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追寻地平线上的界碑 1
1. 在点与线的圆周内讲述社会变迁的一本书 3
2. 把界碑推向天边尽头 4
3. 中国勘界史上的分光镜 7
4. 国民党政府“厘正疆界”传论 23
5. 国家的叠影--行政区划 47
6. 我们国家的国土面积该有个确数 51
7. 不能公布国土总面积的两个原因 57
8. 没经勘定的边界就像断线的风筝 60
9. 市场是一条可以移动的界线,但行政区域界线必须固定 64
10. 太阳、土地和人,都是跨越历史的证人 67
上篇 不绝如缕的边界争议 73
第一章 辽阔的草原是谁的家 73
1. 熟悉而又陌生的“草原帝国” 73
2. 新疆不是“新的疆土” 87
3. 西藏与青海,藏而不疆 104
4. 三关和贺兰山,也挡不住甘肃、宁夏的草原争议风 119
5.“小西藏”和“香格里拉” 128
6. 从历史史料看草原的纠纷和械斗 134
7. 北洋政府搞不清“隆庆二十五族”即是“玉树二十五族” 135
8.“环海八族”为了草原而冒死迁移 138
9. 哈萨克族缘何“落户”阿克塞 139
10. 想起了民族干部华宝藏 145
11. 草原纠纷的一些基本数字和两个名人的不同心情 146
12. 感念草原,同时也感受争议的凄凉 153
第二章 矿产不完全等于财富 157
1. 矿产资源的分布及其争议分析 157
2. 先说丁文江的几个故事 166
3. 再说翁文灏其人其事 172
4. 可可西里采金失控案 178
5. 阿尔金山采金热引发的大惨痛 181
6. 石棉大混战 185
7. 河南陕西争夺金矿案 189
8. 现在的金子还会发光吗 192
第三章 土地无姓氏 196
1. 土地无姓氏的困惑 196
2. 张之洞心急如焚奏议《请严定械斗专条折》 201
3. 从清延续到民国的乡里械斗 204
4. 民国年间徽苏两省三县关于西丹阳湖滩地的划界纠纷 205
5. 韩复榘均断冀鲁土地争执案 208
6. 天津四乡地方不愿划归天津特别市 212
7. 乡里械斗的再认识 216
8. 出现在70年代的几份械斗生死状、条约、合同 219
9. 乡土中国与宗教宗法的色彩 225
10. 城里人的国土观念与乡下人的“心理地图” 230
11. 土地问题仍是现今农村最易引发边界械斗的导火索 232
12.纠缠不清的土地纷繁乱绪 235
13.为保护自己的一方利益,与省政府打上了官司 237
14.一口水井“闹革命” 238
15. 黄河上,为解决滩地纠纷而出现的一道人文景观 240
1.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245
第四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 245
2. 没有森林的感觉 249
3. 五方杂处争山林 254
4.处在危险之中的山林之争 259
5.森林大省的森林大争议 263
6.六盘山,“何时缚住苍龙” 269
7.云贵川的“不明飞行物” 278
8.道法自然 283
第五章 不平静的海湾 289
1.海岛及由海岛引发的故事 289
2.滩涂资源的地盘 296
3.海岛、滩涂和海域争议的蓝色背景 300
4.河北新兴的海兴县与山东老牌的无棣县“叫板” 306
5.“前三岛”都在自己家里 314
6.沙洲三岛也起事端 320
7.红树林能否为内伶仃岛作证 327
8.从滩涂的边缘到争议的中心 334
9.远离海岛、海域争议的几种途径 341
下篇 共和国勘界壮举 361
第六章 中国政府和高层领导人直面边界争议 361
1.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深切关注边界争议 361
2.江泽民派专机制止采金械斗 390
3.“勘界总理”李鹏 409
4.朱镕基严肃勘界责任 416
5.万里、田纪云亲自主持调处苏鲁两省微山湖争议案 422
6.李先念、胡耀邦力促解决裕固族群众的草场问题 429
第七章 民政部把处理边界问题专门化 436
1.开门便遇问题成堆的边界纠纷 436
2.首次调解,便以失败而告终 443
3.全国边境线平静,民政部不指望调解可以息事宁人 446
4.崔乃夫首提全面勘定行政区域界线 449
5.既有协商调解的“艺术”,又有“调停人”难当的感慨 456
6.全面划界的报告未获批准,“边界办”却获准设立 463
7.“一试”激起千层浪 471
8.调查研究可以说明许多问题 478
“四至八到”的正确所指 483
“沿革”是什么意思 483
行政区划的由来 484
中国古代的边界 486
中国古代也有解决边界争议的办法 489
长城是中国的边界吗? 490
柳条边与“清朝的行政区域边界” 493
谭其骧谈浙江省界、地区界的来历 494
与勘界有关的两个文化名人 495
“一亩三分地”的出处 497
分水岭,分水界 497
四种线的一句话说法 498
边界线上的趣闻 498
第八章 不露声色的勘界试点线贯穿东西南北 501
1.勘界试点的前提 501
2.拉开勘界试点的帷幕 504
3.进展顺利的一年 517
4.攻坚“四七三一一” 528
5.“线内开花线外香” 536
6.用时间的尺度去测量 552
第九章 幅员最大的内陆全面勘界 563
1.高规格的官方勘界领导组织与国家应承担的责任 563
2.“三驾马车”驾驭全面勘界的开局 571
3.1997,仍是势头看好的一年 600
4.思想不乱、勘界不断、队伍不散 609
内蒙古、黑龙江开始表彰勘界功臣 610
“换位思考”的皖豫线 611
早勘定,于国于民都有利的桂黔线 615
黔滇线:“睡着的娃娃莫摇醒”行不通 618
重庆的“退步方案”换来“进步界线” 622
不能让湘渝线在两州、区地段搁浅 623
攀枝花盛开勘界花 624
又领先一步的吉林 628
浙江,也是一个走在勘界前列的省份 631
低头不见抬头见--甘肃也有新突破 634
全面勘界第一线--藏新线 635
新疆又出新经验 638
两个埋设界桩的故事 641
华夏第一点--天安门广场上的四交点 643
张牢生也谈边界线法制化 644
5.以联席会议制度统领全面勘界的如期完成 648
6.既有压力,也有机遇的决战之年 656
第十章 三年跨越百年--行政区域边界管理数字化 660
1.微机启示录 660
2.超越障碍 665
3.填补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一项空白 669
第十一章 不是尾声的尾声 674
1.从勘界的舞台走下来 674
2.不是尾声又是尾声的两点说明 676
3.特别鸣谢 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