营体制 323
第一节 企业管理 326
第四章 企业管理与体制改革 326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 327
第五章 采矿冶炼 329
第三节 职工培训 329
第二节 现代民营采矿 330
第一节 古、近代采冶 330
第三节 国营采冶企业 334
第一节 开采 339
第六章 煤炭 339
第二节 供应 340
第一节 建国前 341
第七章 制糖 341
第二节 建国后 342
第八章 电力 345
第一节 电力设备 346
第二节 电力分配 351
第三节 用电管理 352
第二节 主要厂家 354
第一节 机电生产 354
第九章 机电 354
第一节 建材生产 356
第十章 建材 356
第二节 主要厂家 357
第一节 化工 360
第十一章 化工制药 360
第二节 制药 362
第一节 酿酒 363
第十二章 食品工业 363
第二节 粮油加工 365
第三节 食品加工 367
第一节 造纸和纸制品 368
第十三章 造纸印刷烟花炮竹 368
第二节 印刷 370
第三节 烟花炮竹 371
第二节 玻璃 372
第一节 陶瓷 372
第十四章 陶瓷玻璃皮革工艺品 372
第三节 皮革制品 373
第四节 工艺品编织品 374
第二节 主要厂家 376
第一节 纺织、缝纫生产 376
第十五章 纺织缝纫 376
第二节 采伐、运输 378
第一节 机构沿革 378
第十六章 森林工业 378
第四节 林产工业 380
第三节 木材储运基本建设 38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82
第一章 陆路交通 382
第四编 交通邮电 382
第二节 陆路 383
第三节 公路运输 392
第四节 民间运输 399
第五节 公路交通管理 401
第一节 航道 402
第二章 水路交通 402
第二节 航道变迁 403
第三节 航道整治 404
第四节 管理机构 405
第五节 水路运输 407
第六节 发展工副业 412
第一节 机构 413
第三章 邮电 413
第二节 邮政 415
第三节 电信 417
第四节 经营管理 42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22
第一章 财政 422
第五编 财经贸易 422
第二节 管理体制 423
第三节 赋额收支 424
第四节 财政收支 427
第五节 债券 435
第六节 财政监督 436
第一节 主管机构 438
第二章 税务 438
第二节 税制 439
第三节 税捐收入 444
第一节 机构 448
第三章 金融 448
第二节 货币 449
第三节 借贷 453
第四节 存储 458
第五节 保险 460
第六节 管理 461
第二节 商业体制 463
第一节 机构沿革 463
第四章 商业 463
第三节 集市贸易 465
第四节 私营、个体商业 474
第五节 集体商业 476
第六节 国营商业 480
第七节 仓储管理 502
第二节 粮油集市 50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03
第五章 粮油 503
第三节 粮油征购 505
第四节 粮油供销 511
第五节 粮油储调 517
第一节 经营体制 521
第六章 木材 521
第二节 木材购销 522
第一节 机构 524
第七章 物资 524
第二节 管理体制 525
第三节 物资购销 527
第二节 外引内联 530
第一节 外贸体制 530
第八章 外贸 530
第三节 扶产培出 531
第四节 外销商品收购 532
第一节 机构 535
第九章 旅游 535
第二节 风景区 536
第三节 旅游服务 540
第一节 城墙城关 542
第一章 县城建设 542
第六编 城乡建设 542
第二节 街道 543
第三节 桥梁 544
第五节 文化娱乐场馆 545
第四节 政府机关大院 545
第六节 商业楼宇 546
第九节 供水供电 548
第八节 住宅 548
第七节 市场 548
第十节 园林建设及绿化 549
第一节 圩镇 550
第二章 圩镇农村建设 550
第二节 农村 553
第二节 队伍企业 554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54
第三章 建筑业 554
第三节 房屋设计 556
第一节 机构设置 557
第四章 环境保护 557
第四节 建筑材料 557
第五节 施工机具 557
第三节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558
第二节 环境质量与监测 558
第四节 治理与效益 560
第五节 重大污染事故 561
