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中医基础知识 3
第一章 绪论 3
第一节 中医药学发展概况 3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8
一、整体观念 8
二、辨证论治 9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11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1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6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24
第一节精 24
第二节气 25
第三节血 28
第四节 津液 29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29
第四章 脏腑 32
第一节 五脏 32
一、心 32
二、肺 34
三、脾 37
四、肝 39
五、肾 42
附:心包、命门 45
第二节 六腑 45
一、胆 46
二、胃 46
三、小肠 47
四、大肠 47
五、膀胱 47
六、三焦 48
第三节 奇恒之腑 49
一、脑 49
二、女子胞 49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50
一、脏与脏的关系 50
二、脏与腑的关系 53
三、腑与腑的关系 54
第五章 经络 55
一、十二经脉 56
二、奇经八脉 58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 58
四、经络的临床应用 58
附:经络循行图 59
第六章 体质 73
第一节 体质的基本概念 73
第二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77
第七章 病因 80
第一节 外感致病因素 80
一、六淫 80
二、疠气 83
第二节 内伤致病因素 84
一、七情 84
二、饮食失宜 85
三、劳逸过度 86
第三节 其他致病因素 87
一、外伤 87
二、药毒 88
三、先天因素 88
第四节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89
一、痰饮 89
二、瘀血 90
三、结石 91
第五节 内生“五邪” 92
一、内风 92
二、内火 93
三、内湿 94
四、内燥 94
五、内寒 94
第八章 病机 96
第一节 正邪相争 96
第二节 阴阳失调 99
第三节 精气血津液失常 103
第九章 预防与治则 107
第一节 预防 107
一、未病先防 107
二、既病防变 108
第二节 治则 109
一、扶正与祛邪 110
二、治标与治本 111
三、正治与反治 112
四、调整阴阳 113
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14
第十章 诊法 116
第一节 诊法概要 116
第二节 四诊 116
一、望诊 116
二、闻诊 127
三、问诊 129
四、切诊 134
第十一章 辨证 139
第一节 八纲辨证 139
一、表里辨证 140
二、寒热辨证 141
三、虚实辨证 142
四、阴阳辨证 143
五、八纲辨证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用 145
第二节 气血津液病辨证 148
一、气病辨证 148
二、血病辨证 149
三、气血同病辨证 150
四、津液病辨证 151
第三节 脏腑病辨证 151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151
二、肺与大肠病的辨证 153
三、脾与胃病的辨证 155
四、肝与胆病的辨证 157
五、肾与膀胱病的辨证 160
六、常见脏腑合病的辨证 162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 164
中篇 中药基础知识 169
第十二章 中药的基本知识 169
第一节 中药、草药、中药学的概念 169
第二节 中药的产地和采收 169
第三节 中药的炮制 171
第四节 中药的性能 175
一、四气五味 175
二、升降浮沉 177
三、归经 178
四、有毒与无毒 178
第五节 中药的应用 179
一、配伍 179
二、用药禁忌 180
三、用量 181
四、用法 182
第十三章 常用中药 185
第一节 解表药 185
一、辛温解表药 麻黄、桂枝、防风、荆芥、羌活 185
二、辛凉解表药 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 188
第二节 清热药 190
一、清热泻火药 石膏、知母、栀子 191
二、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 192
三、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白头翁 195
四、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 198
五、清虚热药 青蒿、地骨皮 200
第三节 泻下药 201
一、攻下药 大黄、芒硝、番泻叶 201
二、峻下药 京大戟、巴豆 203
三、润下药 火麻仁、郁李仁 204
第四节 祛风湿药 独活、木瓜、川乌、秦艽、桑寄生 205
第五节 化湿药 苍术、厚朴、广蕾香 208
第六节 利水渗湿药 茯苓、猪苓、泽泻、金钱草 211
第七节 温里药 附子、干姜、肉桂 213
第八节 理气药 陈皮、枳实、木香、香附 215
第九节 止血药 地榆、小蓟、槐花、三七、茜草、白及、棕榈炭、艾叶 218
第十节 活血化瘀药 川芎、郁金、延胡索、红花、丹参、水蛭 222
第十一节 消食药 山楂、鸡内金、莱菔子 227
第十二节 驱虫药 使君子、槟榔 229
第十三节化痰止咳平喘药 231
一、化痰药 半夏、桔梗、川贝母 231
二、止咳平喘药 桑白皮、葶苈子、苦杏仁 233
第十四节 安神药 朱砂、酸枣仁、柏子仁 235
第十五节 平肝息风药 石决明、牡蛎、钩藤、天麻 237
第十六节 开窍药 麝香、石菖蒲、冰片 240
第十七节 补虚药 242
一、补气药 人参、黄芪、白术、甘草 243
二、补阳药 鹿茸、杜仲、肉苁蓉 247
三、补血药 当归、熟地黄 248
四、补阴药 北沙参、麦冬、百合 250
第十八节 收涩药 罂粟壳、五味子、乌梅 251
第十九节 涌吐药 常山 253
第二十节 外用药及其他 硫黄、明矾、大蒜 254
下篇 方剂基础知识 261
第十四章 方剂的基本知识 261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 261
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61
二、常用治法 261
第二节 方剂的分类 262
一、“七方” 263
二、“十剂” 263
第三节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263
一、组方原则 264
二、组成变化 265
第四节 方剂的使用方法 266
一、剂型 266
二、用法 267
第十五章 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268
第一节 解表方 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 268
第二节 泻下方 大承气汤、温脾汤、麻子仁丸、十枣汤 273
第三节 和解方 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 275
第四节 清热方 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清胃散、芍药汤、白头翁汤、六一散、青蒿鳖甲汤 278
第五节 温里方 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285
第六节 表里双解方 大柴胡汤、葛根黄芩黄连汤、防风通圣散 288
第七节 补益方 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炙甘草汤、一贯煎、肾气丸 290
第八节 固涩方 玉屏风散、四神丸、缩泉丸、固冲汤、完带汤 297
第九节 安神方 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甘麦大枣汤 300
第十节 开窍方 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 302
第十一节理气方 越鞠丸、瓜蒌薤白白酒汤、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 303
第十二节 理血方 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生化汤、十灰散、小蓟饮子、黄土汤、咳血方、失笑散、大黄?虫丸 307
第十三节 治风方 川芎茶调散、小活络丹、羚角钩藤汤、镇肝息风汤、大定风珠 313
第十四节 治燥方 杏苏散、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 316
第十五节 祛湿方 平胃散、藿香正气散、三仁汤、茵陈蒿汤、八正散、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独活寄生汤、萆薢分清饮 318
第十六节 祛痰方 二陈汤、清气化痰丸、滚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 323
第十七节 消导化积方 保和丸、健脾丸 325
第十八节 驱虫方 乌梅丸 327
第十九节 治疡方 仙方活命饮、阳和汤、小金丸、大黄牡丹汤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