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1
2.电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础 3
2.1 基本原理 3
2.2 电子相互作用的基本数据 3
2.2.1 总质量阻止本领 3
2.2.2 质量碰撞阻止本领 3
2.2.3 限制质量碰撞阻止本领 13
2.2.4 质量辐射阻止本领 16
2.2.5 连续慢化射程 20
2.2.6 质量散射本领 24
2.3 微分电子注量 30
2.4 能谱 33
2.4.1 概述 33
2.4.2 穿过平面平行板的电子能谱 34
2.4.3 吸收体内电子注量的能量分布 41
2.4.4 与空间坐标无关的慢化谱 41
2.5.2 穿过平面表面电子的角分布 44
2.5.1 概述 44
2.5 角分布 44
2.6 横向分布 49
2.6.1 概述 49
2.6.2 窄高斯入射束 49
2.6.3 矩形和圆形入射束 51
2.7 深度分布 53
2.7.1 概述 53
2.7.2 注量与平面注量 53
2.7.3 粒子与电荷输运 56
2.8 吸收剂量分布 60
2.8.1 概述 60
2.8.2 点状单向束 61
2.8.3 平面平行束 62
2.8.4 各向同性点源 70
2.8.5 各向同性面源 70
2.8.6 互易性 70
2.9.2 轫致辐射 72
2.9.1 概述 72
2.9 次级粒子的产生 72
2.9.3 正电子 73
2.9.4 光核反应 74
2.9.5 电子核反应 75
3.临床电子束的特性 77
3.1 概述 77
3.2 辐射几何学 79
3.2.1 发射率和射束光学 79
3.2.2 射束整平 82
3.2.3 射束准直 85
3.2.4 辐照几何学参数 90
3.3 能量 105
3.3.1 能量参数 105
3.3.2 电子能量的测定 110
3.4 时间结构 123
4.1 探测器和介质中吸收剂量之间的关系 124
4.1.1 概述 124
4.吸收剂量的测定 124
4.1.2 小探测器 125
4.1.3 大探测器 125
4.2 有效测量点的位置和扰动修正因子值 126
4.2.1 充气探测器 126
4.2.2 固体和液体探测器 131
4.3 阻止本领比 135
4.3.1 原理 135
4.3.2 探测器壁和辐射敏感材料之间的过渡材料 137
4.3.3 无壁探测器 141
4.3.4 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比较 146
4.3.5 推荐的阻止本领比 151
5.吸收剂量的测量技术 153
5.1 概述 153
5.2 量热法 153
5.2.1 引言 153
5.2.2 量热计的实验工作 154
5.2.3 参考物质中吸收剂量测定的不确定度 156
5.2.4 对不同剂量测量系统和水中某点吸收剂量校准的传递 157
5.3 化学法 159
5.3.1 引言 159
5.3.2 硫酸亚铁剂量计 160
5.4 气体电离室 167
5.4.1 用于绝对测定的气体电离室 168
5.4.2 现场仪器 173
5.4.3 用已知灵敏度的电离室校准现场仪器 175
5.4.4 在60Co γ射线或2MV X射线束中用作现场仪器的指型电离室的校准 175
5.5 液体电离室 181
5.6 固体剂量学 184
5.6.1 引言 184
5.6.2 热释光磷光体 184
5.6.3 无色透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吸光性 187
5.6.4 硅二级管探测器 187
5.7 胶片剂量计 187
6.2.1 标准体模 194
6.2 体模 194
6.1 概述 194
6.电子束照射下体模中的吸收剂量 194
6.2.2 材料的等效性 195
6.2.3 参考面与参考点 199
6.3 参考点的吸收剂量 199
6.3.1 概述 199
6.3.2 吸收剂量的测定 200
6.4.1 概述 206
6.4 参考轴上的吸收剂量 206
6.4.2 吸收剂量的测定 207
6.4.3 深度—剂量曲线的特征 208
6.5 垂直或平行于束轴的平面中的吸收剂量 220
6.5.1 概述 220
6.5.2 测量 220
6.5.3 均匀性 222
6.5.4 半影 223
6.5.5 泄漏辐射 224
7.2 体模数据到组织数据的转换 225
7.1 概述 225
7.患者体内吸收剂量分布的测定 225
7.3 斜入射的修正 226
7.4 非均质性的修正 227
7.5 衰减器,团块和楔子 234
7.5.1 衰减器 234
7.5.2 团块 235
7.5.3 楔子 236
7.6 电子束治疗方案 236
7.6.1 概述 236
7.6.2 多射束 237
7.6.3 移动射束 240
7.7 计算机化的治疗方案 242
7.7.1 经验法 242
7.7.2 分析法 242
7.7.3 蒙特卡罗法 244
7.7.4 结论 244
8.1 引言 245
8.电子束监测器 245
8.2 透射电离室 246
8.3 监测系统的选择——实用性和安全性的考虑 248
9.性能参数的稳定性试验及其试验程序 252
9.1 引言 252
9.2 何时应对何物进行检验 252
9.2.1 光束、辐射束调准,距离指示器与机械调准 252
9.2.2 监测器检验 252
9.2.3 吸收剂量检验 253
9.2.5 辐射束均匀性检验 255
9.2.4 能量检验 255
9.2.6 污染与泄漏测量 256
9.2.7 小结 257
9.3 患者的剂量测量 258
10.辐射生物学概况 259
10.1 引言 259
10.2 辐射生物学数据综述 259
10.3 理论上的考虑 261
10.4 结论:辐射治疗中的推断 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