第一节 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562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阳春县地方组织 562
第七编 党派群团 562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阳春县委员会 565
第三节 党员代表大会、县委扩大会议 566
第四节 宣传教育 579
第五节 统战工作 582
第六节 中共阳春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585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阳春县地方组织 589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团 589
第二节 其他党团 592
第一节 工人组织 593
第三章 群众团体 593
第三节 中国民主同盟阳春支部 593
第二节 农民组织 595
第三节 青年组织 597
第四节 妇女组织 601
第五节 其他群众团体 603
第一节 代表选举 604
第一章 县人民代表大会 604
第八编 政权 604
第二节 历届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605
第三节 历届县人民代表大会 606
第四节 县人大常委会 611
第一节 明代县政 614
第二章 明、清、民国县政 614
第二节 清代县政 616
第三节 民国县政 622
第一节 机构沿革 626
第三章 县人民政府 626
第二节 基层机构 628
第二节 议政活动 635
第一节 机构沿革 635
第四章 民国时期县参议会 635
第五章 政协县委员会 637
第一节 历届政协县委员会全体会议 638
第二节 历届政协县常务委员会 640
第一节 机构沿革 644
第一章 公安 644
第九编 政法 644
第二节 治安管理 645
第三节 侦查破案 649
第四节 消防管理 651
第六节 监所管理 652
第五节 交通管理 652
第一节 机构沿革 653
第二章 检察 653
第二节 刑事检察 654
第三节 经济检察 655
第四节 法纪检察 656
第五节 监所检察 657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658
第一节 机构沿革 659
第三章 审判 659
第二节 刑事审判 660
第五节 案件复查 661
第四节 经济审判 661
第三节 民事审判 661
第二节 法制教育 662
第一节 机构沿革 662
第四章 司法行政 662
第三节 人民调解 664
第四节 公证 665
第五节 律师 666
第一节 机构沿革 667
第一章 民政 667
第十编 政务 667
第三节 优抚安置 668
第二节 拥军支前 668
第四节 灾害救济 674
第五节 社会救济 676
第六节 社会福利 679
第七节 婚姻管理 680
第八节 革命老区建设 683
第二节 干部来源 684
第一节 机构沿革 684
第二章 人事 684
第三节 干部管理 687
第四节 工资福利制度 688
第一节 机构沿革 691
第三章 计划 691
第二节 计划管理 692
第三节 计划管理范围 693
第四节 国民经济计划的编制 694
第五节 国民经济计划的执行 696
第二节 用工制度 697
第一节 机构沿革 697
第四章 劳动 697
第三节 劳动管理 699
第四节 工资制度 702
第五节 劳动保护 705
第六节 福利保险 707
第二节 统计工作 709
第一节 机构沿革 709
第五章 统计 709
第三节 统计分析 711
第一节 机构沿革 712
第六章 物价管理 712
第四节 国民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统计 712
第二节 物价 713
第三节 物价管理 718
第二节 阳春华侨的形成与分布 720
第一节 机构沿革 720
第七章 侨务 720
第三节 侨务工作 723
第一节 机构沿革 724
第八章 监察 724
第二节 监察工作 725
第一节 机构沿革 726
第九章 工商行政管理 726
第二节 集市管理 727
第三节 企业登记管理 729
第四节 经济活动管理 733
第五节 经济检查 734
第二节 计量单位变革 736
第一节 机构沿革 736
第十章 技术监督 736
第三节 监督管理 737
第一节 机构沿革 738
第十一章 国土管理 738
第三节 土地管理工作 739
第二节 职能与任务 739
第二节 审计工作 740
第一节 机构沿革 740
第十二章 审计 740
第二节 军事设施 744
第一节 战略地位 744
