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居》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罗德启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112102754
  • 页数:29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多角度、全方位、深入具体地发掘贵州具有丰富层次和断层的各民居文化,并运用大量实景照片、平面线条图对典型实例进行分析。进一步总结了近年来在民居保护、利用、借鉴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实用价值的资料。贵州是我国民族最多的省区之一,也是山地民居类型多样、民族文化现象十分丰富的一个省区。多民族交融混生、互为消长,是研究中国少数民居和山地民居文化的“沃土”。

第一章 概论 19

第一节 古代贵州及贵州民居的历史渊源 20

一、古代贵州和民族 20

二、贵州民居的历史渊源 21

第二节 自然条件概况 24

一、地貌特征 24

二、气候特征 25

三、植被特征 26

第三节 民族概况 28

一、综述 28

二、贵州少数民族概况 28

三、贵州少数民族分布情况 32

第二章 贵州民居的生成条件和影响背景 35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影响 36

第二节 材料的影响 37

第三节 民族文化的影响 37

一、节日文化的传承 37

二、对“萨神”、图腾及火塘的崇拜 37

第四节 稻作文化的影响 41

第五节 技术背景 44

第三章 村寨——贵州民居生成的聚落 47

第一节 村寨选址原则 48

第二节 寨门——村寨的限定要素 51

第三节 寨心——村寨的灵魂崇拜 53

第四章 贵州村寨类型与形态 57

第一节 建造在山坡上的村寨 58

一、山腰顺势分层筑台型村寨 58

二、顺势架空生态型村寨 59

三、河谷坡地型村寨 61

四、横跨山脊顺山就势而为的村寨 62

第二节 受山地河流影响形成的村寨 66

一、河滩阶地型村寨 66

二、弯曲河谷型村寨 66

三、迂回扇形村寨 66

四、半岛台地型村寨 68

第三节 村寨建筑特色的构成 68

一、村寨建筑特色构成因素 68

二、村寨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的表达手法 69

三、山地民居的生态原理及启示 71

第五章 贵州民居的类型与特征 73

第一节 综述 74

第二节 黔中地区 74

第三节 黔东南地区 77

一、苗族吊脚楼 77

二、侗族干阑建筑 77

第四节 贵州其他地区民居 78

第六章 黔东南干阑建筑 83

第一节 贵州最早的干阑建筑原型 84

第二节 贵州干阑建筑的分布概况 84

第三节 黔东南侗族干阑民居群体聚落特征 85

一、特征鲜明的鼓楼标志 85

二、自然衍生的山寨形态 87

三、内向封闭的寨落空间 88

四、生机盎然的环境风貌 88

第四节 侗寨的公共交往场所——鼓楼 89

一、鼓楼渊源 89

二、鼓楼的社会功能 90

三、鼓楼的发展与演变 90

四、鼓楼的建筑类型 90

五、鼓楼的形式与特点 92

六、鼓楼的建筑艺术特色 94

七丰富多彩的贵州鼓楼群 98

第五节 侗寨其他公共交往空间 99

一、风雨桥 99

二、凉亭 103

三、戏台 105

第六节 传统侗居空间形态特征 106

一、贵州侗族干阑建筑特征 107

二、干阑侗居内部空间要素 108

三、干阑侗居平面布局与空间序列 111

四、干阑侗居的外部空间形态 112

五干阑侗居空间领域扩展 116

第七节 形态独特的苗族半边吊脚楼 117

一、贵州的苗族分布及其特点 117

二、苗族的居住方式 118

三、苗寨选址原则 118

四、苗居居住平面功能布局 121

五、适应山区地形的灵活性 124

第八节 干阑式粮仓和粮仓群 125

一、粮仓的平面类型 125

二、粮仓结构与构造 125

三、粮仓群 126

四、水上粮仓 128

五、圆形粮仓 129

六、洞穴粮仓 129

七、禾晾 130

八、水井 130

第九节 苗族、侗族民居的异同性比较 132

一、平面空间序列的比较 132

二、居住方式的比较 132

三、宽廊与退堂 134

四、入口的设置 135

五、苗族、侗族民居的异同性比较 135

第十节 干阑建筑构架体系 136

一、干阑木构建筑体系的整体房架 136

二、干阑房架的构造 139

