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年 1
一、诗歌的起源 1
诗歌的起源 1
诗歌的起源(1907) 1
劳动是文艺发生的源头 2
诗歌起源于小说之前 2
劳动是文艺发生的源头(1924) 2
诗歌起源于小说之前(1924) 2
诗歌起源于生产劳动 3
诗歌的起源与流传 3
诗歌的起源与流传(1926) 3
诗歌起源于生产劳动(1934) 3
诗歌的起源与史官的记录(1934) 4
诗歌的起源与史官的记录 4
论中国古代传疑的诗歌 6
论中国古代传疑的诗歌(1926) 6
二、论中国古代诗人及其作品 6
论《诗经》 7
一九三二年 7
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类:廊庙文学与山林文学 7
论《诗经》(1926) 7
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类:廊庙文学与山林文学(1932) 7
评“诗言志”与“持人性情”(1907) 10
评“诗言志”与“持人性情” 10
《诗经》是中国诗歌最古的选本 11
《诗经》是中国诗歌最古的选本(1933) 11
《诗经》中的棠棣花(1935) 12
论《诗经·国风》的作者 12
论《诗经》的“颂” 12
《诗经》中的棠棣花 12
论《诗经》的《颂》(1933) 12
论《诗经·国风》的作者(1934) 12
论屈原和他的《离骚》 13
论屈原和他的《离骚》(1907) 13
论屈原及其《离骚》等作品(1926) 14
论屈原及其《离骚》等作品 14
一九三三年 15
从现实的思想斗争联想到屈原及其《离骚》(1933) 15
从现实的思想斗争联想到屈原及其《离骚》 15
论《诗经》、屈原与宋玉 16
论《诗经》、屈原与宋玉(1935) 16
论宋玉等人的作品 17
论宋玉等人的作品(1926) 17
论“汉宫之楚声”——垓下歌、大风歌、秋风辞及其它 18
论“汉宫之楚声”(1926)——垓下歌、大风歌、秋风辞及其它 18
评司马相如 20
评司马相如(1935) 20
论枚乘的五言古诗(1926) 20
论汉武帝时代的诗歌 21
论枚乘的五言古诗 21
论汉武帝时代的诗歌(1926) 21
汉晋以来文人多受谤毁(1907) 23
汉晋以来文人多受谤毁 23
研究三国时代诗文的三部参考书 24
研究三国时代诗文的三部参考书(1927) 24
曹操写诗敢用“今典” 25
一九三四年 25
论曹操“尚通脱” 25
论曹操“尚通脱”(1934) 25
曹操写诗敢用“今典”(1927) 25
咏曹操疑冢的诗(1934) 26
咏曹操疑冢的诗 26
曹丕曹植的诗文见解(1927) 27
曹丕对诗歌创作的贡献(1927) 27
曹丕曹植的诗文见解 27
曹丕对诗歌创作的贡献 27
建安七子的诗文特色(1927) 29
建安七子的诗文特色 29
孔融与曹操的关系(1927) 30
孔融与曹操的关系 30
哀孔融 31
一九二八年 31
哀孔融(1928) 31
魏末晋初文章的特色(1927) 32
论阮籍的诗文(1927) 32
论阮籍的诗文 32
魏末晋初文章的特色 32
论阮嗣宗与陶渊明的风“雅”来自社会“地位” 33
论阮嗣宗与陶渊明的风“雅”来自社会“地位”(1934) 33
论陶潜(1927) 34
论陶潜 34
论陶渊明的生活 35
论陶渊明的生活(1936) 35
一九三六年 35
六朝诗中的“行散” 36
唐诗中的“胡麻” 36
唐诗中的“胡麻”(1927) 36
六朝诗中的“行散”(1927) 36
一九二七年 36
李贺临终说谎(1923) 37
评李贺的诗(1934) 37
一九二三年 37
评李贺的诗 37
李贺临终说谎 37
评李商隐的诗(1934) 38
评李贺的诗(1935) 38
评李贺的诗 38
一九三五年 38
评李商隐的诗 38
唐朝的钉梢(1931) 39
唐朝的钉梢 39
韦庄和他的《秦妇吟》 40
韦庄和他的《秦妇吟》(1933) 40
评宋朝“江湖派”诗(1935) 41
评宋朝“江湖派”诗 41
讽刺暴发户丑态的元曲 42
