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与组织篇 1
第一章 枢密院之产生及其发展 1
第一节 唐五代枢密院概况 1
第二节 宋枢密院之产生及其作用 4
一 分相权张君权 5
二 夺诸司权防专擅 7
三 制三衙四厢防内兵变 8
四 制将帅防外兵变 9
五 以文驭武与重文轻武 11
第三节 北宋枢密院之演化 16
一 定型期 16
二 改革期 19
三 成长期 21
四 壮大期 22
五 破坏期 23
第四节 南宋枢密院之再变 24
一 高宗中兴期 25
二 高宗和议期 27
三 高孝光宁和战期 29
四 衰落期 31
注释 33
第二章 枢密院之组织 37
第一节 建筑物公文与印牌符券 37
一 建筑物 37
二 公文程式 39
三 印牌符券 42
一 特殊组织 47
第二节 特殊组织与附属及共属机关 47
二 直属机关 51
三 三省枢密院共属机关 59
四 地方机关——河南河北诸(马)监 61
附:枢密院附属机关表 62
第三节 枢密长贰及其员任之分析 63
一 枢密使 63
二 知枢密院事 70
三 枢密副使 76
四 同知枢密院事 81
五 签书枢密院事 87
六 同签书枢密院事 92
八 枢密院事 95
七 领枢密院事 95
第四节 枢密直学士之变质 96
第五节 属员 110
一 枢密承旨 110
二 检详及检用官 114
三 编类文字及编修官 117
四 干办及计议官 119
五 小吏 120
六 附属机关官吏 122
七 三省枢密院共属官 125
八 枢密院宣徽院共属官 126
九 将佐 126
十 差使 128
十一 効(效)士 130
十二 给使 131
十三 从人及赞引 132
十四 提辖亲军(兵) 137
(附) 138
1.枢密院直属官吏将佐表 138
2.枢密院附属及共属官吏表 139
3.枢密院给使及从人表 140
注释 141
任禄篇 145
第一章 任用及去任原因 145
第一节 任用原因 145
一 长贰任用原因 145
(附)长贰任用原因统计图 153
二 属员任用原因 154
(附)枢密属员任用原因统计图 156
第二节 去任原因 157
一 长贰迁改降宰执原因 157
二 长贰其他去任原因 159
(附)枢密长贰去任原因(除迁改宰执外)统计图 166
三 属员去任原因 167
(附)枢密属员去任原因(除迁转本院官吏外)统计图 171
第二章 任用资格 172
第一节 长贰任用资格 172
一 枢密使任用资格 172
二 知枢密院事任用资格 183
三 枢密副使任用资格 192
四 同知枢密院事任用资格 198
五 签书枢密院事任用资格 208
六 同签书枢密院事任用资格 217
七 领枢密院事任用资格 221
八 枢密院事任用资格 222
第二节 属员任用资格 223
一 枢密承旨任用资格 223
二 枢密都承旨任用资格 224
三 枢密副都承旨任用资格 229
四 检详官(检详逐房文字或诸房文字)任用资格 232
五 编类文字任用资格 235
六 编修官任用资格 235
七 计议官任用资格 237
八 小吏任用资格 239
(附)枢密院小吏保引及拣试法 240
九 附属机关属官任用资格 243
十 三省枢密院共属官任用资格 244
十一 枢密院将佐正员及差使任用资格 244
十二 枢密院将佐兼及权员任用资格 245
注释 248
第三章 初任带衔 249
第一节 初任枢密长贰带衔 249
一 初任枢密使带衔 249
二 初任知枢密院事带衔 257
三 初任枢密副使带衔 262
四 初任同知枢密院事带衔 267
五 初任签书枢密院事带衔 275
六 初任同签书枢密院事带衔 282
七 初任领枢密院事带衔 285
第二节 初任枢密院属员带衔 288
一 初任枢密承旨带衔 288
二 初任枢密都承旨带衔 288
三 初任枢密诸房副承旨带衔 291
四 初任枢密副都承旨带衔 292
五 初任逐房副承旨带衔 294
六 初任检详官带衔 295
七 初任编修官带衔 296
八 初任计议官带衔 297
九 三省枢密院共属官带衔 299
十 枢密院宣徽院共属官带衔 299
十一 枢密院将佐带衔 299
十二 差使带衔 301
注释 303
第四章 在任官衔之变动 305
第一节 在任枢密长贰官衔之变动 305
一 在任枢密使官衔之变动 305
二 在任知枢密院事官衔之变动 313
三 在任枢密副使官衔之变动 321
四 在任同知枢密院事官衔之变动 326
五 在任签书枢密院事官衔之变动 332
六 在任同签书枢密院事官衔之变动 338
七 在任领枢密院事官衔之变动 340
第二节 在任枢密院属员官衔之变动 343
一 在任枢密院承旨官衔之变动 343
二 在任枢密都承旨官衔之变动 343
四 在任枢密副都承旨官衔之变动 346
三 在任诸房副承旨官衔之变动 346
