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 1
凡例 1
概述 1
大事记 5
第一篇 建置 24
第一章 沿革 24
第一节 东周——元朝 24
第二节 明朝——清朝 25
第三节 中华民国 25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26
第二章 现行政区概况 27
第一节 新州镇 27
第二节 新州区 29
第三节 重安区 34
第四节 旧州区 40
第五节 谷陇区 48
第六节 平溪区 52
第二篇 自然环境 58
第一章 地质地貌 58
第一节 地质 58
第二节 地貌 62
第二章 气候 64
第一节 气候特点 64
第二节 气候要素 65
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 72
附:明嘉靖年间以来自然灾害年表 74
附:黄平县民间天气谚语 75
第三章 河流 77
第一节 ?阳河 77
第二节 重安江 78
第三节 苗里河 78
第四节 平溪河 79
第一节 土壤类型 80
第四章 土壤 80
第二节 土壤分布 81
第三节 土壤分区 82
第五章 自然资源 82
第一节 水 82
第二节 植物 87
第三节 动物 89
第四节 矿产 90
第一节 人口数量 94
第三篇 人口 94
第一章 人口规模 94
第二节 人口变动 97
第三节 人口分布及密度 99
第二章 人口结构 101
第一节 民族构成 101
第二节 性别年龄构成 102
第三节 文化构成 104
第一节 节育 105
第四节 职业构成 105
第三章 人口控制 105
第二节 晚婚 109
第三节 优生优育 109
第四篇 民族 111
第一章 苗族 111
第一节 迁徙 111
第二节 语言文字 111
第三节 经济状况 114
第四节 风俗习惯 115
第五节 文化特征 124
第二章 汉族 129
第一节 迁入和影响 129
第二节 风俗习惯 131
第三章 ?家 133
第一节 历史渊源 133
第二节 现实状况 134
第三节 文化习俗 134
第一节 木佬 144
第四章 木佬 西家 144
第二节 西家 145
第五章 民族工作 145
第一节 民族事务工作 145
第二节 民族政策 146
第三节 民族干部 148
第四节 民族地区开发 149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154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154
第五篇 农业 154
第二节 土地改革 155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 156
第四节 人民公社 159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160
第二章 种植业 161
第一节 粮食作物 161
第二节 经济作物 164
第三节 农田建设 171
第四节 耕作技术 174
第五节 品种改良 177
第六节 农业机具 183
第七节 植物保护 188
第八节 国营农场 193
第三章 畜牧 196
第一节 畜禽生产 196
第二节 畜禽品种改良 199
第三节 畜禽疫病防治 202
第四节 水产 208
第五节 养蜂养蚕 209
第四章 乡镇企业 210
第一节 经营项目 211
第二节 产业结构 213
第三节 经营管理 215
第五章 农业区域规划 217
第一节 西北部低中山林粮烟猪区 217
林粮牧区 218
第三节 中部低中山丘陵 218
粮油猪果区 218
第二节 中北部河谷盆地 218
第四节 中南部低中山河 219
谷粮油牛鱼茶区 219
第五节 东南部低中山丘陵 219
粮牧蚕鱼区 219
第六篇 水利 220
第一章 水利工程 220
第一节 蓄水工程 221
第二节 引水工程 229
第三节 提灌工程 232
第四节 电力工程 235
第五节 人畜饮水工程 237
第二章 水灾旱灾防治 239
第一节 防汛防洪 240
第二节 防旱抗旱 240
第三章 水利管理 240
第一节 灌溉管理 241
第三节 经费物资管理 242
第二节 提坝管理 242
第七篇 林业 246
第一章 森林资源 246
第一节 资源与分布 246
第二节 主要树种 249
第三节 林副产品 250
第二章 营林生产 251
第一节 采种育苗 251
第二节 人工造林 252
第三节 飞机播种 252
第四节 育林 253
第三章 森林保护 253
第一节 护林组织 253
第二节 护林防火 254
第三节 山火防治 254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 255
第二节 木材购销 256
第一节 民间用材 256
第四章 森林利用 256
第三节 林业收入 257
第五章 林区建设 257
第一节 道路建设 257
第二节 林场建设 258
第六章 山林管理 260
第一节 山林权 260
第二节 林政管理 260
第一节 私营 264
第八篇 工业 264
