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编 新中国建立揭开国家行政管理新篇章(1949--1956) 19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形成 19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建立 19
第二节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建立 25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政府体制特征 32
第四节 第一部宪法颁布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初步成型 38
第二章 建国初期为巩固新生政权的斗争 45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人民政府面临的严峻考验 45
第二节 人民政府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安全的斗争 48
第三节 人民政府为肃清反动的国民党和封建残余势力的斗争 53
第四节 人民政府为恢复国民经济的斗争 61
第三章 人民政府为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斗争 68
第一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政府管理指明前进目标 68
第二节 人民政府实施“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基础 71
第三节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75
第四节 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文教事业的发展 81
第四章 新中国初期奠定的行政法制基础 88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行政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88
第二节 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两级行政立法体制 91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行政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96
第四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法制建设的特点和完善 102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初期确定的有中国特色的党政关系 107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权中领导地位形成的必然性 107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政府管理实现领导的原则和制度 114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行政管理的组织机构 123
第二编 社会主义初期国家行政管理的曲折探索(1956--1966) 129
第一章 国家行政管理的改进 129
第一节 党的“八大”与国家行政管理 129
第二节 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的探索 132
第三节 干部人事管理体制的调整 145
第四节 经济管理体制的调整 153
第五节 政法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162
第六节 政府机构精简与调整 166
第二章 “左”倾错误给国家行政管理带来消极影响 170
第一节 “八大”二次会议与反右斗争扩大化 170
第二节 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74
第三节 “政社合一”、以党代政的行政管理体制 179
第四节 监督体制的调整 183
第三章 国民经济调整恢复和国家行政管理集权体制的加强 187
第一节 经济调整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加强 187
第二节 教育、科技、文艺、劳动制度的调整改革 196
第三节 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调整与机构精简 201
第四节 调整党政关系 206
第五节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210
第一节 行政管理进一步政治化 213
第四章 “左”倾错误思想阻碍国家行政管理改革与发展 213
第二节 以党代政领导体制进一步强化 219
第三节 行政管理体制不合理和机构膨胀 224
第四节 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提出与搁置 231
第三编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行政管理遭到严重破坏(1966--1978) 237
第一章 行政管理体制全面瘫痪及革命委员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237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爆发和行政管理体制陷入瘫痪 237
第二节 革命委员会管理体制形成 245
第三节 革命委员会的组织模式和职能 250
第一节 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进一步强化 255
第二章 行政管理体制变动及矛盾的积累和发展 255
第二节 国务院组织机构调整和纠正“左”的错误的努力 258
第三节 干部管理体制的变动 265
第四节 行政管理体制的内在矛盾 268
第三章 遏制“四人帮”及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 270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危机日趋深刻 270
第二节 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 276
第四章 动乱结束及革命委员会管理体制的终结 286
第一节 粉碎“四人帮”和“文化大革命”结束 286
第二节 政府工作机构恢复和各级领导班子调整 288
第三节 党的“十一大”及党章修改 293
第四节 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与宪法修改 297
第五节 行政管理的恢复和革命委员会管理体制的终结 299
第四编 改革开放开创国家行政管理新局面(1978--1992) 307
第一章 国家行政管理的历史新转折 307
第一节 明确新的政府管理任务与改革方向 307
第二节 拨乱反正与新的政府管理思想的确立 311
第三节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根本纲领 320
第二章 农村经济体制的新突破 323
第一节 调整农村经济政策 323
第二节 确立联产承包责任制 328
第三节 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 335
第四节 建立新的村级管理机构 343
第三章 城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试验 348
第一节 政府管理经济职能理论的发展 348
第二节 以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为中心 351
第三节 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 356
第四节 价格体制改革 363
第五节 财税体制改革 368
第六节 商品流通体制改革 373
第七节 改革对外贸易体制 377
第八节 城市经济体制的综合改革试点 381
第四章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384
第一节 我国政府机构设置上的弊端 384
第二节 机构改革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 388
第三节 1982年国务院机构改革 392
第四节 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 398
第五节 1979--1992年地方机构改革 404
第六节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412
第五章 科教文卫事业的管理与改革 421
第一节 科技事业的管理与改革 421
第二节 教育事业的管理与改革 426
第三节 文化艺术事业的管理与改革 431
第四节 卫生事业的管理与改革 437
第一节 创办经济特区的重要意义 443
第六章 对外开放地区行政体制改革的探索 443
第二节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的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 445
第三节 扩大沿海开放城市和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449
第四节 海南大特区的行政模式 452
第五节 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454
第七章 行政法制的恢复与发展 457
第一节 现行宪法的制定及其对行政法制的影响 457
第二节 加强政府组织和公务员管理的法制化 461
第三节 逐步实现政府活动的法制化 465
第四节 加强行政法制监督,完善制约机制 470
第五节 民族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 474
第一节 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节 480
第八章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480
第二节 制定和实施“六五”计划 482
第三节 “七五”计划的制定与完成 484
第五编 努力创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行政管理新体系(1992--2000) 489
第一章 行政职能转变和权利结构调整 489
第一节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489
第二节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 493
第三节 理顺政企、政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498
第四节 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 502
第五节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508
第六节 机关后勤改革 519
第一节 政府行政管理信息网络化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524
第二章 政府行政管理信息网络化建设 524
第二节 政府行政首脑机关信息网络化建设的组织与实施 526
第三节 全国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枢纽框架的建设 532
第三章 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建设 537
第一节 依法治国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37
第二节 “十四大”以来加强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 541
第三节 加强行政法制建设 550
第四章 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 559
第一节 我国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559
第二节 人才资源的培养使用与开发 565
第三节 人才资源的科学管理 570
第五章 深化农村改革 575
第一节 稳定农村基本政策 575
第二节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580
第三节 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584
第四节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 587
第六章 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591
第一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91
第二节 推进股份制改革 597
第三节 搞好国有经济与推动产权流动重组 599
第四节 三年实现国企脱困 604
第五节 加强企业科学管理 608
第七章 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615
第一节 财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615
第二节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619
第三节 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626
第四节 投资体制改革 630
第五节 价格体制改革 642
第六节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647
第八章 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652
第一节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652
第二节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656
第三节 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 659
第四节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663
第五节 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和流动人口管理 666
第六节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669
第七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674
第九章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679
第一节 西部大开发战略构想与战略决策 679
第二节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 684
第三节 西部大开发是庞大的系统工程 687
第四节 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 697
第十章 加快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703
第一节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703
第二节 医疗保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708
第三节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713
第十一章 “八五”计划完成和“九五”计划制定 719
第一节 “八五”计划(1991--1995年)全面完成 719
第二节 “九五”计划(1996--2000年)顺利实施 723
第十二章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 728
第一节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728
第二节 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731
第三节 我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737
第四节 一定要解决台湾问题 742
历史的结论与展望 750
后记 752