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斌华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32072320
  • 页数:363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校本课程的本质 1

第一节 校本课程的产生 1

第二节 校本课程的性质 3

一 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3

二 显性的校本课程与隐性的校本课程 5

三 校本课程的类型 7

四 校本课程的基本特点 8

第三节 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参与者 9

一 学校教师 9

二 课程专家 9

三 学生家长 9

四 社会 11

第四节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12

一 环境分析 13

二 课程目标设置 13

三 课程组织 13

四 课程实施 14

五 课程评价 14

第五节 校本课程的意义和效应 14

一 校本课程的意义 14

二 校本课程的正面效应 17

三 校本课程的负面效应 19

第六节 影响校本课程的因素 20

一 影响校本课程的校内因素 20

二 影响校本课程的校外因素 24

第二章 校本课程的基础 26

第一节 课程定义 26

一 课程即学科或科目 26

二 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 27

三 课程即目标 28

四 课程即有计划的学习机会 29

第二节 校本课程的三个基点 31

一 学科中心论 31

二 学生中心论 33

三 社会中心论 35

四 三个基点的钟摆现象 36

第三节 校本课程的四个模式 37

一 目标模式 37

二 动态模式 41

三 过程模式 45

四 环境模式 48

第四节 校本课程的学科基础 50

一 教育生态学 51

二 教育政治学 52

三 教育人类学 52

四 教育社会学 53

五 教育心理学 54

六 教育未来学 54

七 神经科学 55

第三章 校本课程中的学校环境分析 57

第一节 学校环境分析的意义与要素 57

一 学校环境分析的意义 57

二 学校环境分析的要素 59

第二节 学校外部环境分析 60

一 社会 60

二 知识与信息 69

三 教育改革 72

第三节 学校内部环境分析 78

一 学生 78

二 教师 85

三 其他方面 86

第四章 校本课程目标 89

第一节 校本课程目标的理论基础 89

一 目标分类 89

二 关于习得行为与培养品质的关系 97

三 关于行为目标的争论 100

第二节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 104

一 教育目的 104

二 教育目标 106

三 课程目标 110

四 教学目标 115

五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124

第五章 校本课程组织 127

第一节 课程的构成要素 127

一 教学大纲 127

二 教科书 128

三 教师用书 134

四 练习册 136

五 辅助材料 136

第二节 课程内空 137

一 课程内容的范围 137

二 课程内容的分类 137

三 选择课程内容的标准 138

第三节 课程的呈现形式 142

一 学科课程 142

二 活动课程 143

三 综合课程 145

四 核心课程 152

五 课程呈现形式的比较 157

第四节 筛选或改编已有的课程 159

第五节 有关校本课程组织的若干思考 161

一 学科体系与科学体系 161

二 学科门类与知识门类 161

三 最有价值的课程内容 163

四 课程内容与学习过程 164

五 课程构成要素的详尽与粗略 165

六 重复教学与温故而知新 165

七 课程、传授与学习 166

八 顺序与综合 167

九 课程内容与自学能力 168

第六章 校本课程实施 169

第一节 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和课程试验 169

一 原型评价 169

二 课程试验 170

第二节 校本课程的传播、采纳与推广 172

一 校本课程传播——网络传播模式、中心-基层直接传播模式和中心-基层逐级传播模式 172

二 校本课程采纳——理性型、强制型和示范型 173

三 校本课程推广——精确法和适应法 174

第三节 教学方法 175

一 莫斯曼倡导的教学方法 176

二 迈克里斯等人提出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177

三 布拉特提出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180

四 国内外常用的教学方法 181

五 最新倡导的教学方法——问题学习法 198

六 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与原则 207

七 对课堂教师的要求 213

第四节 个别化教学 214

一 个别化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依据 214

二 个别化教学的基本策略 215

三 个别化教学的模式 217

四 个别化教学的注意事项 229

第五节 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 230

第七章 校本课程评价 233

第一节 校本课程评价的相关概念 233

一 课程评价——学生学业的评价与课程本身的评价 233

二 课程评价、学业评价和测量 234

三 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235

四 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与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 236

第二节 学生学业的评价 239

一 狭隘的学业评价观 239

二 试卷模式:适应个性别差异性 240

三 考试内容:注重创新能力 244

四 考试记分法:突出透明度和合理性 250

五 学生学业评价的标准 253

第三节 课程本身的评价 256

一 课程本身评价的意义 256

二 课程本身评价的范围 257

三 课程本身评价者的基本素质 259

四 课程本身评价的标准 260

五 课程本身评价的方法、技能 262

六 课程本身评价的步骤 265

七 校本课程评价表 268

八 值得思考的问题 274

第四节 校本课程评价模式 277

一 目标达到模式(一) 277

二 目标达到模式(二) 281

三 差距模式 281

四 决策模式 282

五 外观模式 283

六 应答模式 285

七 个案研究模式 286

八 错误分析模式 288

九 无目标评价模式 288

十 认可评价模式 289

十一 阐明模式 292

十二 替代经验模式 294

十三 教学研究模式 295

十四 课程评价模式的比较 295

十五 课程评价模式的选择 297

第八章 加拿大的校本课程 299

第一节 加拿大的基本教育制度 299

第二节 加拿大校本课程概况 300

第三节 加拿大校本课程的个案研究 304

第九章 美国的校本课程 314

第一节 美国的基本教育制度 314

第二节 美国校本课程概况 315

第三节 美国校本课程的个案研究 321

第十章 英国的校本课程 326

第一节 英国的基本教育制度 326

第二节 英国校本课程概况 327

第三节 英国校本课程的个案研究 331

第十一章 澳大利亚的校本课程 336

第一节 澳大利亚的基本教育制度 336

第二节 澳大利亚校本课程概况 337

第三节 澳大利亚校本课程的个案研究 344

第十二章 校本课程与面向未来 352

第一节 科学预测未来 352

一 学习者 353

二 社会 353

三 环境与能源 354

四 知识与技术 355

第二节 课程面向未来 355

第三节 培养未来意识 358

一 坚持培养未来意识的方向 359

二 开发培养未来意识的课程 359

三 师资培训 360

第四节 营造学习型社会 361

一 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 361

二 学习型社会与校本课程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