明朝贾凫西的“软刀子割头不觉死” 42
讽刺暴发户丑态的元曲(1925) 42
明朝贾凫西的“软刀子割头不觉死”(1927) 42
郑板桥的《道情》 43
郑板桥的《道情》(1927) 43
评苏曼殊(1925、1932、1934) 44
评苏曼殊 44
谭嗣同与秋瑾临刑做诗(1934) 45
谭嗣同与秋瑾临刑做诗 45
读章太炎狱中诗(1936) 46
读章太炎狱中诗 46
论汉代记录的民歌曾经文人篡改 47
论汉代记录的民歌曾经文人篡改(1934) 47
古代民歌刚健清新 49
古代民歌刚健清新(1934) 49
民歌对文人和文学史的影响 50
民歌对文人和文学史的影响(1934) 50
文人对民间诗歌的修改与影响 51
文人对民间诗歌的修改与影响(1934) 51
“士大夫”的篡改与民间诗歌的“灭亡” 52
“士大夫”的篡改与民间诗歌的“灭亡”(1934) 52
“文章得失不由天” 53
一九○○年 53
世上并无所谓天才诗人 53
世上并无所谓天才诗人(1924) 53
“文章得失不由天”(1900) 53
三、诗歌的创作 53
一九二六年 54
诗以独创为贵 54
内容较旧,感兴过时 54
诗人与群众(1907) 54
内容较旧,感兴过时(1933) 54
诗以独创为贵(1926) 54
诗人与群众 54
新诗的风格要多样化 55
一九一九年 55
新诗的风格要多样化(1919) 55
诗人、歌手被“豢养”不利于诗歌的创作(1925) 56
诗人、歌手被“豢养”不利于诗歌的创作 56
古人所谓“穷愁著书”不大可靠 57
古人所谓“穷愁著书”不大可靠(1925) 57
“道学先生”的假面具 58
诗文要表现我们现代的声音 58
“道学先生”的假面具(1925) 58
诗文要表现我们现代的声音(1927) 58
忙与穷都谈不上文学 59
穷与忙都不会产生文学 59
穷与忙都不会产生文学(三则,1927) 59
穷与忙都写不出诗来 60
中国何时才有平民文学(1927) 61
中国何时才有平民文学 61
写革命诗,做“革命人”(1927) 62
写革命诗,做“革命人” 62
诗文不能超越政治(1927) 63
诗文不能超越政治 63
吟诗作文与生活条件(1935) 64
某种文体的盛行与社会条件相关联(1934) 64
吟诗作文与生活条件 64
某种文体的盛行与社会条件相关联 64
关于《吊卢骚》一诗的写作动机 65
关于《吊卢骚》一诗的写作动机(1928) 65
讽刺时政的诗——《学生和玉佛》(1933) 67
讽刺时政的诗——《学生和玉佛》 67
讽刺反动派爱“物”不爱“人”——《崇实》(1933) 68
讽刺反动派爱“物”不爱“人”——《崇实》 68
诗须有形式(1935) 69
诗须有形式 69
评新诗的形式主义倾向(1929) 70
评新诗的形式主义倾向 70
一九二九年 70
评新诗形式主义倾向的根源(1933) 70
评新诗形式主义倾向的根源 70
诗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1933) 71
诗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71
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 72
青年作者不要以“好看而难懂”的古文、诗词装潢自己的作品(1926) 72
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1925) 72
青年作者不要以“好看而难懂”的古文、诗词装潢自己的作品 72
评“死呀”“血呀”之类的诗 73
评“铁和血的赞颂”(1925) 73
评“铁和血的赞颂” 73
评“死呀”“血呀”之类的诗(1925) 73
诗的夸张需要诚实(1935) 74
诗人的豪言壮语(1933) 74
诗人的豪言壮语 74
诗的夸张需要诚实 74
写诗要不要用标语口号 75
写诗要不要用标语口号(1935) 75
口号和标语“并非无产文学”(1930) 76
诗人感物,因人而异(1933) 76
口号和标语“并非无产文学” 76
诗人感物,因人而异 76