六 在任检详官官衔之变动 349
五 在任逐房副承旨官衔之变动 349
七 在任编修官官衔之变动 350
八 在任计议官官衔之变动 351
九 在任小吏官衔之变动 353
十 在任将佐官衔之变动 353
十一 在任差使官衔之变动 354
第五章 去任途径及带衔 356
第一节 枢密长贰升迁及降改宰执途径 356
一 正员 357
二 权员 363
(附)枢密长贰正员迁改宰执途径表 364
一 枢密都承旨升迁途径 365
第二节 枢密院属员迁转本院官吏途径 365
二 其他迁改途径 366
第三节 枢密长贰罢卒 367
一 枢密使罢卒 368
二 知枢密院事罢卒 373
三 枢密副使罢卒 378
四 同知枢密院事罢卒 382
五 签书枢密院事罢卒 386
六 同签书枢密院事罢卒 390
七 领枢密院事罢免 391
第四节 枢密院属员罢卒 392
一 枢密承旨罢免 392
二 枢密都承旨罢卒 393
三 枢密副都承旨罢卒 395
四 枢密逐房副承旨罢免 397
五 检详官罢免 397
六 编修官罢免 399
七 编修文字罢免 400
八 计议官罢卒 400
九 小吏罢免 401
十 附属机关属官罢免 403
十一 共属官罢免 403
十二 将佐罢卒 404
十三 差使罢免 404
第六章 任用规限 405
第一节 任期与任数 405
一 枢密长贰任期与任数之统计 405
(附)枢密长贰任期统计图及其分析 417
二 枢密属员之任期与任数 431
第二节 朝仪班序 433
一 朝参地点及仪制 433
二 告谢与辞谢 436
三 班序 438
第三节 刑法禁制 446
一 刑罚 446
二 禁约 447
三 限制 451
注释 455
第七章 俸赐假荫 456
第一节 俸给 456
二 料钱及衣料(附)表 457
一 禄粟 457
三 职钱 459
四 厨钱 459
五 餐钱 459
六 厨料 460
七 随身傔人衣粮餐钱 461
八 寄禄俸给 461
第二节 赏赐假期 466
一 赏赐钱物 466
二 赐宅 474
三 赐宴 474
四 疾卒恩赐 481
五 官告宣麻 490
六 辍朝与假期 492
第三节 赠荫配庙 494
一 赠封 494
二 恩荫 495
三 配享(附)配享表 498
四 家庙 500
注释 500
职掌篇 503
第一章 军队之编制与管理 503
第一节 招军 503
一 招填禁军 504
二 募填厢兵 506
三 募集乡兵 507
四 招纳蕃兵 510
一 校(教)阅法之修定与颁行 511
第二节 教阅 511
二 教阅时间及地点之编排 513
三 教阅及训练官之选派 516
四 教习方式之规定 518
第三节 拣汰 520
一 拣汰法条之议定与颁行 521
二 遣官拣汰 523
三 阅试与拍试 524
第四节 屯戍 525
一 屯驻 526
二 驻泊 528
三 驻扎 530
四 分屯 532
五 就粮 533
第五节 迁转换官与审察升差 534
一 迁补 534
二 换官 540
第六节 兵籍 545
一 兵数与兵额 546
二 兵籍分类及作用 548
第七节 军俸 552
一 封桩 552
二 请受或请给 555
第八节 军赏 558
一 军赏之掌理方式 558
二 军赏之分类 562
第九节 刑禁 576
一 刑禁权力之变动与条法之制定 577
二 禁约之立定 579
三 军队犯罪之处理方法 581
第二章 国防与治安 589
第一节 宋初讨叛及统一之决策与战守 589
一 征李筠 589
二 征李重进 590
三 平荆南 590
四 平後蜀 590
五 平北汉 591
第二节 防辽计划与对辽和战 591
第三节 防夏计划与对夏战争 596
第四节 对金防御与宋金和战 611
第五节 对元之防战与南宋之亡 623
第六节 防吐蕃计划与收复湟鄯二州 626
第七节 交趾及西南蛮之防御与征讨 629
一 对交趾战争与防御部署 630
二 对湖北蛮作乱之处理 631
三 对湖南蛮作乱之处理 632
四 平安泸蛮拓地千里 633
五 对黎州蛮之防御与布置 634
六 讨广源蛮侬氏及善後措施 635
七 对黎洞蛮人作乱之处理 636
第八节 招捕盗贼 636
一 北宋枢密院对盗患之措施 636
二 南宋江南北之盗患与枢密院之招讨 639
第一节 马政 644
一 养马 644
第三章 军备与军须 644
二 买马 650
三 运马 659
四 验马 665
五 马匹之分配与应用 667
六 死病马之处理 669
七 进马之处理 671
(附)驿券驿牌与驿铺 672
第二节 军器 678
第三节 修筑城寨关堡 681
一 河北路略葺城壁 682
二 河东路筑诸寨 682
三 陕西沿边五路修筑城堡关寨 684
四 四川诸路筑堡寨 689
五 荆湖南北路修筑城寨 690
六 两浙路修置寨栅 690
七 淮南及广南东路开濠堑立寨栅 691
(附一)葺建营垒 692
