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融改革的历程 9
1.1 背景分析:中国的市场化改革 9
1.2 简要回顾:金融改革的风雨历程 11
1.3 粗略描述:利率改革的漫漫长路 16
1.4 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 20
1.5 所有制约束: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24
2.利率:资金价格论 27
2.1 马克思的表述 27
2.2 利率价格化的条件和对策 30
2.2.1 条件 30
2.2.2 对策 33
2.3.1 资金价格与银行行为 34
2.3 资金价格与经济主体的行为 34
2.3.2 资金价格与企业行为 38
2.3.3 资金价格与政府行为 40
2.3.4 资金价格与金融市场运行 42
2.4 转轨经济中利率的确定机制 44
2.4.1 利率确定的机制 44
2.4.2 利率确定的基础 46
2.5 确定利率水平的七大因素 55
2.6 利率双轨制:转轨经济的必然现象 58
3.利率:货币政策工具论 63
3.1 利率:货币政策传导功能的理论考察 63
3.1.1 凯恩斯学派的基本理论和模型 63
3.1.2 货币学派的基本理论与模型 66
3.1.3 IS—LM理论和模型 70
3.1.4 托宾的理论和模型 71
3.1.5 政策实践 73
3.2 转轨经济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78
3.2.1 传导机制刻画 78
3.2.2 中介目标辨析 83
3.3 利率的作用机制 87
3.3.1 利率的弹性和敏感性 87
3.3.2 利率作用分析 92
3.4 转轨经济中的利率管理体制 99
3.4.1 浮动利率体制:转轨经济中的利率制度安排 99
3.4.2 浮动利率体制作用分析 103
3.5 利率二重性:资金价格与政策工具 106
4.1.1 萨伊定律 110
4.利率与货币供求 110
4.1 现代利率理论的历史:路径与变迁 110
4.1.2 凯恩斯的货币利息理论 111
4.1.3 对凯恩斯理论的修正与发展 114
4.1.4 货币主义 117
4.1.5 麦金农和肖的利率理论 119
4.2 利率与货币供给 122
4.2.1 货币供给的一般描述 122
4.2.2 货币供给的数量因素与利率 124
4.2.3 货币供给的调控因素与利率 127
4.2.4 转轨经济中的货币供给与利率 129
4.3.1 货币需求的一般描述 134
4.3 利率与货币需求 134
4.3.2 利率与货币需求 137
4.3.3 转轨经济中的货币需求与利率 141
4.4 几点结论 144
5.利率与经济增长 146
5.1 利率与储蓄、投资 146
5.1.1 日本增加储蓄的经验 146
5.1.2 转轨经济中的储蓄与利率 148
5.1.3 投资体制与利率弹性 151
5.2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利率支持 155
5.2.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和前提 155
5.2.2 利率政策的选择 156
5.2.3 用优惠利率支持技术改造 160
5.2.4 利率支持经济增长的国际经验 161
5.3 利率与通货膨胀 163
5.3.1 利率、货币供求与通货膨胀 163
5.3.2 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及其治理 167
5.4 利率水平与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 168
5.4.1 含义 169
5.4.2 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71
5.4.3 结论与建议 175
5.4.4 利率、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 177
6.利率市场化的国际比较 180
6.1 利率自由化的背景:社会经济和理论原因 180
6.2 发达国家利率自由化的进程 183
6.2.1 美国的利率自由化 184
6.2.2 英德法三国的利率自由化 187
6.2.3 日本的利率自由化 189
6.3 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 190
6.3.1 概况 190
6.3.2 东南亚国家的利率市场化 193
6.3.3 台湾地区的利率市场化 194
6.3.4 韩国的利率市场化 196
6.4 借鉴与启示 198
7.利率改革的目标——利率市场化 202
7.1 利率市场化的条件 202
7.1.1 宏观条件:市场状态与调控方式 202
7.1.2 微观基础:银行与企业 210
7.1.3 结论 215
7.2 利率市场化的目标与方案 217
7.2.1 目标体系 217
7.2.2 方案与安排 220
7.2.3 突破口选择 224
7.2.4 次序选择 230
7.3 利率市场化的效应分析 234
7.3.1 正效应 234
7.3.2 负效应 236
7.3.3 政策性建议 241
7.4 利率改革的保障:立法与执法 243
主要参考文献 247
后记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