第十一编 军事 744
第一章 军事地理 744
第一节 世袭兵制 745
第二章 兵役制度 745
第三节 征兵制 746
第二节 募兵制 746
第五节 义务兵制 747
第四节 志愿兵制 747
第六节 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 748
第七节 预备役兵制 749
第二节 民国时期 750
第一节 元至清代 750
第三章 军事机构 750
第三节 建国后 751
第一节 明、清代 754
第四章 地方武装 754
第二节 民国时期 755
第三节 建国后 759
第一节 组建发展 760
第五章 民兵 760
第二节 教育训练 761
第三节 装备管理 762
第五节 参加地方建设与抢险救灾 763
第四节 参军参战 763
第二节 清代绿营兵 764
第一节 明代驻军 764
第六章 驻军 764
第三节 民国前期 766
第四节 建国后 768
第七章 重大战事 770
第一节 明代 770
第二节 清代 771
第三节 民国前期 774
第四节 抗日时期 775
第五节 解放战争时期 778
第六节 解放后 785
第十二编 教科文卫 793
第一章 教育 793
第一节 机构沿革 793
第二节 儒学、书院、私塾 795
第三节 幼儿教育 798
第四节 小学教育 800
第五节 中学教育 805
第六节 农业职业教育 811
第七节 师范教育 812
第八节 成人教育 814
第九节 招生与升学 816
第十节 教师队伍 819
第十一节 教育经费与校舍建设 823
第十二节 教学研究 827
第十三节 勤工俭学 828
第二章 科技 830
第一节 机构 830
第二节 队伍 831
第三节 科技活动 832
第四节 科技成果 835
第三章 文化 839
第一节 机构与设施 839
第五节 地震测报 839
第二节 文艺创作活动 841
第三节 民间文艺 842
第四节 戏剧 844
第五节 音乐舞蹈 845
第六节 美术摄影书法 847
第七节 图书 850
第八节 电影 851
第九节 诗文选录 851
第十节 民间故事选 863
第四章 新闻 871
第一节 报刊 871
第二节 广播电视 873
第五章 卫生 875
第一节 机构队伍 875
第二节 医疗 879
第三节 医疗卫生管理 882
第四节 卫生防疫 884
第五节 公共卫生 888
第六节 妇幼保健 892
第七节 药政管理 894
第一节 机构 895
第二节 群众体育 895
第六章 体育 895
第三节 培训与设施 897
第四节 比赛 898
第七章 文物古迹 899
第一节 古遗址 900
第二节 古墓葬 904
第三节 石刻碑碣 905
第四节 古建筑 910
第五节 民族文物 912
第六节 革命文物 914
第七节 馆藏文物 915
第一节 机构沿革 916
第二节 县志编修源流 916
第八章 编志 916
第一节 机构沿革 919
第二节 档案收集整理 919
第九章 档案 919
第三节 馆藏保管 920
第四节 档案利用 921
第一章 民族 923
第一节 民族构成 923
第十三编 社会 923
第二节 汉族和土著民族融合 924
第三节 汉、壮民族融合 924
第四节 瑶族 925
第二章 姓氏 929
第一节 源流 929
第二节 姓氏人口分布 936
第三章 方言 942
第一节 概述 942
第二节 语音 945
第三节 词汇 955
第四节 语法 963
第五节 民间谚语 965
第四章 宗教信仰 970
第一节 崇拜盘王及自然神 971
第二节 佛教 971
第三节 道教 972
第五章 人民生活 973
第一节 建国前的人民生活 973
第四节 基督教 973
第二节 建国后的人民生活 974
第六章 风俗习惯 978
第一节 服饰 978
第二节 饮食 980
第三节 用具 982
第四节 旅行 982
第五节 礼仪 983
第七章 节日 989
第一节 农历节日 989
第二节 醮会神诞 991
第三节 公历节日 993
第八章 除陋习树新风 996
第一节 除陋习 996
第二节 树新风 999
第一章 传记 1006
第一节 烈士传 1006
第十四编 人物 1006
第二节 传略 1014
第二章 人物名录表 1067
第一节 革命烈士英名录 1067
第二节 建国后英模人物表 1092
第三节 地师级以上党政军人员 1104
第四节 县团处级党政军人员 1105
第五节 高级科技人员 1107
第六节 出国留学生 1111
第七节 老寿星名录 1114
附录 1116
一、前志序文选录 1116
二、文征 1122
三、文存 1123
四、恢复瑶族民族成分文件 1124
五、校勘论文 1128
六、表格索引 1131
编后记 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