三、屋架 140

四、构造细部 142

第十一节 干阑民居的外部空间形态 146

一、丰富的建筑形象 146

二、质朴的建筑装饰 153

第十二节 干阑民居的建造程序 157

一、建房特点——“三长一短” 157

二、建房基本程序 157

三、建筑材料 157

四、匠师的作用 158

第七章 古城镇远民居 161

第一节 以险夺人的洞天福地——镇远古城 162

第二节 古朴典雅、依山就势的民居 164

第三节 景观奇绝、幽深曲折的古巷道 167

第四节 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临河民居 170

第五节 丰富多样的古巷宅门 171

第八章 黔中石头建筑 173

第一节 独特的环境、复杂的地貌 174

第二节 石材的分类 175

第三节 黔中山寨群体风貌特征 176

第四节 石建筑的平面形式与竖向空间利用 179

第五节 石建筑构造体系 179

一、构架 179

二、屋面 180

三、墙体 181

四、窗洞 183

五、地面 184

六、门槛及踏步 184

七、装饰 185

第六节 采筑同步、统筹施工 188

第七节 施工工具与石材运输 188

第八节 屯堡文化 190

一、600年前的汉人村——寻觅大明遗风 190

二、屯堡文化起源 194

三、“屯”与“堡”的说解 196

四、云峰八寨的屯堡文化和内涵 197

五、戏剧活化石——地戏 202

六、天台山五龙寺 206

第九节 石板之乡——花溪镇山村民居 208

第十节 镇宁布依族山寨——石头寨 209

第九章 几类其他典型民居 211

第一节 樟江河畔的瑶族民居 212

第二节 乌蒙山区彝族民居与土司庄园 213

一、彝族民居文化 213

二、大屯土司庄园 214

第三节 造型迥异的土家族民居 216

第四节 名仕宅第 218

一、王伯群故居 218

二、王家烈公馆(虎峰别墅) 219

三、柏辉章官邸(遵义会议会址) 219

四、华家阁搂 219

五、周逸群故居 220

第十章 民族交融与民居文化的相互影响 223

第一节 汉文化对传统侗居的影响 224

第二节 苗、侗文化的相互渗透 227

第三节 相邻地区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 229

第四节 北侗村寨多元文化的结晶——三门塘 230

第十一章 贵州山寨的图腾崇拜与居住文化 235

第一节 铜鼓文化与居住习俗 236

一、各民族的铜鼓崇拜 236

二、铜鼓与太阳 236

三、铜鼓坪与踩铜鼓 237

第二节 鱼、龙、鸟与装饰物 241

第三节 酒文化与居住礼俗 242

一、酒不离俗 242

二、侗乡酒礼待客 243

三、苗寨拦路歌与拦路酒 245

第十二章 贵州民族村镇的保护与再生 247

第一节 贵州民族村镇的基本情况 248

第二节 贵州民族村镇的历史背景 249

一、战争原因 249

二、商业原因 249

三、民族歧视等原因 250

第三节 民族村镇保护的缘由 250

第四节 贵州民族村镇保护措施 250

一、开展普查摸清家底 251

二、明确重点突出典型 251

三、做好民族村镇保护规划 251

四、抢救濒危文化遗存 251

五、注意整体风貌保护加强基础设施改造 256

六、民族民间工艺进课堂 256

七、建立生态博物馆 257

八、签订合同、实行挂牌保护 257

九、制定保护管理办法 257

第五节 民族村镇再生策略 257

一、保护传承与消除贫困相结合 257

二、保护传承与发展旅游相结合 259

三、保护传承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260

第六节 创建生态博物馆 262

一保护多元民族文化的新模式 262

二、“六枝原则”的确定 262

三、让村民自己保护原生态文化 263

四、理想与现实对接,在发展和保护间寻找平衡点 263

五、贵州生态博物馆群 263

第七节 民族村镇保护与再生的启示 275

第十三章 贵州新农村民居建筑方案实例 277

第一节 方案平面空间构成分析 278

第二节 建筑面积标准 278

第三节 建筑材料 278

第四节 木构架构造 278

一、构架要点 278

二、屋面要点 279

三、楼楞与楼板要点 279

第五节 室外重点装修部位的装饰 279

第六节 方案图摘选 279

第十四章 山地民居文化对建筑创作的影响 285

主要参考文献 292

后记 293

作者简介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