第一章 卷烟 264
第二节 国营 265
第二章 轻纺工业 266
第一节 丝织 266
第二节 副食品加工 267
第三节 粮油加工 268
第四节 酿酒 270
第五节 造纸 印刷 粉笔 制革 271
第六节 缝纫 洗染 273
第七节 木制加工 274
第三章 农机农药 275
第一节 农机 275
第二节 农药 276
第四章 矿产开采 277
第一节 重晶石 277
第二节 汞矿冶炼 277
第四节 煤矿 278
第三节 磷矿 278
第五章 电力 279
第一节 发电 279
第二节 供电 280
第九篇 交通 邮电 282
第一章 交通线路 282
第一节 古驿道 282
第二节 水路 283
第三节 公路 284
第四节 铁路 288
第二章 交通运输 289
第一节 汽车运输 289
第二节 火车运输 292
第三节 拖拉机运输 293
第四节 人畜力运输 294
第三章 交通管理 297
第一节 公路养护 297
第五节 装卸搬运 297
第二节 交通监理 299
第三节 路政管理 300
第四章 邮电 301
第一节 邮政 301
第二节 电信 305
第十篇 城乡建设房地产管理 309
第一章 城乡建设 309
第一节 新州镇 309
第二节 重安镇 310
第三节 旧州镇 311
第四节 乡村建设 312
第二章 建筑业 313
第一节 建筑队伍 313
第二节 建筑设计 313
第三节 建筑施工 314
第四节 建筑材料 314
第二节 私房管理 315
第一节 公房管理 315
第三章 房地产管理 315
第三节 土地管理 316
第四章 环境保护 317
第一节 环境污染 317
第二节 环境治理 318
第十一篇 商业 320
第一章 商业体制 320
第一节 个体商业 320
第二节 集体及公私合营商业 322
第三节 国营商业 323
第四节 供销合作商业 326
第二章 商业经营 328
第一节 工业品购销 328
第二节 农副产品购销 332
第三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338
第四节 民族特需商品供应 342
第五节 药品购销 343
第六节 废旧品收购 346
第七节 扶持多种经营 347
第八节 饮食服务 353
第三章 粮油 354
第一节 粮油收购 356
第二节 粮油销售 360
第三节 饲料产销 365
第四节 储运 367
第一节 集市 369
第四章 集市贸易 369
第二节 贸易 371
第五章 对外贸易 373
第一节 收购 373
第二节 销售 375
第十二篇 财政金融 376
第一章 财政 376
第一节 财政体制 376
第二节 财政收支 378
第三节 公债国库券 387
第四节 财政管理 388
第二章 税收 393
第一节 农业税 393
第二节 流转税 397
第三节 所得税 401
第四节 地方各税 402
第五节 其它税 407
第六节 税务管理 408
第一节 贷币 410
第三章 金融 410
第二节 信贷 411
第三节 储蓄 债券 415
对公存款 415
第四节 信用合作社 417
第五节 基建贷款 419
第六节 保险 420
第七节 金融管理 421
第一节 计划执行 423
第十三篇 国民经济管理 423
第一章 计划 统计 423
第二节 统计管理 426
第二章 审计 427
第一节 企业审计 427
第二节 行政事业审计 428
第三节 基本建设审计 428
第四节 内部审计 428
第一节 企业登记 429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 429
第五节 社会审计 429
第二节 商标管理 430
第三节 合同管理 430
第四节 市场管理 431
第五节 个体工商户管理 432
第四章 物价管理 433
第一节 物价演变 433
第二节 平抑物价 441
第一节 计量 442
第三节 物价检查 442
第五章 计量标准 442
第二节 标准 443
第三节 计量监督 443
第六章 物资管理 444
第一节 物资购进 444
第二节 物资供应 444
第三节 经济效益 445
第二节 主要活动 446
第一节 沿革 446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黄平县党部 446
第十四篇 党派群团 446
附:县党部历任负责人更迭表 447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黄平 447
县委员会 447
第一节 中共黄平县委 447
附:县委历任领导人更迭表 449
第二节 县委办事机构 451
第三节 区、乡(镇)党委 454
第四节 党代表大会 458
第五节 组织建设 459
第六节 宣传工作 462
第七节 党的统一战线 464
第八节 纪律检查 465
第九节 党校 党史 信访 466
第三章 群众团体 467
第一节 工会 467
第二节 农民协会 468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 469
第四节 妇女联合会 472
第五节 工商联合会 474
第六节 科学技术协会 475
