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前言 1
主要符号表 1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色谱法的分类 1
目 录 1
前言 1
第一节色谱法的分类 1
第一章绪论 1
主要符号表 1
第二节气相色谱法及其分离原理 4
第二节气相色谱法及其分离原理 4
第三节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7
第三节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7
第四节气相色谱法与其它分析方法的比较 9
第四节气相色谱法与其它分析方法的比较 9
第五节气相色谱法的产生及其发展 11
第五节气相色谱法的产生及其发展 11
第六节气相色谱文献 14
第六节气相色谱文献 14
第二章气相色谱仪 22
第一节气路系统 22
第二章气相色谱仪 22
第一节气路系统 22
第二节进样系统 24
第二节进样系统 24
第三节温度控制系统 26
第三节温度控制系统 26
第四节色谱柱 28
第四节色谱柱 28
第五节检测器 31
第五节检测器 31
第六节放大器 32
第六节放大器 32
第七节讯号记录系统 33
第七节讯号记录系统 33
第八节数据处理系统 40
第八节数据处理系统 40
第三章气相色谱基本理论 44
第三章气相色谱基本理论 44
第一节塔板理论 45
一、分配平衡 45
一、分配平衡 45
第一节塔板理论 45
二、塔板理论方程式 47
二、塔板理论方程式 47
第二节速率理论 55
第二节速率理论 55
一、速率理论方程式的理论模型 56
一、速率理论方程式的理论模型 56
二、速率理论方程式的导出 57
二、速率理论方程式的导出 57
三、速率理论方程式的讨论 64
三、速率理论方程式的讨论 64
一、非平衡理论 67
一、非平衡理论 67
第三节非平衡理论和质量平衡理论 67
第三节非平衡理论和质量平衡理论 67
二、质量平衡理论 69
二、质量平衡理论 69
第四节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71
第四节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71
一、色谱分离条件选择的指标 72
一、色谱分离条件选择的指标 72
二、色谱分离条件选择的基本原则 78
二、色谱分离条件选择的基本原则 78
第一节检测器的一般性能 97
第四章气相色谱检测器 97
第一节检测器的一般性能 97
一、检测器的分类 97
第四章气相色谱检测器 97
一、检测器的分类 97
二、检测器的性能指标 99
二、检测器的性能指标 99
第二节热导池检测器 107
一、热导池检测器的结构和电气测量线路 107
第二节热导池检测器 107
一、热导池检测器的结构和电气测量线路 107
二、热导池检测器原理 111
二、热导池检测器原理 111
三、操作条件的选择及热导池检测器的设计 119
三、操作条件的选择及热导池检测器的设计 119
四、热导的性能及应用 124
四、热导的性能及应用 124
第三节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125
一、氢焰检测器的结构 125
第三节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125
一、氢焰检测器的结构 125
二、氢焰离子化机理 126
二、氢焰离子化机理 126
三、离子头的设计及其评价 129
三、离子头的设计及其评价 129
四、操作条件对R值的影响 132
四、操作条件对R值的影响 132
五、氢焰的性能和应用 138
五、氢焰的性能和应用 138
一、电子捕获检测器的结构 139
第四节电子捕获检测器 139
第四节电子捕获检测器 139
一、电子捕获检测器的结构 139
二、电子捕获机理 140
二、电子捕获机理 140
三、操作条件对基流和响应值的影响 145
三、操作条件对基流和响应值的影响 145
四、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性能 150
四、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性能 150
五、电子捕获检测器的应用 152
五、电子捕获检测器的应用 152
第五节火焰光度检测器 154
