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 1
第一节 席勒的美学思想 1
第二节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4
第三节 费尔巴哈的美学思想 8
第二章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 14
第一节 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出发点 14
第二节 关于“两个马克思”问题 18
一、马克思的美感发生论 24
第三节 马克思关于美和美感的理论 24
二、审美价值论 30
三、审美规律论 34
四、审美活动的心理特征 38
五、美是何物 41
六、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问题 44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社会学思想 49
第一节 文学艺术的人性价值 49
一、费尔巴哈未完成的还原 53
第二节 马克思是如何将视角从人转向社会的 53
二、人,依然是马克思的出发点 54
三、人的需要和社会分工 55
四、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 56
五、文艺的意识形态性 57
六、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独特性 58
第四章 马克思早期“艺术生产”论的现代意义 63
第一节 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63
一、恩格斯晚年遇到的挑战 63
二、历史唯物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 65
第二节 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论的重新审视 69
一、“艺术生产”概念 69
二、艺术生产论的重大意义 70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理论 75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75
一、真实性与倾向性原则 75
二、典型与典型环境 77
三、现实主义理想 80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现实主义文学观的形成问题 82
第六章 恩格斯“中间环节”理论在文学艺术问题上的运用 86
第一节 一般中介与特殊中介 86
一、一般中介与特殊中介的关系 86
二、作为一般中介的社会心理 88
第二节 作为特殊中介的艺术文体 92
一、艺术文体概念 92
二、艺术文体三层面 92
第七章 普列汉诺夫论社会心理与文学艺术 96
第一节 “五项因素公式”的意义与由来 96
一、“五项因素公式”的由来 96
二、“五项因素公式”的意义 98
第二节 社会心理与艺术活动 99
一、社会心理与文学艺术直接关联 99
二、对人类不同时期艺术的理解 100
三、解释的尝试--以法国18世纪的戏剧文学和绘画为例 103
第八章 列宁的艺术反映论及其历史命运 107
第一节 居于首要地位的时代课题 108
第二节 生活和实践的观点是艺术反映的首要观点 110
第三节 作为反映主体的艺术家具有能动作用 112
第四节 主体反映客体是充满矛盾的双向运动过程 115
第五节 艺术具有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 117
第六节 艺术反映论的历史命运 119
第九章 列宁的文学党性原则和当代美学问题 124
第一节 文学党性原则提出的思想基础和历史条件 124
第二节 文学党性原则既是政治思想问题,也是美学问题 127
第三节 文学应该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131
第四节 资产阶级文学的不自由和无产阶级文学的自由 132
第十章 列宁的两种文化学说和文化问题 136
第一节 “民族文化”是资产阶级的口号 136
第二节 用阶级斗争观点看待文化问题 138
第三节 对两种文化进行历史的、具体的和辩证的分析 141
第四节 运用两种文化学说分析俄国文学现象 144
第十一章 列宁论托尔斯泰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原则 147
第一节 列宁论托尔斯泰文章的历史背景和中心思想 147
第二节 列宁论托尔斯泰创作和学说的矛盾及其根源 150
第三节 列宁论托尔斯泰创作的艺术独创性 155
第四节 列宁和普列汉诺夫论托尔斯泰的比较 159
第十二章 从卢卡契到法兰克福学派 162
第一节 卢卡契的美学思想 162
一、“日常生活”与“日常思维” 163
二、“科学反映”与“审美反映” 164
三、“拟人化”与“非拟人化” 166
四、“审美反映”的生成 168
五、“审美反映”与“自我意识” 169
六、“审美反映”的直接性 172
第二节 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 172
一、“批判理论”的基本涵义 173
二、美学思想 176
一、融合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尝试 179
第三节 马尔库塞的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美学 179
二、马尔库塞的出发点 180
三、“非压抑性文明”的可能性 181
四、“爱欲”的解放--人的解放 182
五、“爱欲”解放论与美学理论 183
六、关于“美的形式” 185
七、艺术的人性价值 187
八、马尔库塞的迷误 187
第十三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语言论转向” 189
第一节 面对“语言论转向”的挑战 189
一、现代西方美学的“语言论转向” 189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战略转向 190
第二节 巴赫金:超语言学 191
一、巴赫金其人 191
二、语言反应 192
三、意识形态符号及其物质性 193
四、艺术话语 194
五、对话和杂语喧哗 196
六、超语言学 199
第三节 本雅明:寓言、灵韵和机械复制 199
一、寓言 200
二、灵韵 202
三、机械复制 203
四、面对技术艺术 204
第四节 沃尔佩:语义辩证法 205
一、语符学与审美语义学 206
二、语义辩证法 206
三、沃尔佩的作用 208
第五节 洛特曼:艺术文本与超文本 209
一、艺术文本 209
二、超文本 210
第六节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艺术 211
一、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211
三、艺术作为文化现象 211
二、意识形态作为话语体系 213
三、意识形态生产 214
四、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艺术 215
五、阿尔都塞的意义 216
第七节 杰姆逊:历史化与寓言论美学 217
一、“哥白尼式革命”与“出人”战略 217
二、历史化 219
三、历史寓言化 220
四、文化文本的寓言论阐释 221
五、三个同心圆模式 222
六、马克思主义与寓言破译 223
第八节 语言与历史乌托邦 224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何以发生“语言论转向” 225
二、语言战略评价 226
三、语言与乌托邦 227
后记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