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集成》编辑委员会 1
导论 1
第一节 创建当代中国经济学是时代的需要 3
《东方文化集成》总序 4
一 传统政治经济学失去了存在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4
二 经济学理论体系改革创新的发展阶段 8
第二节 当代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指导思想 16
一 当代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6
二 当代中国经济学的指导思想 18
第三节 当代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21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2
二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25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7
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论 29
第四节 创建当代中国经济学的意义 31
一 创建当代中国经济学,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31
二 创建一门与西方经济学相并存的中国经济学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33
三 创建当代中国经济学,对于指导今后社会主义制度的调整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4
第一章 经济制度的形成 37
一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破产 38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38
二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及出发点 42
三 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理论和实践 46
第二节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苏联经济制度模式 53
一 斯大林的经济理论和苏联经济制度模式的形成 53
二 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及其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 59
三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 61
第三节 当代中国经济制度的沿革 67
一 改革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尝试 67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完善 71
三 经济制度的内涵 73
第二章 基本经济制度 79
第一节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80
第二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83
一 社会主义公有制 84
二 共同所有制 97
三 公众所有制 104
第三节 非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111
一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11
二 私有制 117
三 国外资本所有制 120
四 混合所有制 121
第三章 分配制度 129
第一节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30
一 我国分配制度的演变 130
二 按劳分配 132
三 多种分配方式 141
四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43
一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内涵 144
第二节 按生产要素分配 144
二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和积极作用 147
第三节 效率与公平 154
一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54
二 社会保障制度 160
三 部分先富和共同富裕 162
第四章 市场制度 165
第一节 商品经济 166
一 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 166
二 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 170
三 发展商品经济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73
一 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分配方式 176
第二节 市场经济 176
二 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186
三 市场经济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 190
第三节 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 197
一 市场体系 197
二 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 211
三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216
四 市场组织和市场规则 225
一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227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27
二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40
三 当代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 246
第五章 企业制度 253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 254
一 企业和企业制度 254
二 产权和产权制度 258
三 现代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 264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制度 268
一 传统国有企业制度的特征弊端以及改革的历程 268
二 国有经济与国有企业 272
三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274
四 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 284
五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290
第三节 非国有企业制度 299
一 私人企业 300
二 外资企业 302
三 股份合作制企业 303
四 乡镇企业 306
五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07
六 非国有企业改革 308
第六章 微观经济运行 311
第一节 微观经济活动及其主体 312
一 微观经济活动的内容 312
二 微观经济活动主体 313
第二节 企业经济运行 317
一 企业经营目标和经营机制 317
二 企业经济行为 322
三 企业文化与人文管理 339
一 农户经营目标和经济行为 345
第三节 农户经济行为和居民经济行为 345
二 居民经济行为 348
第七章 宏观经济运行 357
第一节 宏观经济 358
一 国民经济总量 358
二 国民收入形成、分配和使用 363
第二节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及其平衡关系 372
一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涵义 372
二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 375
三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结构平衡 377
四 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平衡条件 378
第三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382
一 经济增长 382
二 经济发展 389
三 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93
四 经济结构 394
五 通货膨胀 403
六 人口与就业 407
七 经济发展战略 412
第八章 宏观经济调控 421
一 市场失灵和宏观经济调控 422
第一节 宏观经济调控的规定性 422
二 宏观调控的目标 426
三 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 430
四 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436
第二节 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体系 439
一 财政政策 440
二 货币政策 447
三 收入分配政策 459
四 产业政策 462
五 四大政策的协调配合 469
一 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计划调控 472
第三节 经济计划和国有经济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特殊作用 472
二 国有经济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特殊作用 482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 491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492
一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492
二 生产国际化与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502
三 世界市场 506
四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组织形式 509
五 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512
一 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性和基本原则 515
第二节 走向全球化的中国经济 515
二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520
三 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形式 525
第十章 知识经济时代 537
第一节 知识经济的形成和提出 538
一 知识经济的形成 538
二 知识经济的涵义和特点 547
三 知识经济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557
第二节 知识经济形态下的企业创新 562
一 创新理论及其发展 563
二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 564
第三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政府和科教创新 571
一 知识经济时代的我国政府 571
二 国家创新体系 575
三 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 579
第四节 走向知识经济时代 583
一 中国走向知识经济时代是历史的必然 583
二 中国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 587
后记 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