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冷战和平结束与国际政治研究的社会学视角 1
第二节 国际政治的文化研究势在必行 8
第三节 建构主义国关理论的基本脉络 14
第四节 本书的章节安排和理论创新方向 18
第一节 新现实主义的主流地位 26
1. 新现实主义形成之前的西方国关理论 26
2. 新现实主义的主流地位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 30
第二节 批判社会理论对新现实主义的批评 34
1. 新现实主义本质上是“问题解决理论” 35
2. 新现实主义具有“技术统治旨趣”的实质 37
3. 新现实主义存在的四大理论谬误 38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对主流理论的解构 40
1. 后现代国关理论的兴起 40
2. 后现代国关理论对主流理论的解构 42
第一节 批判社会理论与后现代思潮的遗产 52
第二节 奥那夫用“结构化理论”改造建构主义 55
第三节 冷战和平结束推动国际政治的社会学关注 62
第四节 主流学派与批判理论的论战 66
1. 新现实主义对批判理论的反击 67
2. 新制度主义对旧制度主义的论争 68
3. 现实主义对批判理论的批评 73
第五节 主流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对话 75
第六节 主流建构主义与激进建构主义 77
1. 西方学者对建构主义基本流派的分类 78
2. 建构主义的第三节次论战 81
3. 主流建构主义与激进建构主义的基本分野 83
第一节 建构主义的”本体论革命 92
1. 国关理论中的本体论问题 93
2. 建构主义本体论研究的逻辑设计 94
附:图表目录 97
图表 1 国关理论诸流派的本体论取向以及建构主义的基本立场 97
3. 国际政治学的观念本体论:权力、利益与观念的构成性关系 98
图表 2 国家利益的观念构成 102
4. 国际政治学的社会本体论:国际结构与文化结构的构成性关系 103
第二节 国家利益的观念本体论与社会本体论 108
1. 国家利益的本质:以认同界定国家利益 108
图表 3 利益与认同的构成性关系 109
2. 国家利益的起源 110
图表 4 国家利益由认同构成 110
3. 国家利益的内容 112
4. 国家利益的特征 113
图表 5 认同化与集体利益的形成 114
第三节 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妥协 116
1. 国际关系事物具有客观实在性 116
2. 经验认识论与后现代认识论存在重大缺陷 118
3. 国关研究中认识论的可调和性 122
1. 哲学方法论分歧及其对国际关系研究的影响 123
第四节 建构主义的方法论综合 123
2. 建构主义对方法论个体主义与方法论整体主义的综合 127
图表 6 建构主义关于方法论整体主义与方法论个体主义的综合 128
3. 建构主义对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综合 129
图表 7 哈里斯与史密斯的双R模型 132
第一节 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观 137
1. 国际体系是宏观国际结构 137
2. 国际结构主要是文化结构 139
3. 国际体系建构国家行为体的属性 141
第二节 以文化定义的国际体系三模式 142
图表 8 建构主义国际体系三模式图解 144
第三节 体系文化的内化等级假说 149
图表 9 三种体系文化及其内化等级 152
1. 积极后果 153
第四节 对建构主义国际体系理论的评价 153
2. 理论的缺陷 156
第一节 建构主义对体系转换的理论旨趣 161
第二节 建构主义研究体系转换的几种进路 165
图表 10 国际体系的转换模型与位置模型 166
图表 11 国际体系研究中的时间框架 167
1. 建构主义研究体系转化的理论前提与基本思路 170
第三节 集体认同转化与国际体系转换 170
图表 12 建构主义国际体系转换研究途径图示 172
2. 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对建构主义的影响 173
图表 13 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示意 174
3. 国际关系中的角色认同转换 175
图表 14 国际体系转换中的四要素 179
1. 相互依存对体系转换的贡献 179
第四节 国际体系转换的变量分析 179
2. 共同命运对体系转换的贡献 182
3. 同质化对集体认同形成的作用 183
4. 自我克制对集体认同形成的关键作用 184
1. 实质性地开拓了国际体系和平转换研究 186
第五节 体系转换研究的理论价值及应注意的问题 186
2. 多元共同体条件的启示:中美关系与世界新秩序透视 188
3. 重视“自我证实的预言”逻辑:战后苏美冷战和冷战后的中美合作 190
4. 研究体系转换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192
第一节 国际和平理论与共同体和平论 198
图表 15 各种国际和平理论之比较 201
第二节 国际社会与国际共同体 204
1. 第一梯级:突出性因素的基础性作用 212
第三节 安全共同体如何可能 212
2. 第二梯级:权力结构、国际制度与社会学习 215
3. 第三梯级:互信与集体认同 218
1. 丰富与发展了以往的各种国际和平理论 220
第四节 共同体和平论对以往和平理论的发展 220
2. 很大程度上超越欧美中心主义 222
3. 修订国关理论中传统的“世界共同体”概念 224
第五节 共同体研究中的误区 226
1. 政治与社会的不可分性 233
第一节 政治的社会学研究与政治社会学 233
2. 政治的社会学研究与政治社会学发端 234
3. 政治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成果 236
图表 16 政治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比较 237
第二节 国际政治的社会学研究 238
1. 国际政治生活的社会性 238
2. 马克思、列宁的国际政治社会学思想与世界体系学派 242
图表 17 国际政治研究中的不同视角 245
3. 欧洲诸学派对国际政治的社会学研究 247
图表 18 雷蒙·阿隆的“国际关系社会学”谱系 249
4. 美国一体化研究学者对国际政治的社会学研究 250
1. 国际政治社会学的困境 253
第三节 国际政治社会学诞生的困境 253
2. 困境的摆脱与理论的构建 255
1. 建构主义较以往IPS研究更系统、深入 261
第一节 建构主义对国际政治社会学研究的贡献 261
2. 宏扬了观念、文化和意识形态等社会性因素的重要性 263
3. 重新确立了实践理性对国关理论的应有地位 267
4. 为国关理论的多元发展和未来的理论综合准备了基础 270
图表 19 沃尔特的国际关系三大范式 272
第二节 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社会学研究的问题 278
1. 建构主义国关理论的局限性问题 278
2. 建构主义对方法论个体主义的疏漠 281
3. 认同研究与利益研究缺乏对国内政治实践的关注 282
第三节 建构主义向国际政治理论过渡的难题 285
1. 建构主义是理论吗? 286
2. 作为社会理论,建构主义能成为政治理论吗? 289
1. 基本思想、原则和目标 299
2. 主要研究对象 300
3. 主要研究方法 301
4. 有利条件 302
5. 基本框架 305
第二节 关注国际政治文化 307
1. 国际政治文化概念的可行性 307
2. 国际政治文化的研究框架 309
中文参考文献 316
英文参考文献 322
关键词、人名、重要著作名称索引 331
后记 351
第一节 国际政治社会学研究提纲 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