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前言 1
第一童利玛窦来华与西学东渐的发轫 1
一、利玛窦来华的前前后后 1
(一)耶稣会:“听凭教皇任意使用的手杖” 1
(二)屡叩难开的中国大门 5
(三)利玛窦的“合儒”、“补儒”和“超儒” 11
(四)利氏后继者对知识传教法的继承 24
二、以“天学”为主的多学科输入 27
(一)天文学 27
(二)数学 32
(三)地理学 34
(四)物理学 36
(五)医学 40
(六)神学哲学 42
(七)其他 47
三、明末西学输入的历史评价 51
(一)明末输入西学的性质 51
(二)明末西学输入的成就 57
(三)明末西学输入的影响 63
四、中西文化的第一次冲突:南京教案 75
(一)冲突的起因 75
(二)南京教案的始末 79
(三)包罗万象的文化冲突 85
第二章清初顺康时期西学东渐的继续 105
一、顺治对汤若望的礼遇和优宠 105
二、康熙对西学的引进与限制 111
三、清初西方文化输入的深入与局限 119
四、中西文化冲突在清初的加剧 137
(一)历法之争 137
(二)礼仪之争 151
一、雍正朝禁教政策的确立 163
三、清中叶西学东渐的断落 179
第三章雍正禁教与清中叶西学东渐的断落 183
第四章鸦片战争:西学东渐的转折 186
一、中西关系的剧变 186
(一)“天朝”的威仪与独尊 186
二、雍正驱教的原因 187
(二)“数百年来中外一大变动” 195
二、域外知识的主动追求 199
(一)鸦片战争前对西方的认识 199
(二)战后“开眼看世界”思潮的勃兴 203
(三)“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提出及其内在 210
逻辑 210
第五章太平天国的耶儒合流和“与番人并 220
雄” 220
一、基督教势力的东来及其在中国的文化活动 220
(一)基督教势力在中国的渗透与泛滥 220
(二)鸦片战争前后传教士在中国的文化活动 225
二、洪秀全的耶儒合流 234
(一)洪秀全耶儒合流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34
(二)耶儒合流:基督教义的中国化 243
三、洪仁玕的“与番人并雄”方案 260
(一)洪仁玕“与番人并雄”方案的提出 260
(二)《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特色 263
一、西方文化第二次大输入的历史原因 272
(一)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 272
第六章西方文化的第二次大输入:从“西器” 272
“西艺”到“西教”“西政” 272
(二)封建主义的衰弱与洋务派的出现 274
二、“西器”“西艺”的大规模引进 276
(一)近代军事工业的建立 276
(二)近代交通运输与通讯技术的引进 279
(三)近代矿产冶炼业的创办 282
(四)近代轻工业的兴建 283
(五)城市公用事业近代化与近代化城市的兴起 285
(六)“西器”“西艺”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87
三、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系统输入 290
(一)多元化的输入渠道 290
(二)多学科的系统输入 293
(三)洋务运动时期西学输入的特点 304
(一)“西政”诸书的翻译与引进 308
四、 “西政”的引入与早期维新派的出现 308
(二)“中体西用”论的提出与突破 312
(三)早期维新派对西方“政教义理”的研究与 316
介绍 316
五、洋务派同顽固派在引进西学上的矛盾冲突 331
第七章 维新派的西学输入 339
一、戊戌时期西方文化大量输入的历史条件 339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39
(二)帝国主义的瓜分危机 340
(三)洋务运动破产引起的历史反思 341
(四)戊戌维新的兴起与高涨 342
二、维新派的中西会通思想 345
三、外国史志研究的深入 350
四、西方社会科学的系统输入 361
(一)进化论 361
(二)社会学 368
(三)政治学 372
(四)经济学 381
(五)逻辑学 385
五、救亡、维新、启蒙的多重协奏 391
六、顽固派的“翼教”与“护圣” 398
第八章辛亥时期的西学输入 407
一、西方政治学说的大规模引进与传播 407
(一)辛亥时期译介西方政治学说热潮的形成 407
(二)西方八大政治学说的引进 409
(三)民主革命思想理论的形成 428
(四)资产阶级新政治观念的滋生 433
(五)功绩与局限 437
二、民国初年西方代议制的引进与实验 440
(一)宋教仁的宪政思想 440
(二)民初国会的组成与运作 449
(三)知识精英政治理想破产的历史反思 454
三、辛亥革命前后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459
(一)无政府主义思潮的传入与泛滥 459
(二)辛亥革命前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463
(三)辛亥革命后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473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批判 477
四、国粹主义的兴起及其对欧化主义的校正 480
第九章 “五四”:西学东渐的界碑 487
一、人的启蒙与解放 487
(一)“五四”思想启蒙的基本内容 487
(二)批判儒学与“输入学理” 496
(三)“五四”思想启蒙的历史功绩与局限 504
二、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传播 508
结语:300余年西学东渐的基本规律与历史启示 521
附录参考书目 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