第五节火焰光度检测器 154
一、火焰光度检测器的结构 155
一、火焰光度检测器的结构 155
二、火焰光度检测器的检测机理 156
二、火焰光度检测器的检测机理 156
四、关于磷的检测 158
三、检测器的气路形式及灭火问题 158
三、检测器的气路形式及灭火问题 158
四、关于磷的检测 158
五、关于硫的检测 160
五、关于硫的检测 160
六、火焰光度检测器的改进 164
六、火焰光度检测器的改进 164
七、火焰光度检测器的应用 166
七、火焰光度检测器的应用 166
第五章气相色谱固定相 168
第一节固定液 168
第一节固定液 168
第五章气相色谱固定相 168
一、对固定液的要求 169
一、对固定液的要求 169
二、组份与固定液所形成溶液的性质 171
二、组份与固定液所形成溶液的性质 171
三、组份与固定液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174
三、组份与固定液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174
四、固定液的特性 182
四、固定液的特性 182
五、固定液的分类 185
五、固定液的分类 185
六、固定液的选择 191
六、固定液的选择 191
七、混合固定液 198
七、混合固定液 198
第二节载体 202
二、载体的分类 202
第二节载体 202
一、载体的要求 202
一、载体的要求 202
二、载体的分类 202
三、载体的表面活性 206
三、载体的表面活性 206
四、载体的表面处理 207
四、载体的表面处理 207
五、载体的选择 212
五、载体的选择 212
第三节气相色谱用吸附剂 213
第三节气相色谱用吸附剂 213
一、炭质吸附剂 214
一、炭质吸附剂 214
三、硅胶吸附剂 216
二、氧化铝吸附剂 216
三、硅胶吸附剂 216
二、氧化铝吸附剂 216
四、分子筛吸附剂 217
四、分子筛吸附剂 217
一、高分子多孔微球 220
一、高分子多孔微球 220
第四节新型合成固定相 220
第四节新型合成固定相 220
二、球形多孔硅胶 224
二、球形多孔硅胶 224
三、键合固定相 225
三、键合固定相 225
第六章定性、定量分析 233
第六章定性、定量分析 233
一、分析样品的判断和处理 234
一、分析样品的判断和处理 234
第一节定性分析 234
第一节定性分析 234
二、利用已知物对照法定性 239
二、利用已知物对照法定性 239
三、利用文献保留数据定性 243
三、利用文献保留数据定性 243
四、利用化学反应定性 245
四、利用化学反应定性 245
五、与其它仪器分析结合定性 246
五、与其它仪器分析结合定性 246
六、利用检测器的选择性定性 249
六、利用检测器的选择性定性 249
第二节色-质联用分析 251
第二节色-质联用分析 251
一、色-质联用分析的特点 252
一、色-质联用分析的特点 252
二、色-质联用仪的工作原理 253
二、色-质联用仪的工作原理 253
三、色-质联用仪的色谱部分 255
三、色-质联用仪的色谱部分 255
四、色-质联用仪的中间装置 259
四、色-质联用仪的中间装置 259
五、色-质联用仪的质谱部分 263
五、色-质联用仪的质谱部分 263
六、色-质联用仪的数据系统 272
六、色-质联用仪的数据系统 272
七、色-质联用分析的应用 275
七、色-质联用分析的应用 275
第三节定量分析 277
第三节定量分析 277
一、峰面积的测量方法 278
一、峰面积的测量方法 278
二、定量校正因子 282
二、定量校正因子 282
三、定量方法 295
三、定量方法 295
四、影响定量准确度的各种因素 303
四、影响定量准确度的各种因素 303
五、定量分析数据的处理 310
五、定量分析数据的处理 310
第七章毛细管色谱法 316
第七章毛细管色谱法 316
第一节毛细管色谱的基本理论 317
一、毛细管柱速率方程 317
第一节毛细管色谱的基本理论 317
一、毛细管柱速率方程 317
二、毛细管柱的操作条件 318
二、毛细管柱的操作条件 318
三、毛细管柱与填充柱的比较 322
三、毛细管柱与填充柱的比较 322
第二节毛细管柱的制备 324
一、毛细管柱的拉制 324
第二节毛细管柱的制备 324
一、毛细管柱的拉制 324
二、毛细管柱的涂渍 325
二、毛细管柱的涂渍 325
三、经典壁涂毛细管柱 328
三、经典壁涂毛细管柱 328
四、新型壁处理毛细管柱 330