第四章 重大政事 476
第一节 清匪反霸 476
第二节 镇压反革命 476
第四节 抗美援朝 477
第三节 土地改革 477
第五节 “三反”五反” 478
第六节 农业合作化 478
第七节 肃反 审干 479
第八节 整风反右 479
第九节 大跃进 反右倾 480
第十节 救灾工作 481
第十一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482
第十二节 文化大革命 483
第十三节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 485
第一章 明清政权 488
第一节 土司 488
第二节 州署 488
第十五篇 政权 488
第二章 民国政权 490
第一节 县政府 490
县长更迭表 491
第二节 区、乡政权 491
附:黄平县民国时期县知事 491
第三节 县参议会 492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 493
第一节 各族各届人民代表大会 493
第二节 代表选举 495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 496
第四节 人大常务委员会 500
附:黄平县历届人大常务委员 501
会领导人名单 501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 503
第四章 人民政府 503
第二节 办事机构 504
第三节 区乡政府 511
第四节 政务工作 514
第五章 人民政协 515
第一节 政协委员会 515
第二节 政协黄平县委员 518
会常务委员会 518
第十六篇 民政 521
第一章 拥军优抚 521
第一节 拥军支前 521
第二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521
第三节 优抚 522
第二章 救灾 救济 扶贫 524
收容遣送 524
第一节 生产救灾 524
第二节 救济 524
第四节 收容遣送 526
第三节 农村扶贫 526
第三章 社会福利及婚姻登记 527
第一节 孤寡老人供养 527
第二节 孤儿教养 527
第三节 麻风病人救治 527
第四节 婚姻登记 528
第一章 干部 529
第一节 干部状况 529
第十七篇 人事劳动 529
第二节 干部管理 530
第三节 干部制度 531
第二章 工人 534
第一节 用工形式 534
第二节 工人队伍 534
第三章 工资 奖金 535
第一节 工资 535
第二节 奖金 545
第二节 劳动保险 546
第四章 劳保福利 546
第一节 劳动保护 546
第五章 劳动就业 547
第一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547
第二节 就业安置 548
第三节 精简安置 549
第四节 劳动服务公司 549
第二节 禁烟禁赌 550
第一节 清查登记 550
第一章 公安 550
第十八篇 公安 检察 法院司法行政 550
第三节 镇压反革命 551
第四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 552
第五节 社会治安 552
第六节 消防 553
第七节 监所 554
第二章 检察 555
第一节 检察机构 555
第二节 刑事检察 557
第三节 经济检察 559
第四节 法纪检察 562
第五节 监所检察 563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564
第三章 法院 565
第一节 机构沿革 565
第二节 刑事审判 567
第三节 民事审判 568
第四节 经济审判 568
第六节 人民陪审 569
第五节 案件执行 569
第七节 案件复查 570
第四章 司法行政 572
第一节 法制宣传 572
第二节 人民调解 573
第三节 律师 574
第四节 公证 574
第三节 民国 575
第二节 清朝 575
第一章 机构驻军 575
第十九篇 军事 575
第一节 明朝 575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576
第二章 兵役 578
第一节 民国时期兵役 578
第二节 建国后兵役 579
第一节 组织 581
第二节 训练 581
第三章 民兵 581
第三节 武器管理 582
第四节 重要活动 582
第四章 防空战备 583
第一节 防空 583
第二节 战备 583
第五章 军事活动纪要 584
第一节 岩门司战斗 584
第二节 黄飘大捷 584
第三节 红军长征 585
第四节 剿匪 586
第二十篇 文化 590
第一章 文化事业 590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 590
第二节 文化馆(站) 590
第三节 图书馆(室) 591
第四节 文艺团体 592
第五节 文物管理所 592
第六节 图书发行 593
第七节 电影发行放映 594