同样的题目有不同的写法(1934) 77
同样的题目有不同的写法 77
消费者艺术和生产者艺术的相互影响(1934) 78
消费者艺术与生产者艺术的相互影响 78
诗歌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1934) 79
悼柔石 79
悼柔石(1933) 79
诗歌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 79
评塾师咏“花”用新典 81
评塾师咏“花”用新典(1933) 81
诗人要做诗,并非“如植物要开花”(1934) 82
诗人要做诗;并非“如植物要开花” 82
自述做诗的情况与态度(三则,1934) 83
自述做诗的情况与态度(三则) 83
四、诗歌的欣赏 84
借李贺诗句以自勉(1931) 84
诗和预言(1933) 84
借李贺诗句以自勉 84
一九三一年 84
诗和预言 84
“静穆”不是诗的最高境界(1935) 86
“静穆”不是诗的最高境界 86
一九二五年 90
诗歌之敌 90
诗歌之敌(1925) 90
“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1925) 91
“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 91
评“道学先生”对抒情诗的态度(1925) 92
欣赏抒情诗不能“以伦理学的眼光来论动机”(1925) 92
评“道学先生”对抒情诗的态度 92
欣赏抒情诗不能“以伦理学的眼光来论动机” 92
评“前辈老先生”和“后辈而少年老成的小先生”厌恶恋爱诗(1925) 93
评“前辈老先生”和“后辈而少年老成的小先生”厌恶恋爱诗 93
讽刺章士钊误解“二桃杀三士”(1926) 94
讽刺章士钊误解“二桃杀三士” 94
“摘句”式的欣赏,以偏概全,“最能引读者入于迷途”(1935) 96
“摘句”式的欣赏,以偏概全,“最能引读者入于迷途” 96
评诗文选本 98
评诗文选本(1933) 98
选本不足以“知人论世” 99
选本不足以“知人论世”(1935) 99
批判“随风转舵的选家”(1935) 101
编选诗人专集最好附录同时代诗人的有关作品(1935) 101
批判“随风转舵的选家” 101
编选诗人专集最好附录同时代诗人的有关作品 101
评乱点古诗 102
评乱点古诗(1935) 102
“古人并不纯厚” 104
“古人并不纯厚”(1934) 104
中国诗中多“病鹤”,无“病雁”(1935) 106
讽刺知县老爷公余看梅花的七绝(1934) 106
讽刺知县老爷公余看梅花的七绝 106
中国诗中多“病鹤”,无“病雁” 106
讽刺隐士的诗(1935) 107
讽刺隐士的诗 107
五、诗歌的批评 109
革命诗人无正确理想便难坚持革命(1929) 109
革命诗人无正确理想便难坚持革命 109
诗人并不高于一切人(1930) 110
诗人并不高于一切人 110
诗人应当明白革命的实际情形 111
一九三○年 111
诗人的理想与革命的现实 111
诗人的理想与革命的现实(1927) 111
诗人应当明白革命的实际情形(1930) 111
论文要顾及全篇、全人以及作家所处的社会状态(1935) 112
文学史怎样评论作家、诗人(1935) 112
文学史怎样评论作家、诗人 112
论文要顾及全篇、全人以及作家所处的社会状态 112
论白莽的《孩儿塔》 113
论白莽的《孩儿塔》(1936) 113
为《蕙的风》抱不平(1922) 114
为《蕙的风》抱不平 114
一九二二年 114
讽刺抹杀新诗的批评家(1924) 116
一九二四年 117
北宋末年禁止做诗 117
北宋末年禁止做诗(1924) 117
讽刺抹杀新诗的批评家 118
“活剥《七步诗》,揭露杨荫榆(1925) 119
“活剥”《七步诗》,揭露杨荫榆 119
关于“拟古的新打油诗”——《我的失恋》 120
关于“拟古的新打油诗”——《我的失恋》(1924) 120
新诗是禁止不了的(1925) 123
新诗是禁止不了的 123
学文学对战争没有益处 124