(附二)枢密院掌管制作或参阅之图籍 692
(附三)枢密院废置或拨隶之路及州县 694
第四节 营田与屯田 695
(附)粮草之籴粜与桩管 700
第四章 铨选与除罢 702
第一节 武罢之选授 702
一 铨选武臣 702
二 差除武官 708
三 武臣之磨勘叙复与换资 721
(附)皇族授官迁官与恩赐 725
第二节 文官之荐授与易罢 727
一 推荐 727
二 除授 730
三 转官与回授 733
四 罢黜 734
第三节 归正及归明制度 734
一 归正 735
二 归明 741
(附)对归明人之管理 746
第五章 礼仪外交 748
第一节 国信外交 748
一 掌国书牒本回诏与外交文字 748
二 参预国信事务 750
三 参预接伴事务 755
第二节 大礼祭祀 757
一 册谥与丧礼 757
二 祭祀 765
三 行香上寿与建道场 771
第六章 其他职掌 773
第一节 编修与校勘 773
一 编修正史及政制书 773
二 编修敕令格式及条法 779
三 编修枢密院有关文字 781
四 编修国信礼仪书籍 783
五 编修兵书 784
六 其他编纂书籍 785
七 校勘书籍 786
一 兼摄宰相副相职位 787
第二节 兼摄宰相副相职及参预地方民政 787
二 地方民政 789
(附)抚谕及巡视地方 790
第三节 考试 790
一 考试官 791
二 点检试卷官 792
三 参详官 793
四 考校官 793
第四节 财运 794
一 枢密兼财经官 795
二 财经之来源与节约 795
三 转运 798
四 财经支借 799
一 治水 801
第五节 工务 801
二 修建桥梁 805
三 修治诸堰 805
四 修葺道观宫殿 806
五 其他有关工务或木材事 806
第六节 刑法戒约与赏给 807
一 刑法 807
二 戒励与约束 812
三 俸给与赏赐 814
第七节 杂务 815
一 兼东宫官 816
二 兼宣徽事 817
三 兼皇官及行宫使 818
四 侍立宣旨 818
五 其他杂务 819
关系与得失篇 823
第一章 二府合分及其得失 823
第一节 北宋枢密院分相权之利弊 824
一 二府分职期 824
二 二府关报期 825
三 二府同议期 826
四 三省枢密院同呈与独班奏事期 835
五 三省枢密院制度破坏期 850
第二节 南宋二府互兼与权相政治之形成 852
一 南宋初权宜期 852
二 变化期 855
三 秦桧专政期 857
四 二府争权期 860
五 韩?胄专政期 861
六 史弥远专政期 862
七 二相兼枢密使第一期 863
八 史嵩之专政期 864
九 二相兼枢密使第二期 864
十 谢董程丁独相兼枢密使期 865
十一 贾似道专政期 866
第二章 枢密院与有关官司 869
第一节 枢密院与六部职掌之抵触 869
一 枢密院与吏部 869
二 枢密院与兵部 871
三 枢密院与户部 877
四 枢密院与刑部 877
六 枢密院与工部 878
五 枢密院与礼部 878
第二节 枢密院与中央其他官司之关系 879
一 枢密院与三司 879
二 枢密院与审官西院 880
三 枢密院与台谏 880
四 枢密院与三衙 885
五 枢密院与御营司 888
第三节 枢密院与督府及帅司 891
一 枢密院与督府 891
二 枢密院与帅司 894
注释 903
第三章 宋枢密院之批判 904
第一节 文武资枢密长贰与国势之关系 904
第二节 枢密院内部之缺点 914
一 枢密院行政之失 915
二 枢密院官属之冗 916
三 枢密官属俸给之滥 917
四 枢密官属恩荫之滥 917
五 枢密院职掌杂而不专 918
第三节 宋辽金元枢密院制度之比较 922
第四节 理想之宋枢密院制度 937
一 枢密长贰 937
二 枢密属员 938
(附)枢密院直属官吏表 940
三 枢密院附属机关 940
四 枢密院职掌 942
五 枢密院与有关官司职掌界限 943
(附)枢密院附属机关及职掌表 945
注释 946
附录篇 947
两宋枢密表凡例及说明 947
北宋枢密表 948
附:伪楚与宣仁枢密表 1001
北宋枢密副贰结局表 1002
南宋枢密表 1003
南宋枢密表一 1003
南宋枢密表二 1014
南宋枢密表三 1025
南宋枢密表四 1027
南宋枢密表五 1029
南宋枢密表六 1051
南宋枢密表七 1075
北宋枢密表注释 1081
伪楚与宣仁枢密表注释 1134
北末宋枢密副贰结局表注释 1135
南宋枢密表注释 1136
南宋枢密表一注释 1136
南宋枢密表二注释 1147
南宋枢密表三注释 1161
南宋枢密表四注释 1166
南宋枢密表五注释 1168
南宋枢密表六注释 1192
南宋枢密表七注释 1213
引用书目 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