第八节 民族博物馆 597
第二章 文学艺术 597
第一节 诗文 597
附:历代诗文选辑 598
第二节 民间文学 606
第三节 戏剧曲艺 607
第四节 音乐舞蹈 608
第五节 美术 书法 摄影 611
第六节 民间工艺 613
第三章 新闻 广播 电视 录像 615
第一节 报刊新闻 615
第二节 广播 616
第三节 电视 录像 619
第四章 档案 621
第一节 建国前档案工作 621
第二节 建国后档案工作 621
第三节 馆藏档案 623
第四节 档案利用 624
第五章 文物 624
第一节 古建筑 624
第二节 摩崖 碑刻 631
第三节 古迹 634
第四节 革命烈士陵园 635
第六章 名胜 636
第一节 飞云崖 636
第二节 名山秀水 638
第三节 奇花异树 645
第四节 民族村寨 647
第二十一篇 教育 648
第一章 官学 书院 义学 私塾 648
第一节 官学 648
第二节 书院 648
第三节 义学私塾 649
第二章 普通教育 651
第一节 学前教育 651
第二节 小学教育 652
第三节 中学教育 661
第三章 中等专业教育 665
第一节 师范 665
第二节 卫校 666
第四章 成人教育 666
第一节 民众教育 666
第三节 广播电视教育 668
第二节 工农业余教育 668
第四节 自学考试 669
第五章 教师 669
第一节 教师队伍 669
第二节 教师培训 672
第三节 教师待遇 674
第六章 教育行政 675
第一节 教育管理 675
第二节 教育研究 676
第三节 教育经费 678
第四节 校舍设施 681
第二十二篇 医药卫生 682
第一章 卫生机构 682
第一节 县属医疗卫生机构 682
第二节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684
第三节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687
第二章 卫生防疫 688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688
第二节 防疫接种 689
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 690
第四节 地方性甲状腺肿防治 698
第五节 食品卫生 699
第六节 工业卫生与学校卫生 700
第三章 妇幼保健 701
第一节 新法接生 701
第二节 妇女保健 702
第三节 儿童保健 703
第四章 医疗 704
第一节 中医 704
第二节 西医 706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709
第四节 民间传统医术 709
第五章 医药 711
第一节 医药生产 711
第二节 中草药 712
第三节 药政管理 712
第一节 财政预算拨款 713
第六章 卫生经费 713
第二节 卫生经费支出 714
第三节 公费医疗 714
第二十三篇 科技体育 715
第一章 科学技术 715
第一节 科技组织 715
附: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名单 718
第二节 科技活动 720
第三节 科技成果 722
第四节 学会协会 726
第二章 体育 729
第一节 传统体育 730
第二节 业余体育 730
第三节 学校体育 731
第四节 竞赛活动 734
第五节 体育设施 738
第四节 基督教 739
第三节 天主教 739
第二节 道教 739
第一章 宗教 739
第二十四篇 社会 739
第一节 佛教 739
第二章 社会组织 740
第一节 宗祠宗族 740
第二节 会馆 740
第三节 帮会和会道门 741
第三章 家庭 姓氏 742
第一节 婚姻家庭 742
第二节 姓氏 742
人物传记 749
人物 749
廖石宝 杨心南 杨光昭 赖永初 吴通明 772
黄平革命烈士英名录 772
附录 772
谢吉贵 潘昌洪 潘学忠 772
王玉玺 张兆贵 潘迎华 李朝林 乐森? 772
常和笙 韩呜皋 张毓后 吴子清 吴少峰 772
杨云福 王省三 潘明海 廖应榜 潘昌荣 772
乐嘉藻 田维智 张子钢 张浩然 王富海 772
石赞清 贺绪蕃 李承拣 张梅钦 许宗溥 772
周瑛 解立敬 王枟 朱定元 刘奇扬 772
黄平县牺牲的革命烈士英名录 776
黄平县国民党抗日 779
阵亡官兵名录 779
黄平县历次修志纪略 782
附录 782
《黄平州志》、《黄平县志》 784
序跋辑录 784
《黄平地名志》序 787
黄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关于征集 788
《黄平县志》资料启事 788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黄平县建镇 790
并乡撒区行政区域变更的批复 790
黄平县志编纂委员会主任 793
委员任命名单 793
后记 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