四、新型壁处理毛细管柱 330
五、毛细管柱的性能测试 333
五、毛细管柱的性能测试 333
六、填充毛细管柱 335
七、微型填充柱 335
六、填充毛细管柱 335
七、微型填充柱 335
第三节毛细管柱的色谱系统 336
第三节毛细管柱的色谱系统 336
一、进样系统 336
一、进样系统 336
二、检测器 338
二、检测器 338
三、记录系统 339
四、在填充柱色谱仪上做毛细管色谱分析 339
三、记录系统 339
四、在填充柱色谱仪上做毛细管色谱分析 339
第八章程序升温气相色谱法 341
第一节程序升温气相色谱法 341
一、程序升温色谱法的特点 341
一、程序升温色谱法的特点 341
第一节程序升温气相色谱法 341
第八章程序升温气相色谱法 341
二、程序升温的方式 342
二、程序升温的方式 342
三、程序升温与恒温操作的比较 343
三、程序升温与恒温操作的比较 343
第二节程序升温的基本理论 344
第二节程序升温的基本理论 344
一、保留温度 344
一、保留温度 344
二、初期冻结 345
二、初期冻结 345
三、有效柱温 348
三、有效柱温 348
四、保留温度与其他操作条件 349
四、保留温度与其他操作条件 349
第三节程序升温操作条件的选择 353
一、柱效率的评价 353
一、柱效率的评价 353
第三节程序升温操作条件的选择 353
二、操作条件的选择 354
二、操作条件的选择 354
第四节程序升温色谱系统 356
一、程序升温色谱流程 356
一、程序升温色谱流程 356
第四节程序升温色谱系统 356
二、载气纯化及控制 357
二、载气纯化及控制 357
四、色谱炉 358
三、气化室、检测室要单独加热 358
三、气化室、检测室要单独加热 358
四、色谱炉 358
五、程序升温控制器 359
五、程序升温控制器 359
六、高温固定液 360
六、高温固定液 360
第一节制备色谱基本理论 362
一、制备色谱基本理论方程式 362
第九章制备色谱 362
第九章制备色谱 362
一、制备色谱基本理论方程式 362
第一节制备色谱基本理论 362
二、制备色谱操作条件 363
二、制备色谱操作条件 363
第二节制备色谱柱的制备 366
第二节制备色谱柱的制备 366
一、制备柱的容量 366
一、制备柱的容量 366
二、载体 369
二、载体 369
三、固定液 370
三、固定液 370
四、制备柱的填充技术 370
四、制备柱的填充技术 370
五、制备柱的老化处理 372
五、制备柱的老化处理 372
第三节制备柱的色谱系统 373
第三节制备柱的色谱系统 373
二、进样系统 373
一、载气及其净化系统 373
一、载气及其净化系统 373
二、进样系统 373
三、检测系统 375
三、检测系统 375
四、收集系统 376
四、收集系统 376
五、程序控制系统 378
五、程序控制系统 378
第一节裂解色谱基本原理 380
第十章裂解气相色谱法 380
第一节裂解色谱基本原理 380
第十章裂解气相色谱法 380
一、裂解色谱的特点 381
一、裂解色谱的特点 381
二、高聚物的裂解机理 381
二、高聚物的裂解机理 381
三、影响裂解反应的因素 383
三、影响裂解反应的因素 383
第二节裂解器 385
第二节裂解器 385
一、蒸气相裂解器 386
一、蒸气相裂解器 386
二、管式炉裂解器 387
三、热丝裂解器 387
三、热丝裂解器 387
二、管式炉裂解器 387
四、带状裂解器 388
四、带状裂解器 388
五、激光裂解器 389
五、激光裂解器 389
六、居里点裂解器 390
六、居里点裂解器 390
第三节裂解色谱的应用 394
一、裂解条件的选择 394
二、高聚物的定性鉴定 394
二、高聚物的定性鉴定 394
一、裂解条件的选择 394
第三节裂解色谱的应用 394
三、高聚物组成的定量分析 396
三、高聚物组成的定量分析 396
附表1 国内外固体载体和吸附剂 399
附录 399
附录 399
附表1 国内外固体载体和吸附剂 399
附表2 国产气相色谱固定液性能表 406
附表2 国产气相色谱固定液性能表 406
附表3 麦克雷诺226种固定相特征常数(△I)表 413
附表3 麦克雷诺226种固定相特征常数(△I)表 413
附表4 热导、氢焰校正因子 434
附表4 热导、氢焰校正因子 434
附表5 塔板理论方程式的推导 447
附表5 塔板理论方程式的推导 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