叫苦鸣不平的文学对于革命没有什么影响 124
学文学对战争没有益处(1927) 124
叫苦鸣不平的文学对于革命没有什么影响(1927) 124
大革命成功后的两种文学:赞歌与挽歌 125
大革命成功后的两种文学:赞歌与挽歌(1927) 125
南京的《太平歌诀》 126
南京的《太平歌诀》(1928) 126
评徐志摩与陈西滢互相标榜 127
评徐志摩与陈西滢互相标榜(1926) 127
评黄震遐的剧诗《黄人之血》及其它 128
评徐志摩的诗(1934) 128
评黄震遐的剧诗《黄人之血》及其它(1931) 128
评徐志摩的诗 128
评《汉奸的供状》(1932) 135
评《汉奸的供状》 135
借民谣讽刺国民党政府“整顿茶馆” 136
借民谣讽刺国民党政府“整顿茶馆”(1933) 136
谣谚的阶级性 137
评邵冠华的新诗(1933) 137
谣谚的阶级性(1933) 137
评邵冠华的新诗 137
为女人鸣不平的诗(1934) 140
为女人鸣不平的诗 140
评男“诗人”捧“女诗人” 141
评男“诗人”捧“女诗人”(1934) 141
评周作人的五十自寿诗(二则,1934) 142
评周作人的五十自寿诗 142
讽刺国民党的审查官笨如“呆鸟” 143
评国民党的审查官不删“不妥”的旧体诗 143
讽刺国民党的审查官笨如“呆鸟”(1935) 143
评国民党的审查官不删“不妥”的旧体诗(1935) 143
诗的“翻译最不易”(1925) 145
六、诗歌的翻译 145
翻译外国诗歌很不容易(1919) 145
翻译外国诗歌很不容易 145
诗的“翻译最不易” 145
论柏拉图 146
论柏拉图(1925) 146
七、论外国诗歌 146
荷马的两大史诗是别人记录的(1934) 147
荷马的两大史诗是别人记录的 147
青年鲁迅所记得的外国诗人(1925) 147
青年鲁迅所记得的外国诗人 147
论摩罗诗派 148
论摩罗诗派(1907) 148
拜伦出现的时代背景 149
拜伦出现的时代背景(1907) 149
拜伦的生平与创作(1907) 150
论拜伦 152
论拜伦(四则,1907) 152
论雪莱的性格与命运 154
拜伦与中国青年(1925) 154
拜伦与中国青年 154
论雪莱的性格与命运(1907) 154
雪莱的生平与创作 155
雪莱的生平与创作(1907) 155
论普希金 157
论普希金(1907) 157
拜伦的生平与创作 159
论莱蒙托夫 159
论莱蒙托夫(1907) 159
论涅克拉索夫(1929) 160
论涅克拉索夫 160
十月革命对俄国诗人的影响(1926) 161
十月革命对俄国诗人的影响 161
中国没有勃洛克这样的都会诗人 162
中国没有勃洛克这样的都会诗人(1926) 162
评勃洛克的《十二个》 163
评勃洛克的《十二个》(1926) 163
爱罗先珂被逐出日本(1921) 164
爱罗先珂被逐出日本 164
一九二一年 164
论裴多菲(三则,1907) 165
论裴多菲 165
论裴多菲 167
论裴多菲 167
论裴多菲(1925) 167
论裴多菲(1929) 167
白莽译裴多菲的《格言》诗 168
裴多菲的《勇敢的约翰》 168
裴多菲的《勇敢的约翰》(1931) 168
白莽译裴多菲的《格言》诗(1933) 168
论清末介绍波兰诗人的原因 169
论清末介绍波兰诗人的原因(1935) 169
论密茨凯维支(1929) 170
论密茨凯维支的生平与创作(1907) 170
论密茨凯维支 170
论密茨凯维支的生平与创作 170
论密茨凯维支的《先人祭》(1907) 173
论斯洛伐斯基(1907) 173
论密茨凯维支的《先人祭》 173
论斯洛伐斯基 173
论密尔顿的《失乐园》 174
论密尔顿的《失乐园 》(1907) 174
但丁的贡献超过沙皇(1907) 175
但丁的贡献超过沙皇 175
但丁的《神曲》 176
从波特莱尔谈起 176
从波特莱尔谈起(1930) 176
但丁的《神曲》(1936) 176
后记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