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德国反应 15
柏林:现代之都 15
小引:并不辉煌的柏林前现代史 15
1886~1896:现代主义的崛起 19
1910~1920:表现主义的10年 28
1922~1932:金色的“巴黎岁月” 38
赘语 49
奥兹维辛的追问:现代转换中的德国悲剧 51
路德的阴影 52
拿破仑与德国文化的反动 63
集中营的理性 79
荒芜现代性:海德格尔与纳粹的遭遇 91
附指挥贝多芬的权利 110
现代危机中的人性:一场关于弗洛伊德的争论 118
描述文明的悲剧 118
贯通对立的两极 124
寻求批判的动力 131
辨析人性的意义 138
未完成的克服:卢卡契的悲愿与现代性危机 146
现代性的美学批判 163
美学何为 163
人的主题 164
批判及自我批判 176
三重使命 184
叔本华与现代美学的悲观主义 193
绝望人间 193
静观解脱 198
审美救世 204
先知预言 208
短评 213
审美作为政治革命的替换 218
革命后的反思 218
感性的升华 228
革命前的探索 233
乌托邦的功能 239
附“十月”的忧思 247
本雅明美学中的“复制”和“韵味” 256
“复制”:由技术而政治 256
“韵味”之源 266
两个概念的语境 276
理解本雅明 282
反抗现代性与中国思想 291
王国维思想中的叔本华 291
纯粹知识:叔本华哲学的理论发挥 292
人间诗境:叔本华哲学的审美显现 299
昆明自沉:叔本华哲学的最后完成 310
结语 318
青年毛泽东的德国背景 320
激扬精神 321
锻炼意志 331
实现自我 338
附只有一个毛泽东 353
理想主义 357
新儒家的德国依据 357
道学为本 359
转向历史 365
超越康德 370
自由理想 374
朱光潜对德国美学的解释 376
尼采的古典化 376
对黑格尔的两种态度 389
青年马克思的范导 400
告别黑格尔 412
张中晓:血色背景 412
李泽厚:在必然与偶然之间 416
王元化:从批判知性到质疑总体 424
顾准:终结“终极目的” 433
余论:三个问题 445
重提中国启蒙 453
附鲁迅作为“批判理论家” 466
后记 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